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南下”活躍,港股受寵?

煒言大義 本報記者 張煒

新冠肺炎疫情擾動全球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下的資金流動呈現“南熱北冷”。較之北向資金今年以來由淨流入變為淨流出,南向資金則持續淨流入,逆勢加倉港股。截至3月25日,滬港通下的港股通與深港通下的港股通今年以來累計淨流入分別達1513.72億元、689.36億元。

疫情給港股帶來較大擾動,從1月下旬起連續調整。由於港股對美股波動更為敏感,使其近期跌幅大於A股,恆生AH股溢價指數走高。截至3月25日,恆生指數較1月17日累計下跌了19.03%,明顯超過上證指數9.56%的同期跌幅。恆生AH股溢價指數2月6日盤中最低122.78點,3月19日盤中最高攀至137.48點,3月25日收於127.95點。這意味著A股相較於H股平均溢價近三成,H股估值優勢突出。

對比去年的數據可發現,內地資金近期投資港股的意願較為強烈。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去年淨流入近1500億元,而今年以來的淨流入已超過去年全年的規模。2月24日至3月25日,全球股市動盪加劇,南向資金買入意願卻較前期升溫,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單日淨流入均超過10億元。其中,3月13日與19日兩次超過100億元。

從南向資金的買入來看,尤其對低估值板塊感興趣。申萬宏源的一項研究對比了港股通3月17日與1月31日的市值增量變動情況,金融業和資訊科技業合計佔70.6%,其中金融業佔43.5%。A股市場上銀行板塊估值低,股價大面積破淨。港股市場上的內地銀行H股較其A股普遍折價,估值優勢更突出,成為南向資金“搶籌”的重點。以3月25日為例,農業銀行A股與H股分別收於3.37元、2.99港元;交通銀行A股與H股分別收於5.12元、4.71港元;中信銀行A股與H股分別收於5.26元、3.76港元。

今年以來,保險資金開啟南下“搶籌”港股的模式,不少是通過互聯互通渠道買入,有的達到香港方面所指的持有5%流通股的“舉牌”。對於保險資金來說,買入港股的成本低,可獲得較高的股息率。例如,3月19日,中信保誠人壽通過深港通從港股二級市場買入中國光大控股H股,舉牌後,持有中國光大控股香港流通股的比例約為5.1323%。3月23日,太平人壽耗資8500萬港元通過滬港通從二級市場購買入2998.3萬股農業銀行H股,舉牌後佔其香港流通股比例為5.03%。另外,中國人壽3月13日通過港股通從二級市場買入600萬股中廣核電力,持股比例從9.952%升至10.005%。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眼下全球股市“烏雲密佈”,但國際投行也對在港上市的中國資產十分青睞。港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3月10日,摩根大通一天內大舉增持郵儲銀行、中海油田、中石化煉化工程等15家中國公司。3月19日,摩根大通買入中國平安H股約4773.43萬股,涉及資金約33.99億港元。

有市場分析認為,美股近期先後4次熔斷式暴跌,拖累了港股走勢,但也使得港股估值更具優勢,或跌出“黃金坑”。廣發證券的研究表明,上週五,恆生指數收盤平均市淨率僅0.98倍。這是1990年以來恆生指數第三次跌破淨資產。近30年來,恆生指數破淨之前僅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最低點,隨後恆生指數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翻倍;第二次出現在2016年初,隨後港股開啟一輪“慢牛”。該報告稱,如果說港股當前估值不一定是絕對的底部,但也至少處在一個相對的底部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