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帥和將軍,你知道哪些關於他們的故事?

漢史趣聞


朱德元帥是四川儀隴縣人,1905年,19歲的朱德由長輩做主,娶了比他大兩歲的表姐劉氏為妻。但是朱德不喜歡這種封建包辦婚姻,自1906年離家求學之後,再也沒有見過劉氏。新中國成立後,朱德要接劉氏去北京養老,但劉氏死活不去,於1958年病逝。

從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的朱德,參加了昆明的重九起義。到1912年,朱德已經是一名少校軍官。這一年26歲的朱德迎娶了18歲的昆明師範學院的女學生蕭菊芳,1916年,蕭菊芳給朱德剩下了一個兒子,名叫朱琦。1917年,蕭菊芳不幸染上了疾病,於1919年病逝。

蕭菊芳生病期間,兒子朱琦由朱德撫養。朱德的下屬就介紹了自己21歲的堂妹—陳玉珍。陳玉珍就幫助朱德照顧生病的蕭菊芳和幼子朱琦。蕭菊芳去世之後,朱德和陳玉珍結婚。陳玉珍將朱琦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並奉養送終了朱德的生母。南昌起義後,朱德曾聽說陳玉珍被四川軍閥殺害了。實際上,陳玉珍一直活到了1967年。

朱德脫離滇軍之後,為了尋求救國之道,遠赴德國留學,並在周恩來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又到了蘇聯,陪朱德一起留學的是一位能說多種語言的19歲四川開江教員賀治華。在留學過程中,二人走到了一起。1926年,賀治華給朱德剩下了一個女兒,取名叫朱敏。後因二人志趣不合而分手。


1928年,朱德和陳毅領導了湘南起義,攻下了湖南的耒陽。朱德娶了當地有名的女秀才、24歲的共產黨員伍若蘭。伍若蘭跟隨朱德一起上了井岡山,實現了朱毛會師。井岡山第三次反圍剿時,已經懷有身孕的伍若蘭掩護朱德突圍,在激戰中不幸受傷被捕。蔣介石下令砍下了伍若蘭的頭顱以示眾,朱德得知這個消息後聲淚俱下。1929年,43歲的朱德軍長與17歲的紅軍女戰士康克清結婚,自此以後,一直陪伴在朱德身邊。


歷史軍魂


追尋歷史真相,我是悍馬狂飆。為什麼朱德元帥是無可置疑的開國十大元帥之首,與毛澤東並列為共和國和人民軍隊的締造者?論戰功,他不及彭德懷、林彪;論資歷,人民軍隊誕生的標誌是南昌起義,而賀龍當時的地位還在朱德之上,參加南昌起義的有六位共和國元帥,他甚至不是指揮起義的核心領導成員,我們一般人瞭解的朱總司令只有井岡山會師,朱德的扁擔。那麼,為什麼朱德元帥會有如此的威望和地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毛主席口中“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永遠的紅司令”呢?

這就必須從“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締造人民軍隊的八一南昌起義開始說起了。這是奠定總司令地位和威望的里程碑。

毛澤東和朱德都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曾以“朱毛”之稱傳遍中國大地

在南昌起義之初,組織、指揮起義的領導核心成員裡都沒有朱德,他在南昌起義時任第3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在起義之中沒有多少自己的基本盤部隊。起義軍主力11軍有8個團,由葉挺指揮;賀龍所部20軍6個團,這是起義部隊的核心力量,朱德手下只有20軍官教育團3個連加南昌公安局2個保安隊,總數不到500人,只是在南昌起義的組織者之中,時年40歲的朱德是年齡最大的一位。

1926年的朱德

所以起義開始,前敵委員會分配給朱德的任務是用宴請、打牌的方式拖住南昌城中的敵軍兩個團長,讓起義順利進行。起義成功之後,成立了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但這只是個架子部隊,連軍長都沒有。在起義軍南下廣東的時候,朱德做的是先遣部隊的任務,他後來回憶說:

“我自南昌出發,就走在前頭,做政治工作,宣傳工作,找尋糧食……和我在一起的有澎湃、惲代英、郭沫若,我們只帶了兩連人,有一些學生,一路宣傳一路走,又是政治隊,又是先遣支隊,又是糧秣隊。”

