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之燕然山


燕然山:1、实体上,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2、代指含义: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也代表征战对象,因为,东汉时期打败北匈奴时有著名的燕然勒功,所以代表中国外敌关系里的征战对象。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古代文献提及燕然山的很多,如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窦宪是个皇亲国戚,但是在这点上并不能过多地指责。因为在汉朝多数领军作战的将领都是依靠了裙带关系的,包括卫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战目的上窦宪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资本。这点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而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样,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特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特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

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永远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

内蒙古大学发布消息称:“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

燕然山铭被认为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纪功碑”的源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朱玉麒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说:“如今蒙古高原上的杭爱山,史书上称燕然山。东汉时期发作在汉与匈奴之间的许屡次战役中,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在这个本地有过一场决议性的战役,使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作为汉军统帅的车骑将军窦宪为了留念这一场首要的战役,把记载成功的文字刻在了杭爱山的摩崖上,史称《封燕然山铭》。”

《封燕然山铭》 被记载于:《后汉书》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熙帝载兮振万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