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二附院援湖北醫療隊:“五度”聚焦 奏響迎春之歌

2020年的1月,除了天氣的冬寒之意,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也給人們心頭蒙上一層陰霾。“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黨中央發出最強音。西安交大二附院聞令而動,先後派出三批共144人的醫療隊支援武漢。

自首批隊員抵漢,到如今第二批和第三批醫療隊依然在堅守,兩個月來,二附院全體醫療隊員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有溫度的醫學人文情懷、有硬度的科學救治方案、有精度的個體化護理、有力度的團隊管理,聚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醫患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穿越至暗寒夜,迎來決勝武漢的明媚春光。

鐵血擔當 彰顯站位高度

馳援武漢的144人中,有幹部和黨員71人,團幹團員和青年突擊隊88人,其餘也均為各專業技術骨幹,代表了全院教職員工的家國情懷和征戰意志。

當醫院發出醫療隊報名通知時,每一次都是微信群瞬間爆滿,黨員幹部當先,團員青年衝鋒,教職員工爭先,近千人的名單呈現在決策領導面前。“我是黨員,我先去!”“我熟悉呼吸機的使用和護理!”“我臨床經驗豐富,能熟練操作CRRT機。”“我家裡沒有負擔。”“作為醫務人員,我已做好了充分的打硬仗準備。”“聽從內心的召喚。”請戰的理由不同,信念只有一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顆初心、一份擔當,彰顯著白衣衛士的高點站位和堅定信心。

1月26日、2月2日、2月8日,是定會載入醫院史冊的日子,也是二附院人會永遠銘記的日子。戰士出征,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看望寄語,校長王樹國壯行授旗,黨委副書記宮輝、副校長顏虹握手送別,三批醫療隊領隊田長印、張正良、鞏守平鏗鏘表態,隊員科室領導同事深情相送,親人相擁揮別,醫療隊員背起行囊,逆行奔赴疫情最嚴峻的前線,用仁心大愛護佑生命之光。

人文關懷 詮釋醫學溫度

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和翅膀。在隔離病區,新冠肺炎患者除了身體病痛,更多的是對疾病的恐懼和遠離家人孤獨。二附院醫療隊員想方設法用心理支持方法、更用真情溫暖和重建他們的信心。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10西病區,是二附院黨委書記、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鞏守平領隊的130人援鄂國家醫療隊。醫療隊制定了“兩群雙軌分層四段全方位”醫學人文關懷方案,對醫者和患者兩組人群,實施心理與康健雙軌支持,對危重型、重型、重型轉輕型患者分層管理,按照入院24小時內的基線心理、入院後3天的穩定心理、住院中的階段心理、出院前1天的康復心理四階段對患者全程實施精準人文關懷,對醫療隊員因長時間、高強度、高風險工作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全方位跟進呵護,有效地舒緩了患者及醫務人員的心理壓力。

最初,護士高煬用廣播為患者打氣:“我是來自西安交大二附院的護士,我們醫療隊裡的醫生都是專家,護士都是全院的精英。我們會把最好的治療方案、最優質的護理服務獻給大家”。隨後,醫療隊為患者過生日;護理部主任、陝西省首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楊惠雲教患者做呼吸操,和患者拉家常,噓寒問暖;護士長龍俊宏用手勢和聾啞患者溝通,被稱為“最美舞姿”。再後來,隊員們除了在防護服上寫上自己的名字,還畫上喜歡的畫,寫上自己想對患者、家人、朋友說的話,把雪白的防護服變成了藝術品,讓患者不再懼怕,也讓進入隔離病區的護士拋開恐懼,增強了勇氣和信心。有一天,他們選了“陝鄂一家親”作為繪畫主題,將黃鶴樓、城牆、兵馬俑、兩院院徽都搬上了防護服,傳遞陝鄂兩地情。隊員們的真情感動著患者,有位患者要和護士古茹合影,她說:“我要加油,我要出院,這樣你們才能早點回家。”