三河壩分兵大放異彩

而真正令朱德大放異彩的是隨後狙擊敵軍追擊的三河壩分兵。

起義部隊南下廣東,準備進行第二次北伐,此時蔣介石等調集優勢兵力對其圍追堵截。於是南昌起義軍在9月初分兵,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帶領主力直奔潮汕,朱德則率領4000餘人在當地狙擊追擊而來的錢大鈞部。

三河壩狙擊戰,4000多人與3萬多人的錢大鈞部血戰三天三夜,傷亡過半,本想追隨主力部隊,但半路遇到潰退下來的20軍教導團參謀長周邦採殘部200多人,才知道主力已經失敗潰散,起義軍的領導人已經分散隱蔽撤離,譚平山、周恩來、劉伯承、賀龍、葉挺等主要負責人離隊,分別前往香港、上海。

油畫 南昌起義

此時很多人認為南昌起義已經失敗,和上級的聯繫全部切斷,到處都是敵人,軍心渙散,2000多人根本沒法生存下去。於是思想上、組織上十分混亂。有點人提出散夥。此時,朱德顯出了超乎尋常的堅定和革命精神。他堅決反對解散隊伍,主張隱蔽北上,從山區穿插到湘南去。


被失敗打擊茫然無措的人們聽從了這一意見。但隨後革命的艱苦性就體現了出來:10月16日,隊伍走到福建武平,還有2500人;17日擊退追敵之時就只剩下1500多人了。到達閩贛邊界的石經嶺附近的隘口,遇到敵人阻擊,危急時刻朱德親率幾個警衛員從長滿灌木的懸崖陡壁攀緣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敵側後發起進攻。終於擊潰敵人,朱德手持駁殼槍站在絕壁之上指揮後續部隊通過他殺出來的隘口的英姿,給部隊指戰員留下極深的印象。

朱德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駁殼槍


然而情況還在惡化,到了10月份部隊還穿著單衣,經常遭受地主武裝和土匪的襲擊,飢寒交迫,官兵要經常餓肚子,沒有給養補充,戰鬥力越來越差。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各級主官和幹部開始離隊,原本完善的軍政指揮體系崩潰了。在10月底到達江西安遠天心圩的時候,師以上軍事幹部只剩下朱德一人,政工幹部全部離隊,還拉走了部分隊伍,團級軍事幹部只剩下74團參謀長王爾琢,政工幹部只剩下73團指導員陳毅,部隊僅剩下800多人。林彪帶著幾個黃埔四期的連長找到陳毅,主張穿著便衣去上海找組織。


名垂史冊的“天心圩整頓”

此時,朱德站了出來。


他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朱德對部隊指戰員指出:大革命失敗了,起義軍也失敗了,但革命依然要繼續,要革命的跟著他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中國革命此時就像1905年俄國革命的失敗,但終將會迎來1917年革命的勝利!他講了一個多小時,用自己的勇氣和信念鼓舞著沮喪的人們,陳毅也講了話,提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不但能經得起勝利的考驗,也能經受得起失敗的考驗,做失敗的英雄;王爾琢則蓄起鬍鬚,發誓:革命不成功,堅決不剃鬚!

朱總司令在對部隊發表講話

這就是著名的天心圩整頓。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朱德用自己堅如磐石的革命意志,從此成為這支部隊無可爭議的領袖。部隊被改編為一個縱隊,朱德任司令員,陳毅為政治指導員,王爾琢為參謀長,下轄一個士兵支隊,3個步兵大隊,一個特務大隊,軍官編為一個教導隊,這就是兩萬多人的南昌起義部隊的最後火種。

而這一點火種的800人裡面,就有3位元帥:朱德、林彪、陳毅。2位大將:粟裕、許光達。8位上將:肖克、周士第、楊成武、楊至成、楊得志、肖華、趙爾陸、賴傳珠。還有幾十位中將、少將和地方上的領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長的核心力量之一。

