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東漢末年皇權衰微,群雄並起,各地諸侯紛紛裂土自立。擁有較強實力的共有十八路諸侯,如河北袁紹、南陽袁術、北平公孫瓚、兗州曹操等等。這些諸侯割土自立,雖然表面上仍奉漢天子為尊,但在自己的領地中卻行皇帝之事。

其中河北袁紹勢力堪數天下第一,其門生故吏遍天下。其帳下文有四大謀士,武有河北四庭柱,陣容及其豪華。並坐擁天下四州,成為當時最後可能推翻漢王朝改朝稱帝之人。本文從人才儲備、軍事實力兩方面對河北袁氏政權勢力進行探析。

前言

袁氏家族居於汝南,汝南袁氏的名聲也四海皆知。從袁紹高祖父袁安開始,袁氏族人皆入仕為官,四代人之中有五人位居三公,這也就是袁氏四世三公的由來。袁紹的父親袁逢就曾擔任過司空一職、叔父袁隗曾擔任過司徒一職。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袁隗)

《元和姓篡》記載:“袁氏自後漢魏晉至梁陳,正傳世二十八人,三公、會僕一十七人。”

可見汝南袁氏人才輩出,直至魏晉、梁陳時期也一直有族人活躍在政治舞臺上。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記載:“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從光武帝時期開始就以察舉製為舉薦人才的唯一渠道,其特點就是地方長官在地方對人才進行考察,通過考察之後變舉薦給中央委任官職。而袁氏一族幾代都位居高位,提拔了不少人才,這些人才就成為了袁氏的門生故吏,遍佈朝野。所以袁氏家族在朝廷之中頗有影響力,許多朝臣都是袁氏的門生。這也是董卓入京之後不敢輕易動搖袁氏家族的理由之一。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袁氏家譜)

袁逢生有兩子,嫡子袁術和庶子袁紹。因袁成無子,所以袁逢將庶子袁紹過繼給袁成,故在袁氏族譜中將袁紹列於袁成之子。

袁紹出生年月不詳,史料並未加以記載。但他從小就聰慧過人,深得家人喜愛。不到二十歲時就已經被朝廷任命為濮陽縣令,這就可以看出袁紹個人能力應十分突出。後來因對朝廷現狀不滿,辭官回鄉,同時暗地裡結交各路英傑,廣交各路賢才。

直到外戚大將軍何進相中袁紹,重新徵闢其回京,袁紹這才回到東漢政治舞臺之上。此後,袁紹輔佐何進與宦官集團展開了激烈鬥爭。

《後漢書·何進傳》記載:“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

何進被謀殺之後,袁紹領兵進京誅殺十常侍,使東漢末年宦官亂政的局面得以結束。後來袁紹參與討董聯軍,兩次運動使他積累了大量的聲望,為以後建立起龐大的河北袁氏政權奠定了基礎。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何進)

袁紹逃離京都之後,董卓因擔心袁紹家族背景雄厚會起兵反董,為了安撫袁紹便以漢帝的名義下詔,封袁紹為渤海太守。袁紹也在此時開始著手打造他的“袁氏帝國”。接下來,我們就從兩方面對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進行分析。

從謀士團看人才儲備

前言中已經提到,袁紹辭官回鄉之後雖然脫離東漢政治舞臺,但私下仍廣結英才。其中就有許攸、曹操等人。這些人中大多都一直跟隨著袁紹在北方擴張勢力,一步一步建立起龐大的河北袁氏政權。曹操因胸懷更大志向,不願寄人籬下所以脫離了袁紹,自行前往兗州組建自己的勢力集團。

郭嘉、荀彧等人雖為曹操的核心智囊,但起初都曾投奔過袁紹。後因種種原因才脫離袁紹投奔了曹操。所以我認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天下士人想要在這亂世之中成就一番功名大業,首要目標就是河北袁紹。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顏良)

