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神武,他效法其父朱棣,也想奪侄子皇位,為什麼很快敗亡?

今古大觀


朱高煦效仿他的父親朱棣,企圖通過發動軍事政變來奪取皇位,但是註定會是失敗的,因為此時他發動叛亂的條件、環境早已和父親朱棣時期不同,而且他不安分的心思在父親朱棣當政期間就已暴露無遺,怎麼可能不失敗。

靖難之役

朱棣之所以通過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奪取政權,那也是經歷了長期鬥爭的結果,他是有發動反叛的機遇和平臺的。

【1】首先,朱棣為燕王統領燕京即今天的北京,

離明朝都城應天很遠,即便建文帝採取了留置他的兒子來約束朱棣,而且還派官員專門負責監視朱棣,但這些都擋不住朱棣在暗地裡進行謀劃和準備,表面是一套,背後是一套,而且在發動叛亂之前朱棣沒有展現出絲毫叛亂的跡象的,所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建文帝,認為內有人質,外有監督能夠掌握住燕王的一舉一動,但建文帝對此還是疏忽大意了,朱棣使用各種手段裝瘋賣傻,最終成功將兒子從應天接回,經過長久的準備,最終完成了發動叛亂前的一切準備。

影視劇中的朱允炆

【2】其次,他發動叛亂的時機非常的好。

建文帝上臺後,他認識到封在各地的王對於中央政權的威脅,尤其是以燕王為首的幾大王,所以登基伊始,建文帝就開始了削藩工作,而且最初這項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幾個實力小的王被成功削藩,有的被貶,有的被調回京城,有的自殺,總之達到了初步的預期效果。

正是因為建文帝的削藩初步成果,讓他徹底失去了各地封王的擁戴和支持,也就是不得人心,各個沒有被削藩的王爺人人自危,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要被削,甚至是家破人亡,所以建文帝刺痛了各地的封王,也為朱棣的發動叛亂提供了巨大的機會,等著有可能被削甚至死亡,擁護朱棣反叛還有可能保存住封地和姓名,自然很多王爺的天平逐步傾向了朱棣,這就導致了在叛亂過程中,只有朝廷的軍隊在與朱棣大軍對抗的原因。

【3】朱棣自身長期以來積攢的實力。

137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但歲數小沒有就藩,1380年朱棣正式到燕京就藩,自此開啟了他的燕京時代,一直到1399年他發動靖康之難,這期間朱棣在燕京已經19年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朱棣一直是勤勤懇懇,全面保障了明朝邊境的安全,在這個過程中,朱棣的住持政事的才能、本領,勢力、影響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在父親所封的這些王爺中實力是最強的一位,所以建文帝上臺削藩的主要目標才是朱棣,足可見出朱棣的實力不一般,直到父親去世,侄子朱允炆登基,此時他已經初步具備了發動叛亂的實力和能力。

影視劇中的朱高煦

而反觀朱棣的二子朱高煦,他在靖難之役中確實為父親朱棣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最終取得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於是朱棣在取得政權之後,對於太子之位的人選一直是猶豫不決的,在朱棣的心中,他也是傾向於二子朱高煦的,因為他在各個方面和自己都非常像,而且為政權的取得也付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流露出想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但是大臣們極力勸諫,認為自古以來立太子都是立嫡長子,皇上有嫡長子朱高熾不立,而轉立兒子朱高煦有違祖制,而且對大明的江山也沒有太多的益處,最終沒有辦法朱棣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

影視劇中的朱高煦

雖然太子之位已定,但是朱高煦依舊對太子之位不放手,在私下裡經常表現出對於太子的不屑一顧,而且也在暗地裡準備發生叛亂,就在父親朱棣當政期間,他就曾想發動叛亂,只是提前被告發而失敗,朱棣對他的野心一清二楚,太子朱高熾更是一清二楚,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也十分清楚,就是他從中幫助父親保住太子之位的。所以,在三個人的眼中都知道朱高煦不安分,有可能發動叛亂,那朱高煦還有勝算的可能嗎!而且他拒絕去封地就留在京城,在父親身邊想搞叛亂,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朱高煦的時代早已不是父親朱棣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再加上有清醒的父親朱棣、哥哥朱高熾、侄子朱瞻基,他的不安分最終註定是個悲劇的結局。最終死不悔改的朱高煦在被廢為庶人之後,用腳絆倒了朱瞻基,朱瞻基下令將朱高煦活活烤死。



自古皇權無父子,骨肉相殘的事情是非常的多。朱棣奪位是經過了四年的拉據式殘酷的戰爭才成功的,而朱高煦為什麼會失敗呢?原因很簡單:他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怎麼能成功呢?