後來,朱德又在組織、紀律、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大庚整編”和“上堡整訓”,這就是與毛澤東的“三灣改編”齊名的“贛南三整”。“贛南三整”在解放軍發展史上的作用和意義與三灣改編不相上下,可以說是“朱毛”二人分別獨自對人民軍隊的建立和發展進行的寶貴探索和巨大貢獻。

井岡山會師已經成為中國革命一個重要的標誌,是紅軍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節點


再往後,1928年1月,朱德、陳毅又領導了有百萬之眾參加的湘南暴動,到1928年4月,800人的隊伍已經發展到了2000多正規軍和8000多農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此時原井岡山的部隊還不到2000人。從此,“朱毛”便化作中國革命史上一個鮮明的符號,成為勝利的象徵。

朱德從南昌起義隊伍的邊緣走到了“朱毛紅軍”的核心,最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無人可以置疑的開國十大元帥之首,正是因為他義無反顧投身革命、捨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成為人民共和國和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印證了一句名言: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關鍵時刻只有幾步。


悍馬狂飆


紅軍時期,我軍最知名的將軍是彭元帥和林元帥。

哈里森·索爾茲伯裡是美國著名軍事作家和記者,曾任全美作家協會主席。1984年,他歷時七十四天重走了紅軍長征路,寫出名著《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該書在歐美引起轟動。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書中寫到:“他是紅軍中年輕的雄鷹。在紅軍這道星河中,沒有比林更為燦爛的明星了”。

紅軍之鷹就是十大元帥中第三位的林帥,紅軍時期最出色的將領。林帥1907年出生,1927年南昌起義時,2萬多人隊伍中他只是個連長。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王爾琢帶領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和湖南地方武裝上了井岡山。5月4日,與毛主席的隊伍合併成立了紅四軍,下轄4個團。這時候,他擔任第10師第28團一營營長。

1928年7月中旬,紅四軍28團和29團向湘南進發,去攻打郴州。郴州作戰失利,向井岡山撤退途中,28團二營營長袁崇全脅迫、欺騙1個步兵連和1個迫擊炮連叛逃。紅四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王爾琢聞訊追趕,兩個連的官兵又回到了革命隊伍中,王爾琢卻遭袁崇全開槍射擊英勇犧牲。第28團是葉挺獨立團的老底子,也是紅4軍有名的“鋼鐵團”。回到井岡山,林營長被提拔為團長。

1930年6月19日,紅一軍團成立。紅四軍軍長林帥,紅六軍軍長黃公略,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

1932年3月12日,林帥擔任紅一軍團團長,此時他只有25歲,成為中央紅軍中最年輕的雄鷹。

在紅軍時期,林帥率部參加了文家市、長沙、吉安、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金溪資溪等重要戰役,軍功戰績無數,下面兩場戰鬥是他的經典之作。

1,龍岡伏擊戰

當時蔣介石對蘇區進行圍剿,在毛主席的指揮下,讓林帥的紅四軍擔主攻任務。林帥採用誘敵深入的戰法,在永豐縣龍岡鎮殲敵軍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1萬餘件。

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

2,黃陂草臺崗伏擊戰

失敗的蔣介石不甘心,再次組織部隊圍剿,紅1軍團林軍長建議,把主力放軍放在黃陂一帶設伏,以小隊人馬誘敵深入,這一建議得到朱毛的同意。

此戰共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3個師,俘虜官兵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及大量槍械、子彈、電臺等軍用物資。俘獲敵主力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擊傷王牌第11師師長肖乾。

紅軍之鷹美名遠揚,其實紅軍之獅成名更早,他就是彭德懷元帥,十大元帥排名第二。

第二次反圍剿前,紅五軍來了一個說客,他是黃公略的同父異母大哥黃枚莊,帶著蔣介石親筆信,企圖分裂紅四軍和紅五軍。信中說彭人強馬壯是紅軍雄獅勁旅,馳騁湘鄂兩界。黃公略大義滅親,將大哥槍斃。紅軍之獅的美名,從此也傳開了。

彭帥是職業軍人出身,1916年,入湘軍當兵,在湘軍中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28年領導平江起義,2500多人組建紅5軍,任軍長。

