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吃肉吗?

遂宁赵心儿


古代平民百姓吃肉有现在这么方便吗?答案是当然没有,不仅不方便而且一不小心还会被判刑。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无论是商周秦汉还是唐宋时期对老百姓吃什么肉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周礼规定士大夫无故不吃羊,就是说士大夫这些当官的家里要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大事需要庆祝是不准吃羊肉的,士大夫尚且如此更何况平民百姓了,像六畜的肉在古代都是不能随便吃的,只能在年终岁尾祭祀完祖先快要变质坏掉的时候才可以拿下来吃。像《水浒传》里那种动不动就二斤牛肉更是不可能的,因为宋朝及以前严禁杀耕牛,宋朝最为甚,如果私自宰杀耕牛吃耕牛是要发配充军的。这种现象直到明清时期生产力提高才有所改善。以前听家里的老人讲过去能吃上白面馒头都不容易更不要说肉了。

那么古代普通百姓想吃肉的时候都可以吃哪些肉呢?

首先是猪肉,不过古代的猪可不像现在出栏这么快生长周期长所以肉比较贵,《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只不过是个杀猪卖肉的也敢说自己是个有头有脸的人。《水浒传》中的郑屠户更是敢自称镇关西,从杀猪卖肉的地位就可以看出猪肉的价格不是老百姓随随便便就能消费得起的。

猪肉可以吃但买不起,那还有别的肉可以选择吗?当然有,古时百姓们最喜闻乐见的肉类就要数狗肉了,现在住楼房养狗不方便,但古代都是民院平房家家都有几条狗看家护院,没事还可以拿来吃肉,像姜子牙、苏秦、樊哙早期都是以屠狗为生,而且姜子牙还因为杀狗技术不好被嘲笑为“朝歌废屠”,由于狗的数量众多古代又没那么多爱狗人士,所以狗肉一直是老百姓口中最实惠的肉类,也因此被达官显贵们所不齿,为了跟穷百姓们区分开所以才有“狗肉不上正席”的说法。

像现在常见的鸡肉在古代也不是随便吃的,首先母鸡要留着下蛋,公鸡要留一两只打鸣,剩下多余的还要留着卖钱,不过平时鸡蛋还是吃得起的。而且只有在临河的地方才有大规模的养鸭养鹅。像鱼也是一样,只有靠河靠海才可以做到吃鱼无忧。古代老百姓平日里大鱼大肉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吃肉远没有今天容易,牛肉不可以吃,羊肉平时不能吃,猪肉也得攒钱买,鸡要留着下蛋打鸣,不靠河吃鱼也不方便,只有狗肉、鸡蛋才是古代平民能接受的。


SHEIKEI


我是生活在一个小山村的七O后,在我小时候的整个七十年代每年都没有几次机会吃肉,每天保证有番薯、木薯、大薯、芋头、几碗稀粥加榄角咸菜下肚就不错了!吃肉等家里没油了才买点零零碎碎的边角肥猪肉或拆肠油回来炸油,炸油后的油渣就几天才加点在其它菜里炒吃!每人都分不到三粒油渣!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多些机会吃猪肉,也是十天半月的才吃上一次,九十年代也是三五天才吃一次,2000年后才真正的是什么时候想吃肉就什么时候买,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古代就更别说了!没饿死就烧高香了!我们现在过的就是古人至死都没能享受一天的:锦衣玉食、琼浆玉液的生活啦!


恋花蝶87


古代侠客动不动就是一拍桌子,大叫一声:“店小二,来二斤牛肉,一壶酒!”这就是影视剧中典型的场景。


说实话,在古代很多朝代普通老百姓要想吃肉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能吃上普通饭食都不错了。但是宋朝是个例外,宋朝老百姓几乎小酒不断,大快朵颐。


