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辛弃疾,终其一生想要收复北方。

北方,却是他终其一生也回不去的故乡。

他出生以前,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他出生之后,率众起义南投大宋,然而他却始终未能率兵北上,重回故里,最终病故于江西铅山。

那时他曾仗剑天涯,征战沙场。为了报老大耿京之仇,他只带五十人,杀入三万人马的叛贼营中,生擒叛徒张安国,令众反正南归,意气风发,何等英雄!

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那时的他不屑于文人的字墨情长,他要长枪所向荡平贼寇,沙场立功! 他甚至一度天真的认为,他可以做到。

宋高宗赵构赞其敢果,名重一时; 宋孝宗亦表现出要收复失地、报仇雪恨的锐气。这让他觉得自己大有用武之地,上书各种平戎灭金之策,然而时间久了现实却浇了他一桶冷水。

原来宋廷就没打算让他领兵北上,北归之后就再无北上之日了。赵宋就这么不愿开疆拓土了吗?其中的隐情实属常人所不解。

宋高宗赵构并不是徽宗喜欢的儿子,他也正是靠靖康之变才得位。对他而言,内心极不情愿迎回二圣。至孝宗继位,他是宋太祖一脉,不是太宗一脉。若无靖康之变,他太祖一脉也得不了大位。

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南宋初失北地,金人占北未定之时,赵宋本有大好机会收复北地,却一再错失延误,内中关键正是此。及至辛弃疾时,由于旷日持久而又产生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由于南宋大领导不欲战,故而主战派(如岳飞等)或被杀或边缘化,主和派主导朝政,使得南宋更是日趋求和。

二、至辛弃疾时,宋失北地日久,金得北地日固,北地尽是金民或金民化。若欲收复,必将反复交战,胜负未可知。

三、南地本就富庶,宋廷南迁后更是富裕。南宋若北伐无功,反有再失南地之险,不如主和守住这大好富贵江山。

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于是乎,主战派便成了南宋求和的棋子与工具。当金人逼迫甚巨时,便拿出主战派来压压金人锐气; 金人若愿和,南宋便打压朝内主战派来彰显诚意。

对于辛弃疾这个归正之臣,南宋待之已甚好了,最高他都做到了从四品官。当然,他若能像其官员一样安心做官,必然仕途不可限量,何至于止步于四品。他偏欲披甲沙场,烽火万里建不朽功,奈何天意不许。

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截自网络

辛弃疾蓦然回首的那人,多年以后也被证明只是活在他的梦中。或许在当时,他会认为自己找到了那人,但那只是一场幻觉。他放弃繁花千树,玉壶转、鱼龙舞,不过等来的是一场漫长的文官仕途。

后来他明白了,也只可叹: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田书"。一腔热血原本欲报家国,却只能无奈种田去,自号"稼轩"。

然而,寻那人未至,纵然千百度,他岂能甘心!

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截自网络

他心心念念不忘收复北地,怎可见容于南地之官场,他像个异类,发着时人不认可的感叹。他仍然欲以其刚猛用功于江山社稷,纵然南墙从天而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也不会穷途而哭。

豪迈的人不会被困难打倒,这官他不当了,真真去江西铅山种田了。

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截自网络

村居的日子,平静而美好。他不是一个寄希望于他人与子孙后代的人,他还想着北伐的那一天,只是英雄渐渐老去。辛弃疾虽人生多舛,但他这种不抱怨、不责求子女的人生态度却如金子般可贵,已之所梦,无须他人代劳。

宋宁宗赵扩上位,主战派的春天来了。宋廷此时多次请他出山为官,甚至为试兵部侍郎,他都拒绝了,因为他要一个能杀贼,能回家乡(金地)的立功之位,而不是这等无堪大用之官。

朝廷决意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官为正二品实权,伴君左右主管军事。他的梦快要成真,那人正在灯火阑栅处,他却病重了。

死且不避,况乎是病。他想立马起身,带上剑就要去实现他年少的梦。然而天意弄人,造化不可夺,他病死了,临终高喊"杀贼,杀贼!"。他将一世功名化作词一首:

原为沙场将,不意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追梦人生

截自网络

时代不可变,天意不可夺,但我们仍可以像辛弃疾一样活出自我与追求。

人生豪迈,从不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