1930年6月,紅5軍、紅8軍合編為紅三軍團,彭帥擔任軍團總指揮。

紅軍之鷹和紅軍之獅分別帶領兩個軍團,都是鐵拳頭,配合作戰,取得了無數戰績。

然而五次反圍剿時,李德等人盲目指揮,用陣地戰代替運動戰,還把兩支隊伍分開,分別在兩個方向同時作戰,美其名曰兩個拳頭打人。

紅軍在陣地戰中損失嚴重,1933年12月12日晨,彭帥正患瘧疾,仍帶病指揮了團村伏擊戰。這一仗,將陳誠指揮的3萬多敵人擊潰。可惜只有3軍團為主作戰,兵力不夠,未能將敵人圍殲。

彭帥作詩:“猛虎撲群羊,硝煙瀰漫;人海翻騰,殺聲沖霄漢。地動山搖天亦驚,瘧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塵埃沖天;大哥(這裡大哥指一軍團)未到,讓爾逃生!”

彭帥回憶中說:“如果當時我一軍團在,一、三軍團靠攏作戰,敵三個師十五個團當能全部殲滅,加上洵口殲滅之三個團,就是十八個團,再尋機殲敵二十個團左右,敵軍第五次‘圍剿’就可能被粉碎,歷史上也就沒有二萬五千里長徵了”。

這兩位名將打了無數勝仗,紅軍長征時,兩人的隊伍一左一右是兩個開路先鋒。抗戰時期都合編到了115師,該師也是我軍的第一主力。

全部評論

天地話史


今天在這裡說的是陳毅元帥的故事。陳毅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副主席,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員。毛主席說:陳毅是個好同志,他對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貢獻,是已經下了結論的。

提到陳毅元帥,我們就會想到那個睿智的《陳毅市長》,也會想到《梅嶺三章》: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革命豪邁精神。還有他的圍棋外交的故事。今天在這裡說一個陳毅元帥戰爭中的故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面對日本明目張膽的瘋狂侵略,國民黨迫於輿論壓力,最終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團結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張,建立起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既然建立了統一戰線,那就要一致對外,於是向當時國民黨當局呼籲停止內戰進攻紅軍,應該團結一致抗日。

國民黨當局一些有識之士接受了陳毅的建議,不就陳毅作為紅軍南方游擊隊的代表下山與江西國民黨當局進行和平談判。談判告一段落後,國民黨地方當局舉行宴會招待陳毅等人。在宴會上,自然是江西國民黨當局很多重要人物都參加,這些官員聚攏在陳毅的身邊,想然他談談有什麼感想,自然是希望陳毅說些誇讚國民黨的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但是他們的希望還是落空了,陳毅不無詼諧地說:老總們,沒有什麼感想,有一點我是很不滿意。以前我在井岡山的時候,你們出賞收買我們的頭,花紅2000元,我到了中央根據地,你們的花紅漲價漲到5萬元。我們紅軍主力長征後,我退到油山打游擊,你們的花紅從5萬跌倒了3萬,到後來又跌到200元。你們出200元就想買我的頭,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嗎?

我們可以想象到國民黨高官們聽到陳毅的話後是多麼的尷尬,陳毅以詼諧的口吻說出了國民黨當局反動的本質,這是對他們陽奉陰違策略的無情嘲諷,也在旁敲側擊地奉勸國民黨當局,既然聯合抗日就不要再耍小聰明。這些國民黨官員們面面相覷,尷尬的不得了,只好連聲說“對不起”。



早就想寫一篇介紹周土第上將的文章,正好借這個題目來聊聊,分享給友友們。

周士第上將(1900.9.9—1979.6.30)在中國革命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一生對黨忠誠,浴血奮戰,先後兩次入黨,兩次參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街。