宋朝老百姓吃不上牛肉

封建王朝老百姓最懂吃,生活最滋润的朝代就是宋朝。但是宋朝不允许杀牛,所以牛肉是很少吃的。《宋刑统》明确规定规定禁止杀牛,杀公家的或者别人的马、牛,在后背上打20棍,流放一年。杀自己马牛及故意杀公家的或者别人的驼、骡、驴,后背杖责17棍”。后背上杖责,三两棍都得吐血,身子差的能丢命,所以人们不会冒这个风险去杀牛。宋真宗时下诏规定,无论杀耕牛还是奶牛,都要投入到大牢,重判!宋朝的时候,每一头牛都有登记,无论是牛病死老死,都要上报官府,经过检验批准才可以宰杀!牛肉,老百姓根本吃不上。


但是宋朝老百姓可以吃其它的肉啊。

在古代,宋朝老百姓是最富有的,宋朝工业发达,国家有钱。从宋太宗起,老百姓出工不单发口粮,还发工钱。宋朝开国时,老百姓孩子上学的学费就大减,宋仁宗时宋朝宰相富弼,也就是范仲淹的女婿富弼说:老百姓已经给国家纳粮缴税了,上学再收学费不合理,从此学费全免。全国老百姓为宰相富弼点赞!王安石变法后,学生的伙食费也有很大的补助。宋哲宗赵煦,开办养老福利,大建居养院,收容智障、残疾、孤寡老人、时不时地免费发米、粮、药品等等。宋朝老百姓穿丝绸,住好房子,关于代步工具,用朱熹的话说:人人有轿。西方史学界说,“汴京一个城门吏的用度超过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国王” 。更不用说上层多有钱了。


宋朝老百姓非常有钱,吃肉吃到吐。且吃法众多,开封城有几万个肉贩子,猪肉、鸡鸭鱼应有尽有。

宋朝人吃鱼,切片生吃,经常吃海鲜,他们那时的猪肉非常便宜,所有人都能吃得起,苏东坡非常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红烧肉,做法来自民间老百姓,他大力推广这菜,就叫东坡肉。他还为数不尽的美食写了诗词歌赋。宋朝餐饮业发达,酒楼豪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经济的繁华。





人们想象中的游牧民族能吃上肉,真的吗?

除了宋朝外,有人说以放牧为主的老百姓应该很容易吃到肉。其实不然。就拿元代蒙古人来说,狗肉,他们几乎不吃,狗是他们家中一员,来保护他们的羊群,引路等。牛羊用来交换粮食布匹等,根本舍不得吃。据《元朝秘史》记载,他们早晨往往喝一些稀粥,多以小米粥为主,白天一天几乎不吃东西,有时候喝点马奶羊奶。家境贫寒的吃野菜野果度日,吃的肉也都是平时猎取的野兽的肉狼、虎、豹,熊等,但这些东西也很少猎取到,因为它们都很凶猛,一不小心命就没了,所以不能常常吃到。老百姓吃肉一般都是晚上吃。每次只吃一点,而且把肉切成很小的块,用刀尖取肉,分给每一个家中成员。骨头上的肉也用刀子刮得干干净净,就连骨髓也被吸食干净。秋天,他们更不舍得吃肉,而是把猎取的动物的肉,切成条,悬挂阴干,或者用烟熏干,等到冬天食用。在兵荒马乱时老百姓常常吃野菜野草,捉老鼠,例如土拨鼠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杀马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杀牛犯法,元朝法律规定,私自杀牛杖责100。参考资料《元史》。




《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出世的,里面动不动也是二斤牛肉,推测应该是吃的老死的牛或者是病死的牛,牛肉属于上等肉很贵,牛主要用于耕地,不允许杀吃。


小姐姐讲史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肉类食品产量低,普通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吃肉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普通老百姓吃的肉类种类也是不同的。吃肉,对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

先秦时期,老百姓只能吃狗肉过瘾

我们在看电视剧《水浒传》的时候,看到许多梁山泊好汉吃饭的场景,都是去吃一次饭都会在店里对小二喊道:来两斤牛肉一壶酒,给人感觉古代普通人都有机会吃肉。其实,这也只是一种假象。仔细想一下,《水浒传》中的梁山伯好汉,都是一些被官兵通缉的土匪。当时土匪窝就是引诱老百姓喝大碗酒和吃大块肉来当土匪。