在武漢九院,首批醫療隊10人在重症患者救治病區。護士長邵娜護理的一位患者想喝水,邵娜走到床前倒了一杯水,有點燙,她就把水倒在杯蓋上一點一點看著患者喝下去,像這樣的一次鼓勵,一個微笑,就帶給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在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西院,是第二批醫療隊員的抗疫陣地,患者們看到護士跑破的鞋套、聽到護士忙碌中的喘息,心疼的說“哎呀,你們太辛苦了,坐下歇歇吧!”讓隊員們覺得真情的付出得到了最深情的回報。

科學救治 展示技術硬度

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醫療隊在國家診療方案的指導下,緊密結合患者基礎病和臨床表現綜合施治,推出治療上的多個“交二方案”,展示了國家隊的綜合實力。

2月8日抵漢當晚,領隊鞏守平就組織醫療隊對大劑量維C用於新冠治療進行討論。二附院前輩王世臣教授在上世紀50年代首創應用大劑量維C搶救急性克山病心源性休克患者,將死亡率從95%降低至5%,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隊員們對這段院史記憶深刻。專家組分析,新冠肺炎患者致死原因多有急性炎症反應所致的心肺功能衰竭,既往研究亦表明大劑量維C在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感染性休克等急危重症中具有良好效果。於是醫療隊從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討論了大劑量維C臨床應用的可行性,並參考歐洲重症營養指南(ESPEN),擬定了“早期—足量—短程—聯合”的治療方案,提高了新冠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這一經驗在國家衛健委組織23支國家醫療隊參加的救治溝通會上進行了交流,被稱為“交二方案”。

醫療隊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發揮醫院大本營中醫專家團隊優勢製作了1500餘份中藥穴位貼發往武漢。醫療隊採用“正氣貼”“化濁貼”“耳穴埋豆”等中醫貼敷療法,治療中已用於新冠肺炎患者35人次,用於醫護人員80人次,在提升免疫力,改善心理焦慮、失眠、腹瀉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首例確診新冠患者的顱腦手術,是一場硬實力考驗。2月26日下午,一位73歲的新冠患者因雙側額顳頂部亞急性硬腦膜下大量血腫,腦受壓明顯,腦疝形成,命懸一線。領隊鞏守平教授閱片後當即決定“立即準備手術!”一番備戰,鞏守平主刀,團隊協作,手術切開、止血、分離、鑽孔、放置引流管,依次完成左、右雙側手術……時間一分一秒,術者汗水淋漓,呼吸急促,氣氛緊張而有條不紊,患者獲救。45分鐘的手術並非最難之事,風險在於患者是危重新冠肺炎,感染風險首當其衝;三級防護下的視野、手感、靈敏度受到影響,手術操作失準的壓力和挑戰也考驗著醫生的抉擇,二附院的醫者選擇了不畏風險、分秒必爭,開創了首例新冠確診患者顱腦手術救治的成功,患者於3月12日康復出院。

同樣在前線,吳媛副主任醫師、呂治安副主任醫師為多位重症新冠患者實施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治療;史紅陽副主任醫師為重危患者行心肺復甦;張正良副主任醫師作為病區主任制定了“一體化兩崗位三線制四定床五補充”的診療救治管理體系;和平副主任醫師多次為其他病區病人會診,碰到多學科問題時,她會和後方專家視頻會診,及時解決複雜問題。三支醫療隊和醫院後方大團隊凝聚合力,為患者救治提供了“交二方案”技術硬核。

差異診療 聚焦施策精度

截止3月4日,新冠肺炎國家診療方案已出第七版,這說明救治的複雜性和對新型病毒的探索過程,同時也表明科學防治和精準施策在深化推進。醫療隊始終在科學原則下,針對不同病人的個體化病情表現,及時採取精準的救治措施。