當年朱棣率領大軍長期同北方的蒙古部落作戰,部隊鍛鍊的戰鬥力非常的強。他打著*靖難*的旗號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剷除皇帝身邊的權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隨父親征戰而且多次救過朱棣的命,朱棣是非常的欣賞他的勇武。

經過四年的*靖難*之戰,朱棣終於打敗朝廷的主力大軍,佔領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有人說被大火燒死了,但是沒有找到屍體;我的人說從暗洞裡逃跑了),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就是歷史上的明成祖。

後來明成祖朱棣在北征的途中病死,鎮守京城的太子朱高熾即位。這是個短命鬼,剛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了。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煦覺得機會來了,他想效仿他爹走朱棣的老路,在中途埋伏殺手刺殺朱瞻基沒有成功。

朱瞻基明知道是他叔叔朱高煦乾的,但是朱瞻基是城府挺深,不動聲色。派人在暗中監視朱高煦的一舉一動,朱高煦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經過一段時間後,他發現朱瞻基沒有行動,就認為啥事沒有了。於是暗中招兵買馬,準備造反。有一天在朝堂上,朱瞻基突然反臉,找了個理由把朱高煦給抓了起來,查抄了朱高煦的王爺府!打個朱高煦是措手不及,朱高煦的皇帝夢註定是南柯一夢。


隱者康司馬


朱高煦可以說是典型的有勇無謀,打仗或許是一把好手,但搞政治還真不行。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世子朱高熾因為身體原因留守北平,跟在他身邊的是二子高煦和三子高燧。朱高煦作戰勇猛,在軍中頗有威望,朱棣對他也青睞有加,甚至在南京城下,曾拍著他的肩膀說:“世子多疾,汝勉之!”這無疑給了朱高煦打了一陣雞血。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要冊立儲君,在世子朱高熾和二子朱高煦之間舉棋不定,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極言高煦戰功,但由於他過失太多,最終只封漢王,而立朱高熾為太子,事在永樂二年。

朱高煦藩國在雲南,受封之後理當就國,但朱高煦恃寵而驕,遲遲不肯就藩,朱棣無奈,同意其繼續留在南京。

由於朱棣的縱容,朱高煦一直謀奪儲位。他因在靖難之中戰功赫赫,且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而自比唐太宗李世民。

朱高煦除了索增護衛在,還多次在朱棣面前進讒言構陷太子及東宮屬官,太子朱高熾多次被斥責。

永樂十二年,朱棣北征返京,太子朱高熾迎駕稍遲,黃淮等東宮屬官更是被下詔獄,一直關到十年後,朱高熾登基才被到出來。

解縉因為“好聖孫”三個字被活活埋在雪裡凍死,這些都是朱高煦的手筆,但也實在不怎麼高明。

永樂十三年,朱高煦改封青州,可他仍不願往,朱棣疑他有心奪嫡,多次下詔催促,他竟心懷怨望,整兵謀反。

永樂十四年,朱棣回京,得知朱高煦前後不軌狀,且僭用御物,大怒,將其囚禁於西華門門內,剝奪冠服,準備將其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為其求情,方得免。將其親信盡數誅殺。

永樂十五年,徙封樂安州。暗中整備兵馬,伺機而動。成祖朱棣(這一點,有必要說明,朱棣駕崩之後,他的廟號是太宗,後來明世宗朱厚熜給他改為了成祖)崩逝之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他派人進京打探動靜,沒想到,仁宗直接將他招到京城,一頓賞賜,又遍封其諸子,要說仁宗確實厚道,稱得上“仁”。

可其還是不安分,十幾年來折騰來折騰去,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要造反,這本身從側面說明了他的失敗。

他造反的經歷就沒必要說了,太窩囊了,被他侄子一鼓成擒,父子相繼被殺。

朱高煦的失敗只能怪他自己,他是很有機會的。可從他自比唐太宗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的失敗,唐太宗是上位了,可他上位後李淵兩個月後就提前退休了。

朱棣心想,老子拼死拼活打了四年,還要落個罵名才上位,你想鬧哪樣!


