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義志通語》魂兮歸來卷 東 21


我的《義志通語》魂兮歸來卷 東 21

多看山 多走路 多讀書

凡中國人多有追根溯源的毛病,對吧!

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返]不討賊,非子而誰?

親見三讓之弘辭,觀眾瑞之總集 陳壽不得已之曲筆

我的《三國志》四


陳壽受後人垢病另一原因是‘曲筆’。

劉知幾《史通·直書篇》、《史通·言語篇》:“

蓋樞機之發,榮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則知飾詞專對,古之所重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樸略,言語難曉,訓釋方通。”

“當宣[司馬懿追封

宣皇帝]、景[司馬師追封景皇帝]開基之始,

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或發仗雲臺,取傷成濟,[幹掉高貴鄉公曹髦]; 陳壽王隱鹹杜其口而無言。”


在《三國志·魏書》中確實沒有劉知幾所論的內容。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六》:“三國志多回護”寫到:

《春秋》書[周]天王狩於河陽,不言晉侯所召,而以為天子巡狩, 既已開掩護之法,然此物為尊者諱也。至於孩父之事,則大書以正之,

許止趙盾之類,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誠,義至嚴也。


附:《左傳·宣公二年》:

“乙丑,趙穿[族弟]攻[晉]靈公於桃園。宣子[趙盾]未出[界]山而復。 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

宣子曰:‘不然。’[不是這麼回事啊!]

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返]不討賊,非子而誰?’”

宣子曰:“烏呼!‘我之懷[戀故園]矣,自詒[給]伊戚[憂,罪矣]’,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陳壽作《魏本紀》多所迴護, 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禪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 [成為傳統儀式啦!美稱之三讓之弘辭。]

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直以為作史之法固應如是。 然迴護過甚之處,究有未安者。


《三國演義·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三讓之弘辭

附:《三國志·蜀書八·

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豈自意得於老耄之齒,[音帽疊,這是王朗寫月旦評主編許靖的信]

正值天命受於聖主之會,親見三讓之弘辭,觀眾瑞之總集, 睹升堂穆穆之盛禮,瞻燔燎焜曜之青煙;

於時忽自以為處唐[堯]、虞[舜]之運,際於紫微之天庭也。


尤重曲筆為高貴鄉公被殺之事,

據《漢晉春秋》、《魏氏春秋》、《世語》、《魏末傳》所載是曹髦司馬昭衝突,

趙翼感嘆道:“本紀如此,又無列傳散見其事,此尤曲筆之甚者矣,

然此猶曰身仕於晉,不敢不為晉諱也。 至曹魏則隔朝之事,何必亦為之諱。”


趙翼認為陳壽不僅牽涉到當權統治者的‘本紀’多回護,而‘列傳’中也多所諱。 應當看到,陳壽除了涉及魏晉易代的敏感問題與當權人物之外,其敘寫仍屬翔實可信的。

不必諱言陳壽的曲筆,也不能因此而懷疑《三國志》的信史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