在救治重症新冠患者過程中,醫療隊專家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為主的細胞因子風暴(CRS)是病情轉危致死的重要原因,早期甄別、關口前移、扼住要害至關重要。78歲的男性患者餘某,在確診重型新冠肺炎後經救治已趨平緩,2月28日突然再次呼吸困難,複查IL-6水平高於正常值近100倍。馬肖容主任團隊準確判斷系二次CRS復發,極可能短時間內惡化死亡。治療組快速實施託珠單抗、大劑量丙球聯合CRRT三聯方案遏制細胞因子風暴,救治成功。醫療隊總結“三聯三快速”方案的核心在於提早識別、精準判斷、精準施策,當時國內未見報道,屬全國新冠肺炎創新領先治療。3月4日,這一療法在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得以體現,託珠單抗列入“實驗室檢測IL-6水平升高者”治療用藥。

儘管整個病區都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但個體情況不同,有待產孕婦,有消化道症狀為主的腸梗阻患者,有股骨頸骨折的臥床老人,有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有腎移植後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以及顱腦硬膜下血腫患者等,醫護組要給予每個病人針對性的方案。

呼吸支持和氣道管理是新冠肺炎治療護理的關鍵環節。普通氧療、經鼻高流量氧療、無創正壓通氣、氣管插管有創正壓通氣,調整呼吸機模式與參數,都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給予精準施策,既要及時解決患者的缺氧難題,又要防範氣道管理操作引起的交叉感染。2月17日晚,一位85歲高齡的女患者,躁動譫妄,完全不能配合無創呼吸機輔助吸氧,氧分壓降至50mmHg,組織嚴重缺氧,生命危在旦夕。要從死神手中搶人!醫療專家小組緊急商討,果斷決定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高級支持治療。呂建瑞主任全程“C”位操作氣管插管,鞏守平輔助,王崗副主任調節呼吸機參數,於曉倩,吳莉娜、張麗、李豔、朱一斌等採血、扎留置針,團隊配合默契,在缺乏可視喉鏡及鎮靜、肌松藥物的情況下,選擇直面患者口鼻,憑藉著對操作技術的精準把控,應用傳統喉鏡順利完成氣管插管,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生命。2月19日晚,醫療隊和大後方專家團隊聯手,為該患者會診優化了診療方案。呂建瑞主任制定的二附院《疑似及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氣管插管流程及應急預案》,讓更多患者得以及時救治,同時保障了醫務人員安全。該應急預案被其他醫療隊推廣使用,為抗擊疫情貢獻了“交二智慧”。

士氣高昂 折射管理力度

“精神抖擻、同心同力、科學防治、戰疫必勝”是醫療隊的口號,這樣的戰鬥力來自嚴明又人本的管理。在隊長和隊員的“抗疫日記”中,嚴管厚愛、凝心聚力是關鍵詞。

嚴管是科學防控的保障。醫療隊有臨時黨支部和臨時隊務辦公室,人員分醫療組、護理與感控組、管理組、宣傳組。醫療組實行“三線兩層兩軌”管理模式,即一二三線查房,日常醫療組和疑難危重症組兩層診療團隊,6小時和24小時兩軌值班制,確保醫療安全和科學施治;護理組按照“護理部主任—護士長—護士”三級模式,四個組分別由當班帶組護士長責任制管理。在備戰會上,隊長強調強了六項紀律,強調“我們在一條船上,除了要管理好自己,更要學會同心划槳,讓這條船安全、穩定、順利到達目標。”在嚴格的防護培訓中,隊長說“我們是來幫忙的,不是添亂的,抗疫必須從我做起。”隊員們牢記“兩地(醫院病區和生活駐地)、三區(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三默唸(進門後、出門前、起床後默唸防護)”要求,做到了科學防治和零感染。