在周代的时候,周礼是这么规定,天子吃牛肉,诸侯吃羊肉,士大夫吃猪肉和狗肉,普通人根本就吃不上肉。如《国语》记载,

天子食太牢(牛,羊,猪),诸候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春秋时期《曹刿论战》的“肉食者鄙”,其中的“肉食者”就是当官的。实质上,在周朝时候物质资料的紧缺,肉类也是供不应求。即使是社会上层的贵族也不是天天都能吃肉。如周天子规定: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养,士朝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侯、官僚、士大夫贵族不能无缘无故杀猪宰羊,这就限制了贵族官僚的食肉数量和食肉品种。

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就是孟子在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世界中也曾说过,七十者可以食肉。在孟子的话中,就是人活到七十岁才能吃到肉,可谓是一个理想中美好的极乐世界了。 所以,社会上层阶层贵族官僚都很少有机会吃肉,不用说普通人了。

那么普通老百姓真的都没有机会沾到肉腥,都是吃素吗?其实,都还是有机会的。在先秦以后,就很流行狗屠。如春秋时候第一刺客聂政,杀人之后就跑到齐国专门从事杀狗业。当时,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的职业就是狗屠,就是以杀狗为职业,兼职才是音乐。为什么有名气的人都在杀狗呢,那是因为狗肉的市场需求量大,好赚钱。当时老百姓吃不上官僚贵族们享受的牛肉、羊肉和猪肉,只能吃一些狗肉过着嘴瘾。所以,“兔死狗烹”这个词语也就是这么来了。当时,狗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猎的,在贵族菜单中等级是非常低。统治阶层也没有禁止老百姓食狗肉,所以在西汉以前,狗肉都是普通人家的主要肉食来源。

汉到隋唐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拥有个人财产,就有了商品交换和买卖,于是就有了野生动物之驯养。最早定型的“六畜”,就是马牛羊鸡犬豕,之后就有了六畜、六兽、六禽。

在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之后,北方都是被游牧民族所统治,肉类是游牧民族的主食,普通老百姓可能有机会吃肉(羯胡鲜卑更是吃人)。当然,只有归属于游牧民族的汉人才有机会吃上肉。

隋唐时候有鲜卑族的胡风,也是流行肉食。如杜甫诗“忆昔开元……”,证明了这个杜甫诗人怀念是开元时期的老百姓能吃肉,现在吃不上肉。可以看到,在安史之乱的唐朝衰落时代,普通百姓还是以谷物做主食。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普通老百姓很少能吃牛肉和马肉。在农业社会中,牛是很重要的农业资源,马是用来运输和打仗的战略性资源。为了保障社会生产、运输和军事战争的需要,许多朝代里在法令中都禁止吃耕牛和战马。

当耕牛有老弱病残,失去了耕地和托运的价值,是允许被宰杀和吃肉的。这时候老百姓可以吃上这些没有应用价值的牛肉,却也是一项很奢侈的事情。当牛被宰杀的时候,全村人都集体吃牛肉,以庆祝获得的快乐享受。现在一些边老穷地区,也保留着全村人吃牛肉的壮观场面。

至于马,在古代是用来运输和打仗的,所以马匹如同现代军火一样是珍贵的,也很少见的。现在史书资料中,也没有老百姓吃马肉的记录。

普通老百姓吃的都还是狗肉和鸡肉比较多。因为狗肉和鸡肉获得比较容易。但是,狗是用来看家,鸡则是需要生蛋。在没有客人上门的时候,都不可能会杀鸡。所以,唐诗中“故人具鸡黍”,就反映了民间的风俗。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养鸡场,靠着自然野生养鸡,鸡的数量也是有限。一般来说,都是一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有机会吃上鸡肉。

鸭子是生活在水边,可能南方河流湖泊众多老百姓有机会吃到,北方却是没条件。至于鹿肉,口感比较差,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肉食。

宋朝时候老百姓的肉类食物

宋朝之后,猪肉才登上老百姓的餐桌,成为常备的肉食。由于宋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繁荣,肉类产品增多。