他資格老、資歷深,黃埔一期畢業,1924年入黨,深受周恩來的器重,在組建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時,周恩來推薦他任隊長。在北伐戰爭中,任第4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第1營營長、 獨立團參謀長,率部英勇作戰,攻打汀泗橋、賀勝橋,佔領武昌,贏得了“鐵軍”的稱號。他還代理過獨立團團長,是葉挺手下第一悍將。 南昌起義時,周士第是核心主力部隊——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師長,他的部下有林彪、陳毅、粟裕、許光達、王爾琢、周子昆……其中,陳毅是團政治指導員,林彪是連長,粟裕是班長,許光達是排長。三河壩分兵時,朱德指揮的就是周士第的25師。完成阻擊任務後,他和師黨代表李碩勳奉朱德之令分赴香港、上海,去聯絡黨中央。

這一分別,他與黨和部隊便失去了聯繫,期間他還曾經被捕,在宋慶齡的營救下才獲釋。 直1933年,周士第參加了19路軍的福建反蔣事變,並與紅軍發生了聯繫,提出了歸隊要求。當時的中央以賀龍、聶榮臻的名義覆信邀請周士第歸來,這樣他又回到了紅軍隊伍中,1935年又重新加入了黨組織。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歷任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晉西北軍區參謀長,晉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第1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南軍區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等職。


zj史海拾貝


劉伯承元帥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他的故事應該在民間廣為流傳,我今天就講講劉帥的最後一戰。

抗日戰爭期間,劉帥所帶領 129師是八路軍殲敵最多的師,達到40多萬人,也創造了雙重設伏、神頭嶺等諸多經典戰鬥。解放戰爭期間,劉帥從開頭打到了結尾,殲敵五大野戰軍中第二。

解放戰爭結束之後,劉帥就到了軍事學院教書,很多人都以為他從此遠離戰爭,但是實際上劉帥指揮的最後一場戰爭是“對印反擊自衛”戰鬥。

劉帥在教條風波之後,被迫辭去了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的職務,轉而在1959年任中央軍委戰略小組組長。到1962年秋,由於印度方面的挑釁,中國西南形勢變得緊張。

1962年9月20日,印度向擇繞橋中國邊防哨所射擊,製造流血事件。為此,毛主席決定對印軍入侵決不退讓。10月8日,總參謀羅瑞卿召集軍委辦公會議,報告了印軍在邊境的蠶食活動和包圍解放軍哨所的情況,研究東線作戰問題。10月12日,印度揚言,要把中國軍隊從印度準備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毛主席認為對印度的反擊一戰不得不打。

隨後,中央軍委開會,正式決定由劉伯承掛帥,指揮西藏和新疆的邊防部隊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成立“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主要負責東段指揮;成立“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負責西段指揮。

總長羅瑞卿和軍委副主席賀龍、聶榮臻協助劉帥進行總協調。此時劉帥已經近70歲的高齡,所以在中央任命他負責整個對印作戰的指揮時,他說自己年紀大了、視力也不好,做個編外參謀。

而實際上劉帥在中印邊境上花費了不少的心學。10月17日,毛主席主持召集會議,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對於戰鬥要怎麼打,劉帥的建議是不和敵人正面交鋒,繞道後面側面襲擊。劉帥說,青藏高原我沒去過。不過根據經驗,有水必有路。兵無常勢,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思路,沿著水流的方向行進,說不定還是一支奇兵呢。

10月20日凌晨我軍開啟自衛反擊,發動克節郎戰役,我軍採取夜行曉襲的戰術,在夜色掩護下穿插、迂迴到敵側翼和背後,在攻擊出發地隱蔽待機。駐守克節郎的是印度的王牌第七旅,此戰憑藉突然襲擊和我軍頑強的戰鬥意志,僅僅一天時間就將印軍第7旅全旅被殲滅,以後的戰鬥,印軍士氣被完全瓦解了。

克節朗戰役,包括向達旺方向的追擊作戰,共殲滅印軍1897人,其中斃敵832人,俘1065人,繳獲火炮75門,輕重機槍122挺,槍1104支,直升飛機2架。我軍傷亡388人,其中傷256人,亡132人。克節朗戰役之後,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但是中國的好意並沒有被印度所接受,中國如是進行了第二階段的戰鬥準備。

