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社會為什麼奸臣更得寵?

我愛中國


小人得寵是有一定道理的,難道這“小人”就是禍國殃民,陷害所謂“忠良”的歷史角色嗎?

深度剖析👇👇

“賢臣”是誰

所謂賢臣是什麼人呢?他們就是儒家化了的豪族。對皇帝來說,豪族不可怕,就怕豪族有文化。

因為,一般的豪族對社會有組織力,又讓皇上收稅變得困難,皇上不大容易動得了他,但他們還不會從觀念上批評皇上;但是,有文化的人,則會引經據典地批評皇上,說你昏庸。

如果以上兩種情況合二為一,這個有文化的人還是豪族,皇上就只能乾瞪眼地被批評,還動不了他。有文化的豪族,從東漢的時候逐漸發展起來,直到隋唐的歷史上,被稱為門閥士族,經常也簡稱為士族。

士族對皇帝有各種約束,皇上就在士族外邊再去找一些有文化的人,為自己所用,不就能夠反制士族了嗎?你引經據典地說我昏庸,我的人就會引經據典地說我這是聖明,皇上不就不那麼憋氣了?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皇帝不大容易找著人。為啥呢?

首先得有紙的出現,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這會兒的造紙技術還不發達,有句成語“洛陽紙貴”,這個描述的其實已經是西晉時期了,說的是有篇文章寫得太好了,洛陽的文化人競相傳抄,紙不夠用了,於是就變貴了。

光有紙還不夠,還得有印刷術大規模的應用。但東漢還沒有什麼印刷術可言,書籍的拷貝要靠抄寫。這種情況下,知識傳播的成本相當高,不是豪族的話,一般人根本讀不起書;讀得起的豪族,就成了士族了。

士族一代代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世家大族,他們壟斷了知識和地位,壟斷了社會上的輿論。

這些人就是所謂“賢臣”,他們差不多把持了朝廷和地方的各種重要職位。世家大族彼此間還聯姻通婚,形成了龐大的關係網絡,對皇帝有著相當強的制約能力。

“小人”是誰

東漢開國的頭幾位皇帝還比較有實力,而世家大族也還在發展中,他們彼此還能相互制衡,還不算什麼大問題。

到了後面的皇帝,越來越受到世家大族的約束。皇上肯定感覺非常不痛快,我都是皇上了,還天天被人這麼節制?不行,我得有自己的人,收拾收拾這些天天跟我叫板的傢伙。

皇上要找來支持自己的人,來對抗世家大族。但問題是,世家大族把持著官僚體系,也控制著輿論,這些皇帝的支持者就肯定會被指責為“小人”了。

這與他們實際上的人品、官品怎麼樣關係不大。皇帝的行為,在世家大族嘴裡,也肯定是“親小人、遠賢臣”了。

再看看皇上吧,他到哪去找自己人呢?到民間去找?就像前面說的,知識都被世家大族壟斷,民間沒什麼可用之才。到朝廷上找?朝廷上放眼望去,都是彼此串通一氣的世家大族,也不行。

皇上還得保證這些人能站在自己一邊。對皇帝來說,什麼才能確保這些人支持自己呢?忠誠這東西是不敢指望了,能指望的是,他們的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賴於皇帝,這些人即便是出於自私,也得站在皇帝一邊了。

那是什麼人啊?只有兩種,宦官,也就是太監,還有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家族。

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的博弈關係

於是,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組成的官僚,彼此之間形成了複雜的關係。

我們今天曆史書上說黨錮之禍是“宦官專權”什麼的,實際上只不過是皇帝通過宦官之手,跟這些世家大族進行PK,黨錮之禍就是皇帝進行中央集權的努力。

用宦官壓制了世家大族之後,漢桓帝又反過來開始壓制宦官,把當年幫自己做掉梁冀的宦官們狠狠收拾了一番。

但皇上也不會拋棄宦官,只是讓他們不要那麼囂張,日後還會借重宦官繼續抗衡世家大族。看到這些作為,我們會感覺,漢桓帝雖然說不上是什麼明君,但智商絕對不差。

宦官的力量過強,皇帝還可能再去用外戚來壓制他們,東漢後期的諸多皇帝,交替地扶植宦官和外戚。

世家大族面對皇帝的這些對抗舉措,便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天下為己任”的形象,獲得道德制高點,宦官和外戚就進一步被還原為“小人”。

這就是“親小人、遠賢臣”的由來,至於賢臣是否真的賢,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佩一


天下人都知道某人是奸臣,但唯獨皇帝不知道,反而認為某人是個好人,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皇帝都是傻子?