在宋朝之前,民间也有人吃猪肉。但是吃的人很少,主要是富人不吃猪肉,穷人也不会做猪肉,这样就遇到猪肉难为老百姓享用的尴尬境遇。当年《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每天有上万头猪从四川运输到东京,生猪在当街上屠宰,然后切割成身体不同部分的肉,满足京城老百姓的需要。当时,苏轼看到老百姓烹调猪肉方法太粗糙,于是就研究出了“东坡肉”。就是用大块的猪肉,放上姜、葱、酱油、料酒、红糖等,在小火慢炖之后,出来猪肉红亮光鲜,甜甜腻腻,味道浓厚,堪称佳肴。

宋朝也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在宋朝前期老百姓也是能吃到肉的,主食物是羊肉。如苏轼写的“十年京国厌肥羜”,就是说吃羊肉都吃到腻味,证明当时宋朝的汴梁城羊肉。苏东坡当时算是中产阶级,当然有余钱买肉吃。当苏东坡被贬官到惠州的时候,一座城一天也只杀一只羊。经济穷困的他没钱买羊肉,写字卖钱也不是他文人文雅人物能做的,所以只能让屠夫留一些羊骨头,然后用慢火煨熟,烹调为“羊蝎子”。

但是,在宋朝时候的辽金朝,由于严寒的气候不适合养猪,猪肉也只是贵族的享受,普通老百姓吃的是羊肉。当时,宋辽边境的猪肉羊肉卖得红火。同时,由于当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猪、熊、虎、野鸡、狍子、狼、鹤、鹭鸶等野味也成了老百姓的肉食来源。如《水浒传》里的打虎英雄,猎户解珍、解宝兄弟打猎到了一只老虎,却被毛太公陷害,才被逼造反。这也是当时老百姓毫无顾忌食野味的反映。

明清时候老百姓的肉类食物

在明朝时候,如果官员清廉,家里就是没有余财,只能靠勤俭度日子。如海瑞,在老母亲过生日时候买了两斤五花肉。在万历二十年,猪肉价0.02两/斤,海瑞为此花了0.04两银子。在朝廷领俸禄的官员生活如此清贫,普通老百姓更谈不上吃肉了。

在清朝时候,许多文人雅士敛财有方,烹制了很多肉菜。如年羹尧大将军、地主阶级文学家袁枚,发明了许多肉的做法。但是,普通老百姓吃肉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每日到酒馆里也是吃不上肉,只是问了茴香豆来做下酒菜。

一些老百姓,去打猎获得野味,满足吃肉的瘾。如猎人去深山老林打猎,可以吃上野兔、野猪、穿山甲等等野味。

游牧民族普通民众的肉食

我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普通民众也是很难吃上肉的。古代游牧民族养牛马羊,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出售,以及换取粮食、茶叶、铁锅一类的生活物资、游牧民族是舍不得吃这些牲畜的,因为非常昂贵。吃的肉,也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牛羊,大部分需要留着卖钱或者繁衍更多的牲畜。

所以,古代普通的游牧民族的牧民,一般吃两顿。早上是一顿小米粥,晚上一顿肉粥,偶尔能吃上一顿肉或者肉干,没有想象这么丰富。就是因为生存资源的匮乏,才会屡次骚扰中原,抢占中原富饶的土地资源。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七彩飞扬


古代普通百姓几乎吃不长肉,《水浒传》里关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描写,也只是反映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一种无法企及的奢望。作者也是想通过这种“有酒喝,有肉吃”的生活状态,让梁山好汉的生活和普通百姓隔离开来,从而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古代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月,就能吃口饱饭,遇到天灾人祸,那就只有忍受饥饿。

《淮南子》中就有描述,“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而一荒。”这就是周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影响,丰收和灾害交替,百姓也就饥一年饱一年的在温饱线上挣扎。

百姓除了受到气候的影响之外,还有社会的压力,百姓还要承担各种税赋,佃户之类的没有土地的人,还要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