文談舊事


朱高煦失敗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人才,在朝廷內缺乏舉足輕重之人。

朱棣去世,朱高熾即位不到一年便去世,隨後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即位。在朱棣在位期間,因年年征戰在外,命太子朱高熾監國,監國期間,朝廷上下乃至各州、府、縣道的人事任免都由太子朱高熾一人親自任免。要知道,當時整個朝廷都是偏向文治的國家,武將的地位是遠遠不及文臣的。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面就有一次朱瞻基與朱棣的對話,朱棣對孫子朱瞻基說:“你別看你眼前的父親是一個老實無用之人,其實他才是大明最有實權的人,整個大明的官吏選拔都出至他隻手,各地官員,不是太子府之人,就是太子提拔任用之人。”由此可見,在朱高熾作為太子監國期間,已經為後面朱瞻基上位,朱高煦謀提前預知結果。

朱高煦畫像

其二:個人能力,尚武不文。

朱高煦雖然有謀反之心,卻胸無韜略,史書記載,治軍尚可,監國不行。高煦此人年少時好狠鬥勇,跟隨眾世子到京城讀書期間不好學習,言行舉止輕佻無理,不學無術。成祖靖難之役後,便跟隨成祖在外年年征戰,其間幾經救過朱棣性命。成祖也曾說過,三個兒子之中,最像他的就是朱高煦,但因為自身心懷不軌,加上朱瞻基隨太祖征戰中,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深受成祖喜愛,這也是最終朱高煦謀失敗的原因。

其三:失去先機,後發不能制人。

一次失去朱棣在征戰回來途中,因病重去世,當時朱高煦和朱高燧在軍中威望甚高且擁有重兵,但是因沒第一時間謀反,導致朱瞻基得以回到京城報信,朱高熾成功登上帝位,所以錯失先機。第二次是朱高熾病重,召朱瞻基回北京繼位。史書記載,當時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途中截殺朱瞻基,最終沒能成功,朱瞻基成功到北京繼承帝位。此第二次錯失先機。

仁宗畫像


書院大先生


第一,封爵地域不同。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京,距當時的京城南京很遠。雖說有“不列土不領民“的桎梏限制,但囿於蒙古殘餘勢力的不斷侵擾,時隔不久朱元璋就逐漸放鬆對地處北方邊疆各位王爺的衛隊人數限制,像燕王,寧王等王府衛隊允許到五萬人,而實際就這有的也是超過的,比如寧王衛隊後期一度曾經達到七萬多人。而且,這些擔負守衛邊疆任務的王爺軍隊可以經常訓練,參加實際戰鬥,而朱高煦的封地樂安州在今山東境內,距首都北京很近不說,並不是邊疆,且朱棣即位之後吸取教訓,北部邊疆實際由皇帝自己來守衛,取消了王爺衛隊兼職國防軍的制度,朱高煦雖然有一定軍事才能,但沒有兵只靠自己的衛隊至多一萬多人,根本無法抗拒中央政府上百萬的大軍。

第二,時過境遷天下太平,明仁宗明宣宗是歷史上與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齊名的仁宣之治時期,人民期盼休養生息,厭惡戰爭,外部威脅最大的蒙古也基本消停,為個人名利發動戰爭不得人心。

第三,早年由於仁宗朱高熾身有殘疾,朱棣自己在立儲問題上左右搖擺,朱高煦在爭奪儲君之位時已經聲名狼籍,到宣宗登基後對朱高煦隨時隨地關注,朱高煦一有不軌舉動,中央立馬就能掌握,朱高煦沒有任何優勢,所以他的造反就只有失敗一條路。


道中道道史道文


朱高煦的確是朱棣諸子中最能打的,當年靖難之役中陣斬瞿能、擊敗盛庸、俘獲平安,朱高煦可謂是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是這麼剽悍善戰的朱高煦怎麼造反造的像個笑話兒呢?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一:支持朱高煦的武將集團早已失勢

眾所周知,朱高煦的爭儲資本是從靖難之役中積累起來的,可以這麼說,朱高煦的根基在軍中而不在朝堂,朝堂上的文官集團基本都是太子朱高熾的人。朱棣手下的大將們都非常喜歡朱高煦,比如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都是支持朱高煦做太子的。尤其是淇國公丘福,這人是朱高煦的鐵桿親信,朱能死後丘福基本上成了軍中第一大將,正是丘福的大力支持,朱棣才屢屢生出廢立太子的念頭。在朱高煦的奪嫡過程中,丘福出力最多,這個很好理解,畢竟戰友上位好辦事兒嘛!

可是,朱棣畢竟做了二十多年皇帝,這期間變故太大了,或者說朱高煦的運氣太差了!

永樂四年,成國公朱能病逝軍中;

永樂七年,朱高煦最大的幫手淇國公丘福中伏身死,此後朱高煦的勢力每況愈下;

永樂十五年,朱高煦離京就藩,徹底喪失了爭奪太子的資格!

