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尺寸和重量的标准是怎么来的?

余波难平


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但一锊是多少以及锊和匀的关系都无法知道,这两个单位在战国时期显然还在使用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那里的锊不可能只有十一铢多重。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24铢),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就是用黄钟律管所容一千二百黍的重量(7.8克)来定义衡器的单位两的量值。自汉以后至隋代相承不变。唐代重量单位:“累、铢、钱、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国18年(1929)《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


7度领域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现在也是一线高中历史教师。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教授具体讲述了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起源。文献记载表明,至少在周朝我国就已存在度量衡标准器。《尚书》中有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阙绪,覆宗绝祀”。在实物方面,齐量三器: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和,是体现标准器意识的代表性器物。虽然齐量三器反映了当时度量衡校验制度的存在,但是还很难说它们就是度量衡标准器。


战国时的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在计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关教授对商鞅方升的形制和其上铭文进行了详细介绍。《考工记》中记载的粟氏量是见于文献的最早的度量衡复合标准器。关教授介绍了戴震、陈梦佳等学者对粟氏量形制考辨的成果,并推断了粟氏量出现的时间。新莽嘉量是王莽篡汉后,为彰显政权的合理性,依托古制命刘歆制作的度量衡。它是古代复合标准器的圭臬,在设计上具有极高的精度。隋唐之际,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方形嘉量——张文收嘉量。乾隆时期,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制作水平达到巅峰,乾隆嘉量即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乾隆嘉量将清制、古制、乐制集于一身,具有很深的科技内涵,但乾隆嘉量亦有不足,只唯上,不唯实,未能真正反映汉代度量衡的实际情形。


历史的尘埃HISTORY


吃这个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出处,历史借还有很多争议,但是历史学界现在比较承认的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规定的尺寸和重量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