面对粮食短缺的生活困境,野菜也就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材。尤其是到了男孩年月,野菜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活命之物。明朝的《香囊记》中记载,一家普通百姓人家,做好了饭,但没钱买菜,只好外出去田野里挖了一些野菜,做了一碗野菜羹,才让家里老人得以下咽。

明朝中期的时候,民间甚至出现了许多能人志士,走访田间,学神农尝百草,寻找可食用的植物,著称书籍,以便帮助百姓充饥。

虽然乡下百姓也可以养养鸡鸭鹅之类,甚至是猪牛羊,但这些不是留作过年时食用,就是用来换取钱财来购买粮食,或者是交纳税赋之用。

乡下的百姓靠着土地吃饭,生活不稳定,而居住在城中的人就要好的多。城镇中的居民大部分都以帮工、雇工、手工业者、小商小贩为主,在平常年份要比乡下百姓要好一点。他们只要有活干,就能有收入,虽然不多,但也能有结余,可是时不时的打打牙祭。

古代没落文人的饮食也很简陋,《范进中举》中就写到,范进的岳父胡屠夫军队凡进店母亲说,他的女儿进了范家的门,十几年不知道可曾吃过几回猪油呢?范进乡试回来,“家里都饿了好几天了。”这就是乡间文人的生活写照。

有没有能吃上肉的百姓呢?有,游牧民以及以渔猎为生的猎户、船家、渔民等。他们就以这个为生,所以吃的也是这个,但这并不就代表着他们富裕。他们也要靠渔猎、游牧所得去换取生活必须品。


老虫


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吃肉!对于古代普通的百姓而言,肉是一种奢侈品,经常吃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还是有机会吃肉的。而且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古代普通百姓吃肉的频率和肉的种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先秦时期,普通百姓可能一辈子都吃不上几回肉。由于当时是奴隶社会,社会的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粮食的总产量可能还跟不上人们的消耗,普通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更何况是吃肉呢?在先秦时期,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受肉食,而且社会等级不同,享受的肉食种类也有所不同。

比如西周时期,只有天子才能吃牛肉,能吃羊肉的也只有诸侯和天子,下面的士大夫只能吃猪肉和狗肉等肉食。至于普通百姓,想吃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跑到深山野林里打猎,才有可能吃上一些肉食。

到唐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升,这时候也出现了一些剩余产品,加上朝廷的抑商政策略有松弛,所以这时候的商业贸易就比较发达,普通百姓能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肉食。

虽说此时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一样中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但吃肉的次数确实变得比以前频繁。

不过古人也不会像《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一样动不动就来二两牛肉,因为耕牛在古代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朝廷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一般都禁止百姓吃牛肉。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吃的最多是猪肉、鸡肉和狗肉。

猪肉一般靠买,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只有在重大节日和一些喜庆日子才舍得买。而鸡要下蛋,狗要看家,所以如果不是有客人来访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人们也舍不得杀鸡。所谓“故人具鸡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由于时代环境不同,古代普通老百姓吃肉的频率也不同,但相同的是,对于他们来说,吃肉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而如果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或者常年住在深山老林的猎人,他们吃肉的频率就比较频繁。


金兔历史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在文章中,曹刿有这么一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撇开未能远谋,从曹刿这句肉食者鄙,我们可以得知先秦时代,寻常百姓吃肉的机会很少,能吃上肉的,都是达官显贵

曾经也很纳闷,古代自然条件优越,人口没那么多,野生动物遍地都是,没有肉吃,为什么不去打些野味呢?打不到兔子,抓几条鱼也成呀。后来和家中老人聊天得知,古代打猎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高危技能,那个年代缺医少药,猎人每一次进山,或者进林子,都是在拿命去搏……有的米粮吃,谁愿意去冒险呢

至于鱼,水里确实很多,但做鱼费油,有鱼,吃不起那油

还有家中畜牧养殖,寻常人家会喂鸡养猪,按理来说鸡蛋猪肉应该不缺,有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经历的应该知道,鸡蛋有时候会吃,但大部分都是攒起来换钱的,猪也一样,养一年,拉出去卖掉换钱……在我记忆中,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但过年杀猪的只有个别几家,还是供应全村的……

