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背景解讀:不瞭解歷史怕是看這個片子要一頭霧水

電影《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對於這部電影褒貶不一,喜歡研究二戰史的肯定感覺非常震撼,而對於一般的影迷可能就是看不懂,認為是一個爛到底的影片。實際上這個題材要想拍成功難度非常大,畢竟敦刻爾克大撤退不是一場偉大的勝利,所以對於情節安排和內容故事的發展的把控就變得難上加難,更為重要的是本片的導演是《盜夢空間》創造者諾蘭導演,如果不瞭解這段歷史怕是看這個片子要一頭霧水!

電影《敦刻爾克》背景解讀:不瞭解歷史怕是看這個片子要一頭霧水

看過至暗時刻的觀眾知道當時丘吉爾新上臺,歐洲幾乎全部淪陷,蘇聯那個時候是德國盟友,美國不想捲入戰爭,英國幾乎要以一己之力對抗已經幾乎佔領歐陸的德國。而且英國政府一戰後一直扶持德國,跟德國關係不錯,政府方面也一直是主和主意佔上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談和,基本就是一己之力對抗歐洲,英國陸軍一直人數不多,39年才匆忙擴軍到42萬,基本大部分都是新兵,歐洲遠征軍是英軍的精銳部隊,一旦被消滅或俘虜,不止士氣受到巨大打擊,還失去了守護本土並擴軍的核心力量。德國二戰時的軍官士官都是以當年一戰結束後僅允許保留的十萬守備部隊的士兵為骨架的,可見有經驗的老兵是何等重要。

電影《敦刻爾克》背景解讀:不瞭解歷史怕是看這個片子要一頭霧水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進攻,二戰全面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因為利益對德國宣戰。但實際上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完全陷落。納粹德國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 時、荷蘭、盧森堡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且動員較為遲緩,只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自認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

電影《敦刻爾克》背景解讀:不瞭解歷史怕是看這個片子要一頭霧水

然而,德軍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不久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如果四十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後果不堪設想。1940年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感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這支雜牌船隊就在這樣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裡,救出了三十三萬六千人。

敦刻爾克撤回了絕大多數英軍和部分法軍,一來撤回了以後建軍的種子軍隊把民心士氣從崩潰邊緣挽救回來;二來是這場成功給了英國上下抵抗德國的決心,德國人不願殲滅這隻部隊本來也是想和英國人議和進而消化新佔領的歐洲,如果不是丘吉爾強烈堅持,怕是英國政府已經沒有抵抗下去的意願了,一旦英國放棄抵抗美國必不可能參戰,到時希特勒專心攻打蘇聯,沒有英國的牽制和美國早期提供的物資支援,蘇聯可能根本無法招架德國的閃電戰,而後二戰歷史的結果將很難預測。在丘吉爾急需一場勝利來堅定英國人抵抗決心的時候,敦刻爾克發生了,它不止成功的撤退了英國軍隊,還展示了民眾對於守衛英國本土的決心,因此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丘吉爾是二戰初期的靈魂人物,雖然隨著戰事的進展,主角的位置逐漸讓給了頑強不屈的斯大林以及擁有巨大戰爭潛力的美國領袖羅斯福,但沒有丘吉爾怕是斯大林會因為缺少支援而彈盡糧絕無力抵抗,而美國則恪守孤立主義讓羅斯福連參與的機會都沒有,越是瞭解二戰史越感覺這個看似輔助的丘吉爾才是把握戰爭走向的男人,而敦刻爾克的奇蹟也值得和任何一個輝煌的戰役並列在二戰的歷史舞臺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