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的由來

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為上巳節,不固定為三月三日。

上巳節的由來

上巳

所謂水邊飲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此風在唐尤甚,至宋則漸無聞,今更無人有此雅興了。

宋時又以這天為北極佑聖真君的誕辰。各地於這天舉行迎神賽會。《夢梁錄》雲:“土庶燒香,分集殿庭。諸宮道宇,俱設醮事,上祈國泰,下保民安。諸軍寨及殿司衛 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臺閣,迎列於道,觀睹紛紛。”

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又各地婦女有於這天帶薺菜花的,據宋贊寧《物類相感志》雲:“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頸上,則飛蛾蚊蟲不投。”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

上巳還有一個習俗就是佩蘭或是杜若。相傳周昭王登基二十年的時候, 東甌越族獻來兩位女子,一個叫延娟,一個叫 延娛,皆美麗纖巧,能言善辯,而且會唱會笑。她們走路不留腳印,太陽下沒有影子。一次,她們陪昭王遊覽長江和漢水,不幸全都隨昭王落水而死。因此,江漢一帶,至今人們還懷念她們,並修祠堂立於江邊。十年之後,人們每天都可以看見二位女子伴昭王泛舟江上,嬉戲於水邊。到晚春上巳節這天,人們都集中到祠堂前祭祀:有的拿來又甜又新鮮的水果,採來杜蘭葉將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線包,還把金屬系在上面。這樣一來,蛟龍就不會侵害她們的仙體了。由此,這個祠堂被稱為“招祗之祠”。(出自《太平廣記》)

人日和西王母生日

上巳節的由來


人日

上巳節還是人日。 人日也是傳統節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為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是 馬日、 初七為人日。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排序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地支排序法,初七為 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節,也就是人日的節日。紀念人日要吃“ 七寶羹”和“薰天”。“七寶羹”就是用七種菜做的菜餚,而“薰天”是露天作的 煎餅。另外還要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掛在 屏風或帳子上,以求吉利。

西王母生日

另外 三月三除了上巳節外還是西王母生日。此說源於道教傳說,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

中國的情人節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蕩然無存。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3]

女兒節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採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遊玩。

上巳節的由來


與日本女兒節的區別,日本女兒節也在三月三,又叫“雛祭”。因為舊曆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是跟中國上巳女兒節來的,但是不一樣的是,日本給幼年的小女孩也過節,主要針對幾歲的小女孩,中國則更側重未出閣的妙齡少女,這天,大人開始裝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裝打扮,由媽媽領著互相串門,頭戴石榴花避邪求福。女孩互相請自己好的玩伴串門,外公家要送女孩好多玩偶,以多少來衡量門庭是否殷富。女孩要把玩偶都擺上架子,同時附帶梳妝檯各種用品等器物,再在架子旁邊插上桃花,掛上燈籠,並且人偶要換好多種服裝,據說,這事從平安時代貴族少女流行給玩偶換衣服的遊戲開始的,源氏物語裡的紫姬幼年時就經常做這種遊戲,並且家裡要載上桃花的盆景,擺法又各有不同,以桃花釀酒喝。無論孃家人贈玩偶還是贈桃花,都代表的是祝福女孩健康成長。長大後,這些都作為了女兒出嫁的嫁妝帶入了夫家。並且這些玩偶,年年都要出來擺放。與之相對的是五月初五男孩節。五月初五本是中國的端午節,在是日本則是特有男孩的節日,這天,家家都要懸掛鯉魚旗,祝福男孩健康成長,鯉魚躍龍門,我們熟悉的《機器貓》中就有關於男孩節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