当然,这是村里头的。城里面南来北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吃喝应酬缺不了饭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所谓开店不怕大肚汉,饭店里的肉食应该少不了……

唉,织布的穿不起衣服,养猪的吃不起肉,古代生产力低下,无奈


灵石蕴珠宝


如果是在和平年月,古代人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大概是一样的,除了一些高科技产品外,所以他们也是能吃上肉的。如果是战乱年月,就要具体分析哪类人能吃上,哪类人吃不上了。


我们不去说达官贵人,因为无论世道怎样变,他们都不会缺吃少穿的,我们只说普通百姓。

一:能吃上肉的

古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在古代如果发生战乱,就会有一大批人迁移到深山老林里去居住。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躲避战乱,而且只要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动物和鱼类。不敢说以肉为食,至少偶尔开荤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村庄会坐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或是悬崖峭壁上的原因。

二:吃不上肉的

“工、农、商”自古就有的三大职业。农民可以携家带口躲进山林里,因为他们懂得耕种,只要有土地就能种粮食。

而工匠和小本商人这时就有点惨了,为了方便赚钱他们大多数会居住在城镇里。然而一旦发生战乱,军队会在第一时间关闭城门,这就使得工匠和商人无法逃出城了。即便逃了出去,也会被另一方抓去。

所以,这一部分人及其家眷如果遇到战乱肯定是吃不上肉了,能够保住性命就是万幸了。


毛驴儿谈历史


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有没有机会吃肉?其实呢,这个问题说出来可能大家心里也有点数人,如果不实用蛋白质,那很有可能会出问题。

但是那是古代老百姓吃的食物品种特别的少,而且营养也不均衡,所以古代老百姓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肉类是最有办法解决掉这些东西的事情。

古代老百姓能够吃什么肉呢?牛肉,猪肉,羊肉这些肉都是一些选择,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择,比如说鱼肉或者是鹿肉亦或者是鸟肉。

为什么突然说到鸟呢?其实古人也是有抓鸟的习惯了,有这么个故事就是商王朝的缔造者商汤,曾经的遇见一个抓鸟的人,他把四面八方都给喂上了网,并且在祈祷说四面八方的鸟全部到我的网子里来,然汤就告诉他,你把四面八方的网全给撤掉,你应该祈祷,如果有的鸟想要远离危险,就请从其他方向离开,如果实在想不开就从你这张网上面撞上去。

而在周天子的周礼里面,天子是太牢也就是牛羊猪,往下分的话就是诸侯是吃牛肉的,而士大夫是吃羊和猪儿,接下来的是士族是吃鱼的,老百姓则是吃菜。

当然树挪死人挪活,规矩摆在那里当然就不能破,但是呢,真的因为不能吃肉,最后营养不良死掉,这也太亏了点儿,况且自州成立之后再到春秋这段历史时期,天下的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否则周天子也不会失去对于诸侯的统治,那这段期间老百姓究竟吃一些什么呢?主要是两种肉类,第一种狗肉,狗肉没有明确的规定,历史上面很多的名人其实也都是杀狗的,比如说葛念或者是樊哙都是杀狗的人,一句俗语里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就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记载,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然这一下子就带出来三种肉类,鸟,兔子狗,这三种肉类并不是需要大型的打猎设备就能够猎取得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只要能够花点心思还是能够找得到,最起码他上面的人没有规定这玩意儿必须是统治者吃的,老百姓不能吃的,所以老百姓也可以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从其他人手里面换取相应的肉类,来补充一下自家的营养。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礼崩乐坏,周天子制定那套早就没人相信了,所以这个时候老百姓能够吃到好就吃得好吃不好,那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而秦国创立军工制度之后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你有本事你就能吃的好,你没本事就吃的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国是靠军工制打天下,而一个普普通的老百姓通过军工,制度也可以获得爵位,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讲啊,能够拿到的东西变多,那他们可供的选择也就变多了,至于说原先士大夫一族才能吃的猪肉,羊肉,鱼肉这东西老百姓也能吃了。

