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炫富的一代人

在中國歷史上,貴族地主階級生活的腐朽墮落,西晉時期大約達到最高峰。前此後此的貴族地主階級生活的腐朽墮落和西晉貴族地主階級比較起來,似乎都是不及的。

晉武帝是晉朝的開國之君,頭一個皇帝,其實並不英武。實際上為晉家奪得天下的是他的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和他的父親司馬昭,到他的時候是大局已定,坐享其成而已。武帝做皇帝之後,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設施和經國宏謀。他的大臣何曾曾說,朝見武帝時,從來沒有聽見談過什麼“經國遠圖”,只是說些“平生常事”而已(《晉書·何曾傳》)。平吳之後,生活即日趨腐化。史稱:

“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晉書·胡貴嬪傳》)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炫富的一代人

官僚貴族階級,生活更是腐朽墮落不堪.

大官僚石崇

“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後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晉書·石崇傳》)

他和外戚王愷鬥富:

“愷以飴澳釜,崇以蠟代薪。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崇塗屋以椒,愷用赤石脂。”(《晉書·石崇傳》)

大官僚何曾奢侈豪華,吃的比皇帝還好。

他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晉書·何曾傳》)。他的兒子何劭又過於他,“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晉書·何曾傳》)。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炫富的一代人

更可恥的是他們生活的荒淫。王愷請客使女妓吹笛,如果小失聲韻,便拉去殺死。使美人勸酒,如果客飲不盡,便把勸酒的女子殺掉。碰到殘忍成性的貴族客人,便故意不喝,要主人把勸酒的殺死以取樂。(《晉書·王敦傳》)像這種荒淫無恥、腐朽墮落的例子,不勝其舉。

在政治上,西晉政府一方面對世家豪族讓步,承認世家豪族人口分割和免除租役的特權,一方面又採取分封的政策,恢復了封國制。公元264年,司馬氏已經取得政權但還沒有廢掉曹魏皇帝的時候,就先恢復了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各有封戶封邑。晉武帝受禪以後,又行封國制:

“封諸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罷五等之制,公侯邑萬戶以上為大國,五千戶以上為次國,不滿五千戶為小國”(《晉書·地理志上》)。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炫富的一代人

這些封國不僅有封土,而且有軍隊。事實上,這些封國之君的權勢還不止此。西晉的封君還多半不是在中央領兵,就是都督一方面的地方軍事領袖。如汝南王亮是以侍中大司馬都督豫州諸軍事,出鎮許昌;楚王瑋封於楚,同時即都督荊州諸軍事;成都王穎為鎮北大將軍,居鄴;河間王顒為鎮西將軍,鎮守關中。

這些封國和領兵專居方面的封王在政治上就構成晉帝國內的一些地方割據勢力。在他們和中央政府之間,和他們彼此之間,都存在著矛盾。所以武帝一死,在惠帝時期,中央與諸侯王,諸侯王與諸侯王之間,便引起一連串的政治鬥爭和戰爭,歷史上稱之為“賈后之亂”和“八王之亂”。司馬氏之所以大封同姓,可能是鑑於曹魏之不分封同姓,皇帝之孤立無援,大約沒有想到分封更是禍種。

武帝的兒子惠帝是歷史上少有的愚蠢皇帝。他聽見蝦蟆叫聲,就問他的左右:“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荒亂,人民多飢餓而死,他卻說:“何不食肉糜?”(《晉書·惠帝紀》)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炫富的一代人

武帝死前,外戚楊駿(武帝后父)乘機取得輔政大權。但武帝一死,惠帝的皇后賈后就殺了楊駿。

楊駿死後,汝南王亮和大臣衛瓘輔政。楚王瑋和汝南王亮不協。賈后先使楚王瑋殺了汝南王亮和衛瓘,然後又說楚王瑋是矯詔擅殺亮、瓘,把楚王瑋殺掉。

賈后是頗有才幹的,但當時的形勢是宗室諸王和大臣的勢力大,惠帝闇弱,皇權不鞏固。所以她殺了楊駿卻又不能不請當時宗室中最有威望的汝南王亮來輔政。但把政權交給宗室大臣當然不是她所願意的,她利用宗室諸侯王間的矛盾,使勇猛的楚王瑋殺死汝南王亮和衛瓘,同時卻又以矯詔的罪名,誣殺了楚王瑋。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炫富的一代人

賈后和太子遹間有矛盾。太子遹是惠帝的長子,但非賈后所生。太子遹是以聰慧聞名的,自小為武帝所喜愛。惠帝為太子時,地位很不鞏固,但所以維持下來,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有太子遹。武帝覺得他這個聰明能幹的孫子將來是可以繼承大統的。

擁護賈后和擁護太子的人形成對立,他們間的鬥爭終於演成賈后廢掉太子,最後又把太子殺死。

另一宗室趙王倫挑撥賈后和太子遹的關係,利用賈后殺了太子遹,卻又藉口為太子報仇,起兵誅殺賈后。趙王倫取得政權後,索性廢了惠帝,自己做起皇帝來。

齊王冏聯合成都王穎和河間王顒起兵討倫,殺倫,同執朝政。河間王顒又聯合長沙王討殺齊王冏,然後河間王顒又和成都王穎起兵討。成都王穎掌握了政權。這之後,又有東海王越對成都王穎和河間王顒的鬥爭,穎、顒都失敗在東海王越手裡。從汝南王亮到東海王越一共有八個王參加鬥爭,中間又加著一個賈后,所以歷史上就稱之為“賈后之亂”和“八王之亂”。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炫富的一代人

“賈后之亂”和“八王之亂”是司馬氏採取分權的封國制的必然結果,其性質是皇權和分權的鬥爭,是地方分權勢力互相爭奪皇權的鬥爭。這裡一點也不能從人性善惡和這些人喜於骨肉相殘上來解釋。這從賈后能夠尊重張華任用張華上得到說明。《晉書·張華傳》載:

“賈謐(賈后的侄子)與後共謀,以華庶族,儒雅,有籌略,進無逼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欲倚以朝綱,訪以政事。疑而未決,以問裴。素重華,深贊其事。華遂盡忠匡輔,彌縫補闕,雖當暗主虐後之朝而海內晏然,華之功也。華懼後族之盛,作《女史箴》以為諷,賈后雖兇妒,而知敬重華。”

從張華是庶族,進不能逼上,賈后就能用他而且尊敬他,使我們體會到她和宗室各王的鬥爭,主要的是因為他們都是有勢力的貴族,是有逼上之嫌的。

從惠帝即位賈后殺楊駿到東海王越掌政,惠帝死,前後十六年。經過這場骨肉自相殘殺,司馬氏的統治力便大為削弱,隱伏在統治階級壓迫剝削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便相繼爆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