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直播電商的“中場戰事”?

這是直播電商的“中場戰事”?


這是直播電商的“中場戰事”?

說是“中場戰事”,其實也是行業風向。羅永浩又一次高調入場,不知道這次會不會再趕個晚集。淘寶直播電商負責人趙圓圓也離職創業,裁判入場競賽變運動員了。

剛剛宣佈要進軍電商直播的羅永浩已經和抖音達成了合作。做過英語培訓、智能手機、社交軟件、電子煙,這個經常站在“風口”的男人現在看到了新的“風口”。

從2015直播行業的爆發式增長算起,已經四年有餘。從最初立足於平臺的口碑積累,到立足於行業的平臺差異化發展。對於電子商務直播而言,內容口碑和產品口碑都是一個長期沉澱積累的過程。當下,頭部平臺的品牌建立、商家管理、商品質量、流量蓄積、主播口碑都已基本經形成。最顯而易見的是,KOL們帶著口碑、流量、商品走來了,看直播買東西成了用戶的日常。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媒介形式的創新,電子商務平臺功能差異越來越小,垂直品類平臺也越多,傳統電商平臺競爭隨之加劇。而直播電商從內容作為切入點,似乎打開了電商的流量閥門,開始出現內容平臺+電商平臺的模式,即內容找變現、電商找流量。從2016年淘寶直播正式上線,2018年淘寶直播DAU突破千萬,到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的市場量級達到3000億,7000+ MCN機構服務商存於品牌、平臺、主播之間。

何為“中場”?

這是直播電商的“中場戰事”?

從過去的傳統電商模式格局來看,強者仍強。國內66家上市的電子商務公司中,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仍處於第一梯隊。其中,零售電商上市公司總市值5.21萬億元,而阿里巴巴市值佔比近六成,直播電商領域也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

短視頻賽道上的佼佼者,抖音、快手也迅速聚焦於直播電商。內容平臺的優勢在於流量和內容的緊密結合更容易打動用戶,而劣勢在於內容平臺的電商MCN切入效果不佳。相比之下,淘寶入局直播的初心在於創造流量,這樣的方式給了商鋪更多發揮空間, 使得商鋪和用戶的互動信任關係快速建立,淘系內部MCN頭部效應顯著。

現階段,直播電商的上、中、下游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上游品牌商家提供商品;中游MCN機構為KOL提供相關資源支持;下游內容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提供流量和變現渠道。傳統電商巨頭入場後快速做大做強,並形成了一定的資源壁壘;內容平臺承擔了流量沉澱和部分變現功能;KOL方面呈現出職業化發展趨勢;品牌方可以通過直播電商快速出貨減少環節和時間成本。綜上,基本可以認為直播電商的發展已步入中場階段。

何為“戰事”?

這是直播電商的“中場戰事”?

長遠來看,直播電商的“戰事”會發生在優質內容的生產和商品低價策略上。單看頭部KOL就能發現,內容好像只是輔助,強有力的讓利手段才是用戶的真心所愛,用“直播電商促銷”來定義當下的直播電商賣貨或許更加準確。如果我們把一場直播賣貨拆分成單一要素會發現,KOL負責帶流量入場;品牌方負責給出商品和優惠力度;內容負責建立和用戶之間的信任。看似是“套路”、實際也是“套路”,長期下來“看客”也會疲於應付,一旦沒了優惠“看客”也就四散而去了。

無論電商平臺還是內容平臺都需要做好用戶留存,“不怕人不買、就怕不人來”,這也是拼多多運營的核心邏輯,通過和用戶間的互動提高平臺活躍度。但是,內容很難像商品一樣被複制生產,需要各類 MCN服務商結合KOL自身屬性和垂直品牌或行業進行深度的包裝,持續在微博、抖音、快手、微信等內容媒介沉澱粉絲,內容的積累和與用戶的互動一定是在平時持續積累的。

但是隨著行業體量的增長,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惡性的行業競次。資本對的直播電商的追捧致使MCN機構數量從4年前的1700家增加到現在的7000家,入場玩家越來越多,平臺流量資源被“瘋搶”。這是行業蓬勃發展的表現,但也為競爭生態的惡化埋下隱患,一些前車之鑑如出行、外賣、拼購等火熱之時燃起的“補貼大戰”,延伸到直播電商就可能是 MCN機構 倒逼品牌方給出更低的價格,劣幣驅逐良幣“以次充好”的情況就有可能出現。長遠來看,平臺內容競爭是一戰,行業監管又是一戰。

可預見的市場需求

對於平臺可預見的是,向構建一個完備且高效率的服務商生態區發展。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頭部電商平臺基本已經構建起了業內較高標準的服務體系,包括店鋪視覺設計、視頻服務、流量推廣、運營管理、店鋪管理、交易功能等。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內容平臺已經搭建起相對完善的內容生產模式,正處於流量蓄積之後的尋求變現階段,但相比電商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還尚有不足。長遠的著力點應該還是 “內容+流量+廣告” 的變現方式。

直播電商出圈,內容體量激增,視頻內容安全審核需求凸顯。極鏈科技Video++針對目前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響應政策號召,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全棧式智能內容安全審核引擎——神眼系統,用AI技術幫助平臺方減輕內容審核壓力、降低內容審核成本,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內容安全解決方案。

對於各大內容平臺而言,內容審核就是一道“紅線”,它與自身成長密切相關。另外,在內容電商趨勢持續演化的過程中,頭部電商平臺完備的交易生態優勢會進一步被放大,內容平臺的絕大數交易仍需要在電商平臺完成。或許,更為健康的發展生態應該還是“橋歸橋路歸路”,內容能夠賦能的絕不止電商這一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