袁紹的人才儲備中號稱四大謀士的有:審配、逢紀、許攸、郭圖。除此之外還有名士田豐、沮授、陳琳等等。武將則有號稱“河北四庭柱”的顏良、文丑、張郃、高覽。

四大謀士之一的審配從袁紹吞併冀州時就跟隨在其身邊,常常擔任留守鄴城的任務,並對袁紹忠心耿耿。鄴城守衛戰之中,就是審配帶領城中守衛誓死抵抗曹軍的攻勢。後雖被曹操活捉,有意招降之,但審配寧死不降,曹操無奈之下只得將審配斬首。臨死前審配還曾向北叩拜舊主袁紹。審配雖深受袁紹信任,但一生並無奇謀。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中記載了逢紀對審配的評價:“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節。”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審配)

四大謀士之二的逢紀曾輔佐袁紹一舉奪得冀州立下大功。公元191年時,逢紀曾獻策袁紹,稱應與公孫瓚聯手使其率軍南下,對冀州韓馥造成大軍壓境的緊迫感。因韓馥與袁紹交好,所以一定會請袁紹領兵相助,如此就可以一舉奪得冀州之地。袁紹納之,輕而易舉就奪得了冀州的控制權。

奪取冀州之後,逢紀又輔佐袁紹回攻公孫瓚,因袁紹與公孫瓚勢力懸殊,所以又輕鬆奪取了公孫瓚的屬地,袁氏政權的勢力開始快速擴張。逢紀如審配一般,也對袁紹忠心耿耿。在鄴城城破之日慷慨赴死,並未投降於曹操。

《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中記載了孔融對逢紀的評價:““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逢紀)

四大謀士之三的許攸戰略眼光極其深遠,堪稱大才。在袁曹二軍交戰之時,許攸就看出曹軍兵少,面對強大的袁軍定然是傾巢而出。那麼曹操的根據地許都就一定防守空虛,一旦袁紹派兵奇襲許都定能大獲全勝,而且還可以奪回天子,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

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如果袁紹採納許攸的建議,曹操必敗,且再無力迴天。然而袁紹執意與曹操正面決戰,直至於錯失良機。後因許攸家人觸犯冀州法律,許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輔佐其奪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最終攻入冀州。

許攸雖然才能出眾,但因投奔曹操攻殺舊主卻遭到了當時社會一片聲討。且輔助曹操立下大功後居功自豪,遭到曹操忌憚,最終難逃被殺的命運。

《漢末名士錄》曾記載袁術對許攸的評價:“許子遠兇淫之人,性行不純”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許攸)

四大謀士之四的郭圖也曾在袁紹奪取冀州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力勸韓馥將冀州讓與袁紹。郭圖也是袁紹謀士集團中第一個提出應奉迎天子的人,但袁紹之志在於取代漢帝自立為帝,所以並沒有採納郭圖的建議。郭圖雖然眼光長遠,但一味心思想著在謀士集團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常常打壓沮授和田豐。在烏巢被曹軍焚燬之後,郭圖立即建議袁紹放棄烏巢,直擊曹軍大營。

在計策失敗後卻將責任一味推給張郃,使張郃高覽一同降曹,造成袁軍軍心動搖一觸即潰,最終遭遇慘敗。此時的河北四庭柱以損其二,顏良文丑已被關羽在白馬之戰中斬殺,其餘二人又投降曹軍,袁紹賬下再無良將可用,失敗已成定局。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中記載了郭嘉對郭圖的評價:“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郭圖)

雖然以上四人是袁紹賬下的四大謀士,但沮授和田豐二人才能並不在四人之下。沮授也曾提出應搶在其他諸侯之前奉迎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袁紹不以為然,最終使天子落入曹操之手。而田豐則從事始終一直反對袁紹過早與曹操決戰,力諫袁紹應積攢勢力,使袁紹實力能夠達到碾壓曹操實力之時再行決戰。袁紹仍不以為然,急於與曹操決戰。