奸臣和珅

比如唐朝德宗時期的宰相盧杞,不僅長得其醜無比,人品也卑劣得無以復加。他瞞上欺下,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壞事做絕。盧杞最終被彈劾貶官,但德宗一直很想念他,於是就趁著大赦天下的機會,想把他調回朝廷重新任職。

但德宗沒想到的是,提拔盧杞的詔書還沒發出去,就遭到了大多數朝臣的強烈反對,最後不得不收回成命。

德宗雖然從了眾議,但心裡始終不是很爽,於是就想找人嘮一嘮,排解一下心情。

他把宰相李勉叫到宮裡來,問他:“天下人都說盧杞是個奸臣,但為什麼朕看不出來呢?”

李勉答道:“正是因為天下人都知道,而唯獨陛下不知,所以盧杞才真的是個奸臣啊!”

德宗聽了之後沉默不語,一整天都沒有再說過話。

奸臣高俅

後來,唐德宗又跟宰相李泌(《長安十二時辰》裡李必的原型)談話,說:“朕覺得盧杞這個人,還是不錯的,為人很清廉,也很耿直,只不過學問不高。別人都說他是奸臣,但朕卻看不出盧杞有什麼奸詐的地方。”

李泌不客氣地說:“建中四年,涇源亂兵譁變,陛下巡幸(出逃)奉天,如果陛下能早一點兒覺察到盧杞的奸詐,哪裡還會有建中之禍呢?禮部尚書李揆,因為與盧杞政見不合,盧杞便讓他出使吐蕃,可憐李揆都70多歲的人了,勉強回來後就病死了;顏真卿骨鯁忠臣,因為得罪了盧杞,被他派去出使李希烈,結果慘死賊手,盧杞作的惡還少嗎?”

德宗張了張嘴,卻說不出什麼話來。

隋煬帝和蕭皇后

李泌接著說:“其他像宰相楊炎,被盧杞構陷致死。陛下在奉天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千里救駕,盧杞妒忌他的功勞,阻撓不讓他與陛下相見,結果導致懷光憤而反叛,這些都是盧杞欺天罔人的鐵證!”

德宗舔了舔嘴唇,說:“愛卿所言,有些的確是事實。但楊炎這個人對朕大不敬,看待朕就如同看待三歲小孩子一樣,他提議的事項,如果朕同意了,也就沒事了,一旦朕不同意,他動不動就以辭官相威脅,搞得朕很是難堪。再說建中年間的禍亂,你之前也應該聽說過桑道茂的預言,乃是朕命中該有這場劫難,跟盧杞沒什麼關係吧。”

奸臣嚴嵩

桑道茂是當時有名的方士,曾勸說德宗修繕奉天城,加高加固城牆防禦。當時德宗不解其意,等到涇源兵亂、自己逃到奉天避難的時候,才明白之前桑道茂的深意,故而一直都以為這是天意使然。

桑道茂者,大曆中游京師,善太一遁甲五行災異之說,言事無不中。代宗召之禁中,待詔翰林。建中初,神策軍修奉天城,道茂請高其垣牆,大為制度,德宗不之省。及朱泚之亂,帝蒼卒出幸,至奉天,方思道茂之言。時道茂已卒,命祭之。——《舊唐書·方技傳》

李泌對此嗤之以鼻,對德宗說:“命運之說,都是事後諸葛亮。命運是人創造出來的,不應該盲目相信命運。當初夏桀曾說:難道我的命運不是由上天決定的嗎?商紂王也認為自己有天命護佑,結果兩人不都同樣身死國滅了嗎?陛下如果相信天命,那和桀紂那樣的昏君有什麼兩樣呢?”

