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欲归顺朝廷,两次都有人搅局,只好“革命到底”了

王仙芝欲归顺朝廷,两次都有人搅局,只好“革命到底”了


唐末的农民大起义,以王仙芝、黄巢起义影响最大,而王仙芝起义时间较早,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平均”这个概念,自己称之为“均平天补大将军”。

当王仙芝起义之后,黄巢才积极响应,拉起一杆子队伍,汇入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中。

由于王仙芝的“革命”资历老,岁数大,于是他做了大首领,黄巢只好退居次席。

当时一起闹革命时,大家都能同舟共济。所以,王仙芝大旗一挥,指向哪里,义军队伍就出现在哪里,手下的将领都很听话。一开始还真成了一些气候。

王仙芝欲归顺朝廷,两次都有人搅局,只好“革命到底”了


朝廷一看来硬的不行,就马上变换了一副嘴脸,用招抚的形势来拉拢王仙芝。

王仙芝本来就是私盐贩子出身,没有见过大世面。他不像黄巢一样,好歹念过几年书,参加过科举考试,好歹还到京城里逛游过,这么说也算见过世面的。

他一听说只要能归顺朝廷,就给他封官,马上喜出望外,痛快的就答应了。

后来朝廷的任命书下来了,给王仙芝封了个“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正八品的小官,他愉快地接受了。

当时王仙芝已经拥有30万之众,要是他有黄巢的经历,看到这个八品的官帽,还不一把给扔到太平洋去?

可王仙芝就是那种小富即安之人,有官做,他就已经满足了。

王仙芝欲归顺朝廷,两次都有人搅局,只好“革命到底”了


可是,朝廷做事也太绝了,就这么个芝麻官的官帽,也是抠抠搜搜,只发给王仙芝一顶,其他人被当成了空气。

这么一来,王仙芝愿意,跟他一起“闹革命”的那些人不干了。

凭什么封官,让我们去喝西北风?

以黄巢为首的将领气不过,开始造起反来。黄巢直接就给王仙芝当脸一拳,打了个满脸花。

王仙芝正在那里高兴呢,冷不防挨了这么一拳,当时就打蒙了。等他回过味来,众人已经将他们俩拉开了。

王仙芝不想善罢甘休,但是听到别的头领的埋怨声,他自知理亏,只好收回成命,撕掉朝廷的任命书,又回到革命的道路上。

事情虽然暂时平息了,但这么一闹,现在俩人肯定不能在一起共事了,于是各奔东西。

王仙芝欲归顺朝廷,两次都有人搅局,只好“革命到底”了


分兵后的王仙芝带领队伍往南打,公元877年正月,义军攻取了鄂州(今湖北武昌),给朝廷以沉重打击。

是年三月,朝廷颁布了《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起义军;同时对义军发动政治攻势,如解甲投降,必当授予官爵,厚赏资财。

当时朝廷开展这个攻心战术,并没想到能马上见效。

但消息传到义军这边,反响却很大。王仙芝一看,又有机会了,马上再次写了降表,派人去邓州请降。

“副剿总”杨复光一看王仙芝派人来递降表了,真是喜出望外。心想,如果能招抚这伙反贼,定是奇功一件。于是马上回书,约定洽谈地点和时间。

这次没有黄巢搅局,招抚就很顺利了。王仙芝接到回信,欣然应允,马上派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前去谈判。

王仙芝欲归顺朝廷,两次都有人搅局,只好“革命到底”了


没有了黄巢的干扰,不等于没有了别人的阻拦,这不,此时马上跳出一个人,横了一杠子。

按官职来说,杨复光只是一个“副剿总”,他为了贪功,是自己私下许诺的,并没有给上司宋威汇报。

但此事还真让“剿总”宋威知道了,他大为恼怒,心想,你小子这不是“隔着锅台上炕”吗?于是在尚君长等人赶往邓州的半道上,将他们劫持了。

在宋威看来,凡是功劳不归自己的招抚,都是闲扯淡。这边截了尚君长,那边马上向朝廷报功,谎称在颍州作战时俘获了贼首。

杨复光一看,这是“截胡”呀,于是也立刻上奏了一道奏疏。

这一下把远在长安的朝廷给弄糊涂了,“剿总”说是俘获的贼首,“副剿总”说是他约来谈判的,到底采信谁呢?

为了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朝廷派出一名御史前去调查。

王仙芝欲归顺朝廷,两次都有人搅局,只好“革命到底”了

朝廷一来人,那不一切都露馅了吗?宋威心虚了,干脆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趁御史还没到,他先把尚君长和蔡温球等人给“咔嚓”了。

这一下就死无对证了,怎么办?御史只好向后转,打道回府了。

这次的朝廷招抚又没有搞成,一切又回到从前。

王仙芝听说了这个变故之后,对天长叹一声:“难哪,干什么都难。起事闹革命难,想要归顺朝廷也难,将来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于是王仙芝继续晃荡,官军继续围剿。

参考资料:《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