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南下”活跃,港股受宠?

炜言大义 本报记者 张炜

新冠肺炎疫情扰动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下的资金流动呈现“南热北冷”。较之北向资金今年以来由净流入变为净流出,南向资金则持续净流入,逆势加仓港股。截至3月25日,沪港通下的港股通与深港通下的港股通今年以来累计净流入分别达1513.72亿元、689.36亿元。

疫情给港股带来较大扰动,从1月下旬起连续调整。由于港股对美股波动更为敏感,使其近期跌幅大于A股,恒生AH股溢价指数走高。截至3月25日,恒生指数较1月17日累计下跌了19.03%,明显超过上证指数9.56%的同期跌幅。恒生AH股溢价指数2月6日盘中最低122.78点,3月19日盘中最高攀至137.48点,3月25日收于127.95点。这意味着A股相较于H股平均溢价近三成,H股估值优势突出。

对比去年的数据可发现,内地资金近期投资港股的意愿较为强烈。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去年净流入近1500亿元,而今年以来的净流入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规模。2月24日至3月25日,全球股市动荡加剧,南向资金买入意愿却较前期升温,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单日净流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3月13日与19日两次超过100亿元。

从南向资金的买入来看,尤其对低估值板块感兴趣。申万宏源的一项研究对比了港股通3月17日与1月31日的市值增量变动情况,金融业和资讯科技业合计占70.6%,其中金融业占43.5%。A股市场上银行板块估值低,股价大面积破净。港股市场上的内地银行H股较其A股普遍折价,估值优势更突出,成为南向资金“抢筹”的重点。以3月25日为例,农业银行A股与H股分别收于3.37元、2.99港元;交通银行A股与H股分别收于5.12元、4.71港元;中信银行A股与H股分别收于5.26元、3.76港元。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开启南下“抢筹”港股的模式,不少是通过互联互通渠道买入,有的达到香港方面所指的持有5%流通股的“举牌”。对于保险资金来说,买入港股的成本低,可获得较高的股息率。例如,3月19日,中信保诚人寿通过深港通从港股二级市场买入中国光大控股H股,举牌后,持有中国光大控股香港流通股的比例约为5.1323%。3月23日,太平人寿耗资8500万港元通过沪港通从二级市场购买入2998.3万股农业银行H股,举牌后占其香港流通股比例为5.03%。另外,中国人寿3月13日通过港股通从二级市场买入600万股中广核电力,持股比例从9.952%升至10.005%。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眼下全球股市“乌云密布”,但国际投行也对在港上市的中国资产十分青睐。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3月10日,摩根大通一天内大举增持邮储银行、中海油田、中石化炼化工程等15家中国公司。3月19日,摩根大通买入中国平安H股约4773.43万股,涉及资金约33.99亿港元。

有市场分析认为,美股近期先后4次熔断式暴跌,拖累了港股走势,但也使得港股估值更具优势,或跌出“黄金坑”。广发证券的研究表明,上周五,恒生指数收盘平均市净率仅0.98倍。这是1990年以来恒生指数第三次跌破净资产。近30年来,恒生指数破净之前仅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低点,随后恒生指数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翻倍;第二次出现在2016年初,随后港股开启一轮“慢牛”。该报告称,如果说港股当前估值不一定是绝对的底部,但也至少处在一个相对的底部区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