11月14日印軍在中印邊境再次全線發起進攻,面對印度軍隊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國政府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實施反擊。此戰印度軍隊佈置在由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的一線,印軍成一字長蛇配置,看似首尾呼應,其實任人橫斬。劉帥戲稱這個陣勢為“銅頭、錫尾、背緊、腹松”。他要求部隊避開敵人右翼的堅硬脊樑骨,而從左翼軟肚子插進去,直插申隔宗,把長蛇的肚子挑破,再分割殲滅敵人。

11月17日,中國軍隊進入到指定地點,17日晚,我迂迴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彼處於不利地位,遂於18日晨全線撤逃,但還陷於我軍合圍之中。當日我軍佔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殲來印軍一部,一部潰逃。19日,我軍佔領邦邊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

隨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於21日進佔吉莫山口、比裡山口、鷹窠山口一線,11月20日佔領查庫,查庫為中國邊防部隊反擊作戰前進最遠之點,距中印傳統邊界線伏特山僅20餘公里。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准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主動後撤。

劉帥在對印度反擊戰中做出了很多貢獻,是對印反擊自衛戰爭的幕後主帥。對這場戰爭,總參謀長羅瑞卿點評就用了一個字“亂”,而這個“亂”就是從一開始,我軍便迂迴包抄到了印軍身後。指揮這一個“亂”的就是劉帥,“亂”也是我軍進展迅速的表現,這一符合中央要求的速戰速決。

而也因為次劉帥的身體狀態更差了,兩年後也就是1964年72歲的劉帥最後一場到中國邊疆區域視察邊防,也就是這一年,劉帥的眼疾發作,僅存的一顆眼睛也逐漸完全失明,對印度反擊自衛戰爭,也是劉帥指揮的最後一場戰鬥。


帝國烽火


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戰軍的百萬雄師發起的,而第四野戰軍主力則於5月間從長江中游揮師南下,目標直指盤踞華中地區的白崇禧集團。為了確保四野在湘鄂贛地區順利尋殲桂敵,西柏坡電令已經到達江西贛州的二野四兵團暫歸四野統一指揮,兵團司令員陳賡接電後頗為尷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命令。

(抗戰時期的林彪)

這是人民解放軍著名將帥之間的歷史傳奇,因為陳賡是黃埔一期畢業生,1924年11月畢業後並沒有被分配到黃埔軍校教導團,而是留校擔任黃埔二期入伍生的連長,此後相繼擔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隊長、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團七連連長等職務。而林彪考入黃埔第四期時,被編入步兵科第二團八連,雖然兩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級,但就軍中資歷而言,陳賡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實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義的時候,原第二方面軍特務營營長陳賡轉任第3師6團一營長,而林彪是第25師73團的一名連長,陳賡仍然是林彪的上級。據說在起義軍南下途中與敵錢大鈞部作戰中,陳賡還在火線上指揮過林彪,有“你再不執行命令我就槍斃你!”的故事,只是未經考證不好定論。不過總體而言,陳賡在早年確曾是林彪的“師長”,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兩人的軍職才正式顛倒過來。

(抗戰時期的陳賡)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林彪出任以紅一方面軍為主體組建的第115師師長,而同樣是一方面軍出身走過長征的陳賡被任命為第129師(四方面軍為主)386旅旅長,從此成為劉鄧麾下的名將,進而成為第二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已經是第四野戰軍司令員,但林陳二人在這十餘年中畢竟沒有直接隸屬關係。

現在二野第四兵團既然配屬給林彪指揮,則陳賡就成為了林彪的直接下級,兩人雖未見面,但終究還是在電波中確立了指揮關係,共同開始對蔣軍殘餘的南線大追殲。而就在第四野戰軍主力和二野四兵團橫掃中南期間,陳賡曾經三次違抗林彪的軍令,續寫了一段將帥傳奇,其實電影《南線大追殲》裡有關於這個細節的特別描述,包括陳賡故意關閉電臺的橋段。



第一次是西進和南下之爭,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縱深壓迫之際,林彪電令第四兵團自贛州出動,西渡贛江經宜春、萍鄉殺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側擊白崇禧集團。陳賡接到命令後,認為桂敵必然繼續收縮,以四兵團現有位置西進至多形成擊潰戰,實難有大的作為,應該貫徹毛澤東“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南下廣東,合圍所有中南地區的蔣軍殘餘。

