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安慶人還記得這句老話嗎?

提起“三月三”,很多人會想到廣西、雲南、貴州少數民族“火把節”,漢族也有“三月三”習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安慶農村還有“三月三”飲食文化習俗遺存。“三月三”安慶人要吃粑和麵條,但其中典故帶有迷信色彩。“三月三”前三天或後四天安慶會颳大風,長江驚濤拍岸,有句諺語:“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到江邊走小孩會被浪捲走,大人在江邊走浪也會打溼鞋和衣服的。“三月三”安慶颳大風概率達100%。水面正風七級——八級,要刮三天左右,江面船泊停航避風。

“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安慶人還記得這句老話嗎?


一、“三月三”安慶人吃粑和麵條習俗

小時候母親和奶奶都做粑和下麵條吃,說是“三月三”習俗。這粑沒有硬性規定什麼粑,米粑、小麥粑以及餅形副食品都可以當做粑來吃,但以糯米粑為最好,有粘性能粘住人的魂魄,吃麵條也能繫住魂魄。但據我瞭解,“三月三”可以是陽春三月,陰氣較重,陽氣較弱,人的體能下降,犯“春困”,象掉了魂一樣,整天無精打采地。農村人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就用丟了魂來解釋這“春困”現象。不過現在農村人也不相信迷信了,“三月三”吃麵條、餈粑只是一種飲食文化傳承下來,有些人“三月三”這天也壓根就不吃麵條和餈粑了,只是老人提醒一下,才為了改善膳食結構做一點吃吃。“三月三”在安慶農村不是重要節日,所以,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還有這麼個風俗。不過“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的諺語倒是婦孺皆知,臨近“三月三”大家都會做好防風,防雷暴天氣準備。

“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安慶人還記得這句老話嗎?

二、“三月三”遊春踏青

“三月三”安慶有遊春踏青習俗。陽春三月,春光明媚,陽光燦爛,正是遊春的季節,青年男女會利用遊春約會,一見鍾情,互贈信物,許下終身之約。在安慶黃梅戲七十二本小戲,三十六本大難當中,有幾本就是以“三月三”習俗為本創作的,象《藍橋汲水》、《遊春》都是描述“三月三”這天發生的愛情故事。所以,農曆“三月三”,又有“情人節”的共識。不過,現在只有郊遊踏青了,不會發生愛情故事了。眼下安慶人結合“清明”祭掃,拖家帶口出去踏青賞春,成為人們神往新習俗了。“清明”祭掃歸來,人心情徹底放鬆了,人也精神許多。“三月三”郊遊還有人挖野生薺菜、馬蘭頭,藜蒿回家吃,相傳,薺菜煮雞蛋吃可以確保不生癤皰、不患春瘟、不患眼疾。安慶農村人還有吃韭菜雞蛋羹的習俗。“三月三”在安慶算不上什麼節日了,只保留著一點飲食文化習俗。

“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安慶人還記得這句老話嗎?


三、“三月三”習俗的由來

“三月三”的由來,我也多次走訪我們當地老人,但老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知道那個諺語,和吃粑和麵條的典故。我上網查閱資料,發現“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相同的,與“盤古開天闢地”有關,是軒轅大帝誕辰之日,古稱“上巳節”,單從字面上分析,是祭祀的節日,可能與祭祀文化有關,是祭祀盤古還是軒轅?是祭祀祖先,還是祭祀神話人物?不得而知,但“上巳節”,肯定祭祀的、紀念的是上人(長輩)或上等人物(歷史名人)。這“三月三”的文化習俗倒是被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多個少數民族繼承和發展保留下來了。朋友們,你的家鄉“三月三”有什麼風俗,可否分享一下?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