由此可見,宣德初年,造反的朱高煦在軍中的勢力早已消亡殆盡,英國公張輔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時朱高煦曾秘密聯絡張輔一同造反,可是張輔一分鐘都沒猶豫直接把他賣了!支持朱高煦的武將勢力消亡殆盡,可是支持朱高熾朱瞻基的文武集團依然如日中天!這樣看來,朱高煦造反焉能不敗。

二:朱高煦就藩之後聲望逐漸衰減

前面說到永樂十五年,漢王朱高煦離京就藩,從此離開了政治中心長達十多年。雖然在外人看來,朱高煦仍然是地位尊貴至極的大明親王,可他也只能在地方上耍耍威風了。

朱高煦造反之時,手中人才簡直是匱乏至極,連一個像樣兒的將軍都拿不出手!朱高煦造反之時的五大軍事主官中,兩個指揮使,一個千戶,一個知州,還有一個就是朱高煦他自己,可見人心向背到了什麼程度,沒人願意投奔朱高煦,這反還造個什麼勁兒啊?

三:最關鍵的是手裡沒兵

作為藩王出身的皇帝,明成祖朱棣太明白藩王們心裡的那點兒小心思了,藩王們仗著自己手裡有兵有錢,時時刻刻都想過一把皇帝癮!因此,自打朱棣即位之後就開始著手削弱一眾親王的兵權,比如寧王朱權、代王朱桂等都被朱棣削了兵權。

那麼朱高煦作為最有資格爭奪帝位的親王,自打朱棣拋棄他的那一日起,他就註定是被打壓的一份子!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的前一年,朱棣藉故把朱高煦的親信誅殺殆盡,並且削去了朱高煦的兩個護衛!兩個護衛可非同小可,親王護衛指的既是親王的私人部曲,一個護衛人數在3000-19000之間,朱高煦攏共也就那麼幾個護衛,損失可謂空前巨大!此次事件之後僅僅一年,朱棣就把朱高煦趕出了京城就藩到了山東樂安。

到了宣德初年,朱高煦造反時手中兵力實在是有限的很,如果他的兵力充足他就不會去明知危險還拉攏老狐狸張輔做自己的內應了。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朱高煦縱然是無敵猛將,兵力短缺之下也幹不成大事兒!

結語:都說朱高煦最像朱棣,這個的確不假。可是,朱棣造反和朱高煦造反基本沒有可比性,無論是從兵員實力、個人素質、謀臣武將、對手智謀等等各方面全都是不一樣的!朱棣從各個方面都完勝朱允炆,可是朱高煦卻各個方面都完敗於朱瞻基,因此我說,他從造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是失敗的結局!


李老師歷史課


1399年8月,燕王朱棣指責建文帝違背祖訓,聽信讒言,並以此為名義打出“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造反。經過三年時間的“靖難之役”,朱棣打敗建文帝,成功奪取了皇位,成為明朝歷史上的第三任皇帝,史稱永樂皇帝。朱棣能夠攻城略地、能夠守住基業一部分程度上靠的是朱高煦。但是,最終繼承皇位的是太子朱高熾。

朱棣的這種上位方式起到了一個很壞的帶頭作用,那就是向世人證明就算不是先帝指定的繼承人,也是可以通過武力來奪取皇位的。

朱高熾當上皇帝僅八個月就病逝了,他年輕的兒子朱瞻基繼承皇位。此時的形勢和建文帝時期如出一轍:一邊是才二十多歲的新皇帝,一邊是久經沙場,野心勃勃的皇叔朱高煦和朱高燧。

宣德元年,朱高煦指責皇帝違背永樂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規矩,而且用人不當。這些理由與當年朱棣斥責建文帝幾乎一模一樣。9月2日,朱高煦在樂安正式起兵造反,打算重新複製當年的“靖難之役”。可是,朱高煦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果。9月9日,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21日,老將薛祿率二萬前鋒部隊圍攻樂安。叛軍只做了象徵性抵抗後就迅速瓦解了,朱高煦在投降後被押往京城,最後死於酷刑。

朱高煦在起兵前做了很多年的準備,他本人也久經沙場,軍事經驗極為豐富。為什麼當年他老爹朱棣造反能成功,他造反卻敗的那麼慘呢?