德宗老臉一紅,不好意思地對李泌說:“多謝先生教我!朕以後再也不信命運之說了。”

帝嘗從容言:“盧杞清介敢言,然少學,不能廣朕以古道,人皆指其奸而朕不覺也。”對曰:“陛下能覺杞之惡,安致建中禍邪?李揆和蕃,顏真卿使希烈,其害舊德多矣。又楊炎罪不至死,杞擠陷之而相關播。懷光立功,逼使其叛。此欺天也。”帝曰:“卿言誠有之。然楊炎視朕如三尺童子,有所論奏,可則退,不許則辭官,非特杞惡之也。且建中亂,卿亦知桑道茂語乎?乃命當然。”對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當言命。言命,則不復賞善罰惡矣。桀曰:‘我生不有命自天。’武王數紂曰:‘謂己有天命。’君而言命,則桀、紂矣。”帝曰:“朕請不復言命。”——《新唐書·李泌傳》

從唐德宗與李勉、李泌的對話可以看出,之所以會出現“天下都知道某人是奸臣而唯獨皇帝不知道”這種事情,至少有以下五點原因:

奸臣魏忠賢

其一,奸臣善於偽裝,在皇帝面前往往表現出艱苦樸素、嚴謹正派的一面,皇帝都是深居簡出,對外面的輿情不太瞭解。所以唐德宗才說盧杞“清介敢言”,是個好人。

其二,皇帝不在乎誰是奸臣,他只在乎誰是忠臣。奸不奸的其實無所謂,皇帝只在乎大臣忠不忠。盧杞雖然對政治對手打擊報復,手段卑劣殘忍,但他對皇帝表現得忠心耿耿。涇源兵變的時候,盧杞是第一個翻牆逃出皇宮,跑到奉天追隨德宗的,所以唐德宗認為盧杞只不過是學問差了點,沒啥大毛病。

第三,奸臣往往善於逢迎拍馬,讓皇帝非常舒服,而忠臣則直言進諫,很容易“犯上”,讓皇帝很不爽。楊炎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宰相,但是他表現的太強勢,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皇帝只能聽從不能反對,導致皇帝也很討厭他。而盧杞則像個哈巴狗一樣,皮滑毛順,讓皇帝感覺很舒服,故而深得寵信。

第四,奸臣害人,往往以公道的名義,讓人事前事後無可辯駁,皇帝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對。比如盧杞陷害楊炎,就是以楊炎把自家的房子賣給了河南尹趙惠伯,盧杞指使親信舉報楊炎從中漁利,從而誇大其詞,將一樁經濟案件上升到了政治案件的高度,從而扳倒了楊炎。他陷害顏真卿,是藉口顏真卿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必能勸降李希烈,故而派他去送死;折騰70多歲的李揆出使吐蕃,是以李揆是禮部尚書,通曉禮儀,而且歲數大了老成持重。排擠李懷光,是以軍情緊急,沒有閒工夫賜宴犒賞為理由。

這些理由在旁觀者看來都是陷阱,但在皇帝看來卻是合情合理的,因為臣子本來就是為皇帝服務的嘛。

除了這四點之外,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奸臣往往也很有能力,很會替皇帝辦事,而且只考慮皇帝的感受,從不顧忌百姓怎麼樣。唐德宗時,朝廷財政困難,盧杞就想出各種辦法,從民間大肆斂財,雖然搞得民怨沸騰,但也成功地解決了朝廷的一時困難,讓德宗得以繼續享受奢侈的生活,所以很受皇帝的信任。

奸臣得寵,是古代帝制時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必然產物。畢竟像李世民那種英明神武的皇帝是很少的,大多數皇帝都是平庸之輩。庸君通過奸臣來控制政局,奸臣通過獻媚皇帝來獲取政治利益,雙方一種結合緊密的政治同盟關係,很難打破。所以盧杞即使被貶了,德宗還是時時想念他,想把他調回來重新起用。畢竟皇帝也是人,身邊有個臭味相投、會說話會辦事的人是很難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