吃这些肉所需要花的代价太大,所以对普通老百姓来讲,狗肉啊,鸟啊,兔子啊,一种肉类不仅随处可得,而且肉比较少,不需要担心保存上的问题,基本上杀已知就吃一顿差不多就完了,大家也就图一个新鲜,真的要轮到保存那东西,那才真的是头疼。

只听说后来,等到生产力提升上去之后,猪肉啊,羊肉啊,这些肉类也慢慢的成为了物流的肉类,当然这其中包括运输业的发达和保存的发达,输液发达使得一个地方养了猪肉和羊肉之后,可以立刻将他运输出来,并且贩卖掉而保鲜技术的发展则是让这些肉类能够拥有更长时间的保质期,这样的话不至于说宰了一头猪猪的大部分肉还没有问卖出去猪肉已经烂掉了,这种浪费的事情不会发生了。

其中有一种肉是必须要格外注意的,那就是牛肉牛肉是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才能吃的一种特殊肉类,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牛肉根本就不能吃,吃就是犯法,至于说《水浒传》里面那种说上来2斤牛肉的那纯粹就是吹牛店里面根本就不敢这么慢,要敢这么慢,不用这些打家劫舍的把店给砸了,官府过来就把店主人直接给关起来,并且联通这一整条的卖牛肉的产业线全部抓起来问罪问斩!

因为随着农耕文明的推进,农耕技术的发达,对于更牛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讲重农抑商吗?重视农业首先就得改良农民的劳动力,尤其是那最重要的一同牛牛是用来耕田的,这一点无可替代,所以牛肉是不可能出现的!


漩涡鸣人yy


古代百姓当然有机会吃到肉了,只不过和很多影视作品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古代普通百姓吃肉在大部分历史时期,还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中国古人的肉食名单上,其实可被食用的肉类并不多,首选自然还是牛和马等大型牲口。


但是耕牛在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农业资源,而马则是重要战略资源,所以很多朝代都在法令里禁止吃耕牛和战马。

但是实际上马匹在民间缺少,所以缺乏百姓吃马肉的记录,但是耕牛也有老病伤残而失去耕驮价值的,是被允许杀的吃肉的。因此虽然吃牛肉很奢侈,但是不是不可以实现。现在很老少地区还保留了全村吃牛肉的壮观场面。


而在《水浒传》里,我们发现凡是吃牛肉的馆子通常都是开在乡野荒落之地,而正经经济繁荣的集市实际上高档馆子都是只卖羊肉的。


唐宋两朝,羊肉的流行,是从宫廷传遍民间的,宋朝的滩羊,曾经是先民们对美食最美好的想象。而靖康之变之后,滩羊的稀缺,使得汉人的饮食习惯彻底为之改变了,开始食用动物下水。所以一直到了明朝及以后的时候,最主要流行的肉类变成了鹿肉和猪肉。


鹿肉和猪肉比起羊肉,实在是从口感上差太多,但是这也不是普通百姓的肉食。

普通百姓还是以狗肉、鸡肉为主。因为狗肉和鸡肉相对会比较容易得到,而且对于一个家庭不太容易造成一顿以外的浪费。但是狗要看家,鸡要生蛋。不是有客人上门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杀鸡的。“故人具鸡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古代普通人很少有机会摄取动物蛋白,但是并不妨碍摄取植物蛋白。

小时候在农村里,经常会听到说,家里来客人了,我上街去买块豆腐。实际上就说的,豆腐在百姓餐桌上的重要性,吃不起肉,却有馋肉的时候,拿点豆子换点豆腐回来,解解馋。所以一般做豆腐的在一个村里,那虽然是极为辛苦的行当,但绝对也是一个重要的体面人。早在汉朝豆腐就被发明出来了。


豆腐实际上才是古代普通百姓的最主要蛋白摄取来源,而且在汉文化圈的地位非常重要。

豆腐自唐朝传入日本;宋朝传入朝鲜;明朝传入东南亚;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很多典籍记载了宋、明从皇宫到民间吃豆腐的盛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