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作者造成了我们厌恶工作

我们都听过一个段子,而且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能驱使一个成年人在每周一到周五的清晨,全然不顾外边寒风凛冽,准时挥别温暖被窝,离开家门的或许就只有贫穷了!

工作是为了钱,这是大实话。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这种只为钱的想法,把我们带进了一条死胡同,让我们在这条路上疲于奔命,不得安稳,永远只有被动招架,而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快乐。

讨厌工作是合法合理的

你身边有相当满意自己工作的人吗?如果有,那一定不多。全球第一大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调查全球职场人士的工作状态。他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访问了189个国家的2500万名员工,总体结果是只有13%的员工积极工作,干劲十足,不断地推进公司的发展;63%的人对工作不太投入,懒懒散散;还有剩下24%就更恐怖了,完全是消极怠工。

《国富论》作者造成了我们厌恶工作

对工作除了厌恶还是厌恶,但你要问世界上有对自己工作感到满意的人吗?或许在那13%的塔尖里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把工作当成了事业。工作起来的状态,就像在做玩填字游戏,既有挑战又自信。能完成挑战,还能在挑战中磨练和提升自己,最终获得超出一般的成就感。

但是我们更多的人讨厌工作,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工作,我们大部分的人工作本来就是僵化和机械的,没有发挥空间,有时候还伴随着突破心理防线和道德底线。所以可以说我们讨厌工作讨厌的完全合法,完全有理,是工作本身该反省!

造成我们讨厌工作的源头

为什么会讨厌工作?找来找去,我们找到了亚当斯密,就是那位用看不见的手来比喻市场经济的经济学鼻祖。他在传世巨著《国富论》里面写到,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的工作,和他无所事事所获得的报酬是一样的话,那么他就会马马虎虎的应付。

《国富论》作者造成了我们厌恶工作

因为懒惰和图舒服是每个人的天性,根据这样的人性,亚当斯密主张把工作流程细化为简单重复,没有实质意义的环节来进行。

他描述过一家大头针工厂的生产过程,一个人把金属丝拉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断,一个人削尖针头,一个人磨针尾……10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48,000枚大头针。如果不是分工协作,一个人走完全套流程的话,每个人连20枚都完成不了,每个人重复再重复,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那样,当然是枯燥的,但是效率上去了。

当时就有人问亚当斯密,什么人愿意在你说的那种工厂里做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亚当斯密回答说,人们当然不享受那样的工作,但是你让他们在其他地方工作,他们也不愿意。

言下之意是人性是懒惰的,在哪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反正都是100个不愿意,如果有一件事能让他们上流水线,那就是工资。

其实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也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他把更复杂的思考写在了他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里面。但是很多后来的理论家、实干家并不感兴趣,而是把“人性懒惰、报酬之上”这一套发扬光大了。

重新定义人性

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亚当斯密的设计已经遍布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所有行业,不管是工业生产行业,还是教育和文化行业,都开始切分流程,量化工作,定期核算投入、产出……这个时候大家都迈着沉重的步伐出门上班,因为除了物质报酬,你已经没有任何上班的理由。所有这一切的开端,其实只是来源于亚当斯密对人类天性和人类动机的一个假设。

《国富论》作者造成了我们厌恶工作

工业革命让人类脱离了贫困,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改善,这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是工业革命缓解了物质条件贫瘠的同时却造成了精神上的贫瘠。

或许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这样的代价是必须的。但是到了今天,如果还坚持这种牺牲、精神富足来换取物质的行为,就太说不过去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创造一种值得我们追求的人性。

幸运的是,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华为、谷歌、丰田……他们已经做出了改变,让我们重新定义人性,重新设计工作,把自己变成一个好员工、好老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