新帝朱瞻基比建文帝更果斷

朱棣起兵的時候,朝廷也是派出大軍來平叛。可是建文帝擔心揹負殺叔叔的罵名,告訴平叛的將領務必活捉,這就等於給朱棣上了道免死金牌。讓朝廷軍隊束住手腳,而朱棣卻可以放開來打。最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朱高煦起兵的時候,朱瞻基就沒有這婦人之仁的顧慮,他開始就直接御駕親征督戰。星星之火剛點燃就讓他用超豪華的陣容給滅了。

沒有齊心協力的盟友

當年建文帝削藩讓全國的藩王人人自危,這個時候朱棣起兵造反就等於是給藩王們出頭。所以也得到了一些藩王的暗中支持,寧王更是帶頭跟著朱棣一起造反。

而朱高煦呢,只有他自己一個人起兵造反,唯一可以做盟友的朱高燧還在猶豫不決中。而沒等朱高燧決定好,朱高煦已經被幹倒在地了。

藩王實力已大不如前了

朱棣奪位成功後把建文時代沒有完成的削藩任務成功的完成了,對於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他深知讓這些王爺手握重兵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朱高煦造反的時候,各地藩王的私人衛隊早就被取締了。雖然朱高煦也偷偷的訓練出一批人數可觀的軍隊,可是也沒有地方讓軍隊去實戰,都是新兵蛋子。所以等平叛大軍一來,城內叛軍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了。

朱棣造反時,在北平邊疆歷練了多年,手下軍師姚廣孝,大將張玉、朱能,人才濟濟。手下士兵雖然比朝廷少很多,可都是久經沙場的燕軍老兵。而朱允文雖有50萬朝廷軍,但指揮官卻及其無能,只是一個翻版的“趙括”。

起兵地理位置不佳

朱棣在北平起兵,離京城很近,而且緊挨關外。萬一起兵失敗後還可以逃亡關外去,無後顧之憂。而朱高煦起兵的地點在山東,處在北京和南京的中間。明朝時期的兩京都常年駐紮著大量的兵力,朱高煦處在這前後夾擊的位置上,別說是他了,就算是他爹朱棣也可能起兵失敗的。

總結

所以說在這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的情況下,朱高煦兵敗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他一直認為皇位繼承人應該是他的,權力能迷失心智。

























歷史雜譚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漢王朱高煦雖然真的很像朱棣,但他和朱棣還是有區別的,朱高煦從小便舉止輕佻,喜歡爭強鬥狠,遂被明太祖所不喜,

雖然後來在靖難之役,屢立戰功,明成祖也表現出,想立他為太子的想法,這讓他認為自己就是王朝的繼承人,也為後來造反留下了禍根,

因為後來楊士奇,解縉勸明成祖立朱高熾為太子,便遭到朱高煦的報復,最後導致解縉冤死,

所以朱高煦並沒有什麼容人之量,所以在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熾),相繼去世後,便立即表現出造反的姿勢,

可他失敗的原因也就在這了,朱棣造反是因為建文帝削藩,並且還逼死了藩王,所以朱棣是出師有名,而朱高煦只是為了自己的野心罷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朱高煦這樣,自然得不到什麼人心,所以他造反很快被人告發,最後明宣宗(朱瞻基)親自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朱高煦只能投降。

所以朱高煦遠遠比不上朱棣,敗亡也就顯而易見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嘴痕


首先,時機不同,建文帝削蕃,諸王都受到牽連,而且朱棣起兵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這時候其他領軍將領大部分都在引兵觀望,沒有幾個人願意真正去平叛的。而朱高煦則不行,仁宗皇帝駕崩之後,朱瞻基及時掌握了軍隊,並沒有去給諸侯王添麻煩,而且是名正言順的登基,所以朱高煦沒有時機。

再次,朱棣封地在燕王,而且在北平經營多年,深得民心和軍心,且北平為元京都,也是易守難攻的地方。所以在燕王出征時,朱高熾可以憑藉地勢守住北平。而朱高煦封地在雲南,而且並沒有去就蕃,沒有根據地,只能進攻,一旦受挫,則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最後,朱高煦雖然作戰勇武,但沒有朱棣的能屈能伸,謀奪江山也是倉促起事。而朱瞻基更不是建文帝,十幾歲就跟著朱棣征戰蒙古,其本身也是文武雙全的人,而且,朱瞻基對朱高煦早有防備,以有心備戰對倉促起事,朱高煦焉能成功。

綜上所述,朱高煦失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不僅是時機不對,而且對手強大,自身的準備也不足。


華夏長河五千年


漢王朱高煦神武勇猛,有其父明成祖朱棣一樣的奪位野心,但有勇無謀、又心狠手毒、性格兇殘,且無謀臣良將輔佐。所以其父能成功從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他卻落得兵敗被擒、獲罪而死,被其侄宣宗朱瞻基以謀反叛亂之罪將他和其所有兒子全部處死的悲慘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