在考慮成熟之後,陳賡果斷致電西柏坡並報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議他率領四兵團直插廣東,封閉白崇禧集團和餘漢謀集團的退路,同時也說明部隊集結完畢,隨時準備執行四野的作戰計劃,而黃埔師弟林彪非常堅決,第一時間回電:“我決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執行”!就在陳賡倍感為難之際,西柏坡指示到達:二野四兵團和四野第十五兵團的兩個軍,統由陳賡指揮南下廣東,再深入迂迴廣西和雲南。



(陳賡和粟裕兩位大將)

陳賡如釋重負立即開拔,指揮五個軍直撲粵北,1949年10月初兵臨廣州城下,餘漢謀所部望風而逃,廣州這個華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時陳賡又接到林彪來電,命令四兵團等部停止前進,主力轉而向西進入桂(林)柳(州)地區,以達到與四野主力會殲白崇禧的目的。陳賡對著地圖思謀良久,認為所部距離目標1300餘里,以時間計算不如調動其他四野部隊為宜,並且還將延遲廣州解放的速度,於是再次電陳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覆所請:“同意陳賡意見,決定四兵團仍照原任務執行”,而林彪審時度勢後也以為然,開國將帥們的戰略眼光的確不是蓋的。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陳賡命令兵團主力不許進城,馬不停蹄追殲餘漢謀集團,終於在陽江消滅其主力60000餘人,取得“陽江大捷”。並且陳賡意識到,白崇禧集團殘部必然企圖通過雷州半島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軍、第15軍重兵駐於咽喉之處廉江,準備與四野合圍殘敵。



狡猾的白崇禧為了奪路出海,首先派出魯道源兵團大舉向東突圍,試圖以此佯動“聲東擊西”調動我軍,四野前指電令四兵團除留一個師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與四野在運動中會殲魯道源,陳賡接電大吃一驚。四兵團首長一致認為:一個師是無論如何阻擋不住桂系主力的,設若雷州半島有失,則白崇禧可以輕而易舉從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團主力卡住半島入口,則不僅白崇禧插翅難逃,魯道源早晚也是甕中之鱉。

幾經思索後陳賡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語氣同時致電四野和軍委,建議所部以控制出海口為主要任務,西柏坡以巨大的權威平息了將帥之爭,回電迅速而簡短:“同意陳賡同志建議”。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殘部在博白戰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殲,縱橫民國20多年的桂系集團灰飛煙滅。而林彪與陳賡之間關於戰役細節的軍事爭論,以及互相之間的尊重也由此傳為一段佳話,每每陳賡提出反對意見時,林彪最多隻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帥軍銜,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


度度狼gg


說起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55年授銜授予10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元帥軍銜,他們就是朱德元帥,彭德懷元帥,林彪元帥,劉伯承元帥,賀龍元帥,陳毅元帥,羅榮桓元帥,徐向前元帥,聶榮臻元帥,葉劍英元帥。但其實元帥和其他的大將上將不一樣。將官級前綴,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或上將。而元帥的前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而且行政級別也是不一樣的元帥相當於政治局委員級,大將相當於副總理級。毛主席曾經評價過10大元帥。

朱德元帥: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彭德懷元帥: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林彪元帥:這個娃娃堪當大任!

劉伯承元帥:一條龍下凡!

賀龍元帥:紅二方面軍的旗幟!

陳毅元帥:陳毅是個好同志!

羅榮桓元帥:君君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徐向前元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聶榮臻元帥: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葉劍英元帥: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都是我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

再次向他們崇以無上的敬意。


第五輕寒


知名元帥,將軍有林彪,粟裕,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陳賡,劉亞樓,鄧華,楊得志,韓先楚,楊勇,楊成武,陳錫聯,許世友,王近山,秦基偉,李德生,丁盛,黃永勝,王必成,王建安,宋時輪,葉飛,陶勇,鄭維山,張國華。