二人雖能力出眾,卻不得袁紹重用,但最終也無一人投敵。袁紹帳下的謀士團綜合能力還是十分出眾的,但因謀士之間為謀得袁紹青睞,互相攻擊,致使眾人不能夠同心協力。加上袁紹優柔寡斷,面對這種情況不能駕馭臣下,最終慘敗於曹操。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韓馥)

從地理位置看軍事實力

袁紹在四大謀士的共同努力下奪得了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州,此時已經堪稱天下雄主,擁有最大的人口、土地和軍隊。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我認為袁紹擁有著最優越的資本,曹操也後期將自己的根據地從許都遷往鄴城也能夠看出冀州的優越之處。

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冀州是袁紹的根據地,龐大的冀州也擁有者龐大的人口,各郡國的人口都在六十萬人左右或更多,所以袁紹輕易就可徵得大量士卒。韓馥在經營冀州時並未使冀州遭遇太大的戰亂,所以冀州的農業基礎也較好。在封建時代,擁有了人口和糧食,就擁有了逐鹿天下的基礎資本,而且袁紹坐擁天下四州,擁有優於其他諸侯的戰略縱深。

而幽州雖然有著廣袤的土地,但因地理位置較差,人口數量一直不如其他州郡。但是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中原許多百姓都居家遷徙到此,此時的幽州反而擁有了較大的人口基數,為袁紹發展農業和徵兵提供了基礎。

《後漢書》記載:“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黃巾軍)

東漢末年因中央政府對各地州郡的控制力下降,各路諸侯也忙於互相攻殺,外敵趁此機會侵入。在幽州和幷州等地都有烏桓的勢力滲透進來。袁紹為對付公孫瓚時曾與烏桓首領蹋頓和親並建立同盟關係,烏桓也時常向袁紹提供戰馬。

《三國志》記載:袁紹“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

漢軍雖然人數眾多,但總體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單位,騎兵數量較為稀少。且中原戰馬矮小,耐力也較差,不如北方戰馬優良。所以即便烏桓能夠提供給袁紹的軍事支援較少,但戰鬥力卻不俗,袁紹的軍事實力得到再一步加強。

再者,幽州因遠離中央,所以地方的世家大族和豪強通常擁有自己的家族武裝,且在當地擁有不俗的實力。公孫瓚誅殺劉虞引發了幽州大族和豪強的反抗,而袁紹又剿滅了公孫瓚,所以大族豪強多依附於袁紹。所屬武裝也被袁紹收編,強化了袁軍的軍事實力。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烏桓地理位置)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中也曾記載:“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由此可以看出,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應投入了不下十萬兵力,但這並非袁紹全部軍力。因其還有部署軍隊鎮守四州各關隘和城池,龐大的疆域會嚴重稀釋袁紹可以在官渡之戰中所投入的總兵力。綜上所述,袁軍總數應有數十萬眾,從袁紹官渡之戰兵敗後,其子仍可召集大量武裝據守鄴城這一方面也可印證。

評價

袁氏家族在東漢末年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擁有著最佳的政治聲望、擁有者最大的領土和人口、擁有者最大規模的軍隊和最大規模的謀士團。對外征服了周邊的各路諸侯,對內將內政治理的井井有條,兵精馬壯,國庫充盈。

淺析東漢末年河北袁氏政權的勢力,我們可以從人才儲備分析

(官渡之戰)

但袁紹馭下無方,文臣之間只顧相互鬥爭,卻無心為主上謀劃良策。即便同僚提出良策,為了與其立場不同竟然強烈反對,絲毫不顧袁紹大業的危亡。有如此臣下,袁紹必然在與曹操的爭霸中敗北。他所苦心經營的一切毀於一旦,都拱手送給了曹操,助曹操成為了天下第一雄主。

即便是在袁紹死後,他的文臣武將仍沒有停止爭鬥,而是分裂成兩派,一派輔佐袁譚,一派輔佐袁尚,繼續內鬥。最終袁氏政權的土地、子民、錢糧盡數歸於曹操,不免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