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爸爸舍小家支援武漢,你負責的樣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醫生爸爸舍小家支援武漢,你負責的樣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

醫護人員逆流而上

24日除夕夜,

值此全家團員之際,

醫生賈新華接到通知,

去支援武漢戰疫。

父母妻子忍不住落淚,

11歲兒子含淚問詢,

“爸爸,你會不會死”。

面對家人擔憂的淚臉,

賈新華忍不住數度哽咽,

他稱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

也責無旁貸的應該衝在第一線!

父母妻子們不知道,

早在23日除夕前夜,

賈新華就遞交了請願書。

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

渺小的他不忘職責所在,

毅然決然逆行而上。

這份有責任有擔當的心態,

是留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醫生爸爸舍小家支援武漢,你負責的樣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董卿說:

你希望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簡單,

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了。

有責任心的父母,

才能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那怎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比如獨立,

比如規矩,

比如感恩。

1、教孩子獨立

獨立,

就是離開父母的庇護,

擺脫依賴心理,

學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7歲的孩子,

3秒擀出一張包子皮,

一上午擀出500張包子皮。

這不是什麼技能表演,

而是西安7歲男孩

趙澤華的日常生活。

只要放假,

他就每天早上六點到店裡,

左手捏著分好的麵糰,

右手擀麵杖不間斷滾動。

一個個大小相同的包子皮兒飛了出來。

幹活雖累,

他卻笑的很甜,

他說:“我只想讓爸爸媽媽輕鬆些。”

醫生爸爸舍小家支援武漢,你負責的樣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

播下一個行動,

收穫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

收穫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

收穫一種命運。

大人放手讓孩子做,

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在獨立中體會責任。

2、教孩子規矩

規矩,

就是以人為本,

尊重彼此感受,

關注彼此需求。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個故事中媽媽不厭其煩地保證

“我永遠愛你”,

同時又不忘立規矩:

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海姆·G·吉諾特在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到: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

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

如果必要,

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將愛和規矩一起教給孩子,

才能讓孩子擔負起責任。

醫生爸爸舍小家支援武漢,你負責的樣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3、教孩子感恩

感恩,

就是盡我所能,

回饋父母和社會上的人,

給予的溫暖和關愛。

有個13歲的美國少年,

叫Jaequan Fauikner。

每到暑假期間,

他都無緣參加各種活動,

只能獨自自家門口擺零食攤。

因為父親酗酒,

母親沒有工作,

家徒四壁,

還常被外人追債。

小小零食攤是生活的來源。

不幸的是,

他被舉報了,

因為沒有營業執照。

他害怕、恐懼著,

然而,警察沒有沒收他的零食攤。

瞭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後,

警察對他的身體、

攤上的零食進行檢查,

結果全部過關。

最後,警察自掏腰包

幫他辦了營業執照。

甚至允許他

在警察局門口擺攤。

他的事蹟傳出來後,

受到了許多來自社會的溫暖

和陌生人的關愛。

他決定回報這個社會,

從每份熱狗利潤中

抽出25美分捐給

防止青少年抑鬱

和自殺的機構。

日漸增多的社會愛心

衍生出了他的責任感,

他懂得去感恩去回饋,

而不是不斷索取。

醫生爸爸舍小家支援武漢,你負責的樣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朗達·拜恩《力量》中寫到:

如果不知感恩,

你能行使的力量非常有限,

因為讓你與力量連結的,

正是感恩。

有責任心的人,

才擁有感恩的力量。

央視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鏡子》,

其中有一句孩子的自白,

叫人難以忘記:

我是一面鏡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醫生爸爸舍小家支援武漢,你負責的樣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責任心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

需要父母的細心澆灌。

一句真誠的道歉,

一聲禮貌的謝謝,

一回簡單的家務,

一次普通的讓路,

都是孩子責任心的驅使。

育人先育己,

日常教育中,

父母有責任心,

映射出的孩子才有教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