用戶9459376902622


歷史上的知名將帥多如繁星閃耀,僅中國近代史上的將帥也是濟濟一堂,軍備君今天就說說兩位開國功勳:粟裕大將和許世友上將。

粟裕大將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軍事家、戰略家,他思想觀念靈活,接受新事物反應快,在抗戰與解放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粟裕是新中國授勳的十員大將之首,除了歷年累積的卓著戰功,其睿智的軍事戰略和卓越的指揮藝術尤其值得稱讚。我軍很多將領也對粟裕欽佩有嘉,將軍在國內外擁有眾多的“粉絲”,很多人甚至直呼其為“戰神”。

粟裕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抗戰中,粟裕率領的新四軍第一師在各師中戰功最多。粟裕大將不是那種死搬硬套,只會運用兵法書本之人,而他靈活多變,有著極強的戰場敏銳性和控制能力,能夠根據戰事變化而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在解放戰時期,中共中央採納了粟裕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計劃,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為先在蘇中內線作戰的意見。1946年7月時,在華東解放區組織蘇中戰役是粟裕大將最為經典的一場大兵團會戰。他用兵靈活,不拘一格,連戰連捷,被陳毅譽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在1946年8月,毛澤東在電報《華中野戰軍的作戰經驗》中說道:“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不難看出,毛澤東對粟裕的軍事才能的肯定與誇獎,重要的是,他同樣提到了“靈活”一詞,這充分說明了粟裕的戰略方針,大局意識強,戰術多變、反應敏捷的軍事天賦。在1949年時,毛澤東認為:“淮海戰役中,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這樣的高度評價來讚揚粟裕。劉伯承誇讚粟裕時說:“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評為十大大將之首。雖然沒有被評為元帥,但從戰爭中的表現來看,天才般的軍事戰略家是實至名歸。

上將許世友,在軍旅一生中,是最忠誠的一位大將,他對毛澤東的忠誠是無人能及的,同時,又是大孝子。

許世友是開國上將,位列十大將軍行列,曾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總司令。許世友的一生,可以用“武、忠、孝”三個字概括。幼時曾隨武術教練學習,之後進少林寺習武。在十大將軍中,算是武術最厲害了一位了,這段經歷也賦予他很多傳奇色彩。

許世友于其他將領完全不同,他學歷低,肚子裡的彎彎繞比較少,最大的特徵就是“忠誠”。由於自身本來就是武者出身,在思想觀念上表現的有些愚鈍,其實應該是稱之為大智若愚。

在大革命時期,他就擔任泗店區六鄉農民自衛隊隊長,在1928年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時,他歷任班長、排長、營長、團長。後隨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先後任二十五師師長、副軍長、軍長等,曾七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隊長,四次負傷,展現了奮不顧身的革命精神,為毛澤東、周恩來率紅軍右路軍長征北上走出草地打開了門戶。


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跟隨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賡在冀南抗日根據地和山東縱隊指揮作戰。解放戰爭中,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並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解放濟南等重大戰役。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軍隊74師。

在毛澤東的字典裡,許世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許多重要關口,毛澤東都沒有忘記對許世友的特別關照。經過1937年的延安事件,毛澤東和許世友成為生死之交。在1967年武漢“七二0”事件中毛澤東對許世友說:“如果你沒有地方住,到北京來,住我家裡”。可見,毛澤東與許世友之間的感情並非是上下級那麼簡單,而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毛澤東把許世友當成了自己身邊最信任、最安全的“友”人。而許世友也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毛澤東,他忠誠跟隨和保衛毛澤東,至死不休。

在他這一生當中,除了忠誠還有孝道。年幼時母親一人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所以他對母親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小小年紀就幫母親挑起養家的重擔。參軍後由於忠孝不能兩全,他內心非常愧疚,建國後將母親接到濟南,卻因母親無法適應城裡的生活環境,不得不送回了大別山老家。每次回家,看到母親年邁,許世友長跪不起、淚流滿面。

母親去世時,許世友因公務纏身,沒能及時趕回去給老人家送終,而這也成了他終身的遺憾。中央發佈領導幹部死後火葬《倡議書》後,許世友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說:我死後要和母親埋在一起,生前沒有為母親盡孝,等死後我要去和她老人家做伴。中央為此特批了“下不為例”,併為他挑選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