厚愛是戰地情誼的本色。以情關心,醫療隊護士史晨毅請戰報名時,帶他從小長大的外公躺在醫院重症室搶救,第二天就去世了,但他沒對任何人講,2月8日出徵。隊長得知後,帶領全體管理組幹部來到小史房間關切地慰問,多名隊友捐款對逝去的老人表達哀悼。隊員畢曉菊、朱疆豔生日時,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楊惠雲主任鼓勵她們在“疫”線弘揚南丁格爾精神;隊員們從自己的份額內“捧”出消毒液、防護口罩、護手霜、方便麵等表達心願;隊長鞏守平用“曉菊清香,品涵致遠。大愛無疆,豔耀中華!”深情祝福;在這樣特殊環境中聽著全體隊員齊唱生日快樂歌,兩位隊員倍感暖心。以行愛護,醫療隊抵漢工作9天時,隊長給隊員們寫信問候;沒有特殊事情他幾乎每天早上都會站在一樓大廳送去醫院上班的同事,像一位年長的大哥,屈莉護士長在微信上說:“隊長一早送早班隊員出征,各種叮囑!”。在為新冠患者氣管插管時,配合中打氣囊、安裝固定器這些操作在病房一般由護士在旁協助,鞏守平卻說:“你們離遠一點,我來!當心有氣溶膠。”看見這一幕的同濟醫院同仁感嘆地說,“你們離遠一點!你們的醫生說得好,做得更好!”

凝心是以黨的旗幟引領思想方向。醫療隊臨時黨支部堅持抗疫工作在哪裡,黨的組織就跟進到哪裡,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支部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為黨員過政治生日,聯繫周總理對外賓講的“紅旗渠和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的兩大奇蹟”和紅旗渠精神,為入黨積極分子講黨課,激勵黨員和隊員在抗疫中弘揚西遷精神、抗戰遷陝精神和衛生職業精神,使醫療隊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士氣。3月20日,醫療隊32名預備黨員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了入黨宣誓。“我家沒有黨員,我光榮入黨給全家人樹立了榜樣。”“我八十多歲的爺爺鼓勵我到武漢抗疫,今天能成為預備黨員,我非常自豪!”“我要努力工作,不忘入黨誓言!”“在這裡很多黨員衝在前面,總是考慮著我們的安全,讓我非常感動。”“選擇抗疫是我一生最正確的選擇!”“面對困難,組織號召黨員先上,今天我成為一名預備黨員,以後我也可以自豪地說,我先上!”這些“疫”線入黨的同志,難擬激動之情。

聚力是讓每個隊員的積極性匯成合力。在醫療隊,領導幹部帶頭、專家骨幹搶先、黨員青年衝鋒成為團隊聚合劑。“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隊長鞏守平和中層幹部楊惠雲、王崗、呂建瑞、馬肖容、高登峰等,與一線醫生一起走進隔離病房參與交班查房、決策救治、病患搶救。王崗、郭永紅、張德信等重症醫學、感染科、呼吸科專家及各醫療組長適時召開會議梳理解決救治過程中的瓶頸問題;護士長王利、王蓉、楊慧、屈莉、龍俊紅等帶頭,各護理小組學指南、學規範、學操作,聯動互助。90後醫護王月、張敏、韓青青、李雪、趙珊、魏玲雲等毫不示弱地衝在前面;來自重症醫學科和各學科ICU室、精通各種治療儀器、應急能力過硬的9人“男護士工作組”,勇挑重擔,被譽為抗疫一線的“男丁格爾”團,這些熱血青年,用擔當書寫著奉獻的青春故事。每一位隊員,不論職務大小、不管職稱高低,都一頭紮根在臨床一線,守護著病人的健康。患者們感動地說“謝謝西安交大二附院的專家們,你們來了,我們就安心了!”

陝鄂同華夏,醫患共風雨,全國一盤棋,旗幟心中揚。兩個月以來,醫療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讓黨旗在疫線高高飄揚”的信念、精神和靈魂決勝武漢,堅決捍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才是制勝的法寶,他們做到了。

目前,第一批醫療隊10人於3月20日勝利凱旋,第二批、第三批醫療隊員134人決心“堅守到底!守好最後一班崗!”

春已至,山河綠,萬木蔥蘢。他們看見,武漢的春天,正在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