吳國的滅亡,不作就不會死

自泰伯君吳後,十九世而至壽夢。中間吳國的歷史全是空白。

吳國的滅亡,不作就不會死

壽夢時,吳國起了一大變化。這變化的起源,說來很長。前617年,即城濮之戰後十五年,陳國有夏徵舒之亂。徵舒的母親夏姬有一天同陳靈公和兩位大夫在家裡喝酒。靈公指著徵舒對一位大夫說道:“徵舒像你。”那位大夫答道:“也像你。”酒後徵舒從馬廄裡暗箭把靈公射死,陳國大亂。楚莊王率兵入陳定亂,殺了徵舒,俘了夏姬回來,打算把她收在宮裡,申公巫臣說了一大番道理把他勸阻了。有一位貴族子反想要她,巫臣又說了一大番道理把他勸阻了。

吳國的滅亡,不作就不會死

後來夏姬落在連尹襄老之手。邲之戰,襄老戰死,他的兒子又和她有染。巫臣卻遣人和她通意,要娶她,並教她藉故離楚,而設法把她安頓在鄭。夏姬去後不久,巫臣抓著出使齊國的機會。他行到鄭國,便叫從人把所賚的“幣”帶回去,而自己攜著夏姬投奔晉國。子反失掉夏姬,懷恨巫臣。又先時另一位貴族要求賞田,為巫臣所阻,亦懷恨他。二人聯合,盡殺巫臣的家族,而瓜分他的財產。巫臣由晉致書二人,誓必使他們“疲於奔命以死”。於是向晉獻聯吳制楚之策。他親自出使於吳,大為壽夢所歡迎。

吳以前原是服屬於楚的,他教壽夢叛楚。他從晉國帶來了一隊兵車,教吳人射御和車戰之術。吳本江湖之國,習於水戰而不習於陸戰。但從水道與楚爭,則楚居長江的上游而吳居其下游,在當時交通技術的限制之下,逆流而進,遠不如順流而下的利便,故吳無法勝楚。但自從吳人學得車戰後,形勢便大變了,他們從此可以舍舟而陸,從淮南江北間捬楚之背。從此楚的東北境無寧日。楚在這一方面先後築了鍾離、巢及州來三城(皆在今安徽境,州來在壽縣,巢在廬州,鍾離在臨淮縣)以御吳。吳於公元前519年取州來。其後七年間以次取巢取鍾離並滅徐。

前506年,即向戌弭兵之會後四十年,吳王闔閭大舉伐楚。吳軍由蔡人引導,從現今的壽縣、歷光、黃,經義陽三關,進至漢水北岸,乃收軍;楚軍追戰至麻城(時稱柏舉)大潰。吳師繼歷五戰,皆勝,遂攻入郢都。楚平王逃奔於隨。這次吳人懸軍深入,飽掠之後,不能不退,但楚國卻受到空前的深痛巨創了。平王復國後,把國都北遷於鄀,是為鄢郢,即今湖北宜城。

吳國的滅亡,不作就不會死

像晉聯吳制楚,楚亦聯越制吳。

在周代的東南諸外族中,越受諸夏化最晚。直至戰國時,中國人在寓言中提到越人,還說他們“斷髮文身”,說他們“徒跣”不履;又有些學者說越“民愚疾而垢”是因為“越之水重濁而洎”。此時越人的僿野可想。

越人在公元前537年以前的歷史除了關於越王室起源的傳說外,全是空白。是年越人開始隨楚人伐吳,其後吳師入郢,越人即乘虛襲其後。入郢之後十年,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戰於槜李(今嘉興)大敗,受傷而死。其子夫差於繼位後三年(前494)大舉報仇,勾踐敗到只剩甲楯五千,退保會稽(今紹興),使人向夫差卑辭乞和,情願稱臣歸屬。此時有人力勸夫差趁勢滅越,夫差卻許越和。大約一來他心軟,二來他認定越再無能為,而急於北進與諸夏爭霸,不願再向南荒用兵了。

在此後十二年間,夫差忙於伐陳伐魯,築城於邗(即今揚州),鑿運河連接江淮,從陸路又從海道(吳以舟師從海道伐齊為我國航海事見於記載之始)伐齊,和朝會北方諸侯;而勾踐則一方面向夫差獻殷勤,向他的親信大臣送賄賂,一方面在國內獎勵生育(令壯者不得娶老婦,老者不得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並給人民以軍事訓練。前482年,夫差既兩敗齊國,大會諸侯於齊的黃池。他要學齊桓、晉文的先例,自居盟主。臨到會盟的一天,晉人見他神色異常不佳,料定他國內有變,堅持不肯屈居吳下,一直爭執到天黑,結果他不得不把盟主的地位讓給晉國。原來他已經秘密接到本國首都(吳原都句吳,在今無錫東南,至夫差始遷於姑蘇,即今蘇州)被越人攻陷的消息了。夫差自黃池掃興而歸後,與越人屢戰屢敗。

吳國的滅亡,不作就不會死

前473年,吳亡于越,夫差自殺。勾踐踏著夫差的路徑北進,大會諸侯于徐州(據顧棟高考,此徐州在今山東滕縣,非江蘇之徐州),周王亦使人來“致胙”。後又遷都於瑯琊(越本都會稽,即今紹興。至勾踐前一代遷諸暨),築起一座周圍七里的觀臺,以望東海。這時越已拓地至山東,與邾、魯為界了。

勾踐死於前465年,又六十三年而晉國正式分裂為三,那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在這中間,越滅滕(後恢復),滅郯,楚則滅蔡、滅杞、滅莒,亦拓地至山東境(莒後入於齊)。在轉到戰國時代之前,讓我們補記兩個和向戌先後並世的大人物;一個是鄭公孫僑,字子產,即弭兵大會中鄭國的代表之一;另一個是魯孔丘,字仲尼,即後世尊稱為孔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