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寧廠古鎮

一、上古鹽都

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巫溪縣附近,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距今約5000年之久。天然鹽滷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明清時成為中國十大鹽都之一,古鎮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並因鹽而興,有過“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的輝煌。

上古的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寧廠古鎮

清代王尚杉有詩《大寧場題壁》曰:“沿江斷續四五里,翁巖築屋居人稠。”大約五千年前,在這塊土地上發現了鹽,清澈的大寧河水,伴隨著純白的寧廠鹽泉,養育著世代寧廠人。事實上,以長江三峽為軸心的整個川陝鄂地區,皆仰食得天獨厚的巫溪鹽泉。寧廠鹽泉年自溢含鹽量1.6萬噸。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灶,均燃熬鹽,有“萬灶鹽煙”之美譽,1949年前後鹽廠還有99眼灶。目前古鹽場遺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製鹽廠房近3萬平方米。

上古的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寧廠古鎮

二、灶夫起義

在古鎮歷史上,曾多次爆發灶夫的起義。而正德三年(1508)爆發在這裡的鹽場灶夫鄢本恕①、廖慧起義,歷時5年,義軍達10萬,席捲西南地區六省市,比歐洲最早的工人起義早100多年。

①鄢本恕(?-1511),四川營山人,性剛正。明朝弘治年間,水災荒嚴重,逃荒到大寧(今巫溪縣)鹽場當灶夫。

三、古建民居

寧廠古鎮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多數樓房系竹木結構,不少臨河而建,下面斜立木樁,柱上支撐木樓,這些懸空的房屋,稱之為“吊腳樓”,貌似東側西歪,有倒塌之險,實則牢固耐用,無傾復之憂。後溪河從吊腳樓下穿過,把古鎮一分為二,又有江南水鄉之妙。

上古的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寧廠古鎮

四、鎮之東西南北

鎮東有守衛它的青獅白象巖,還有一群似人非人的石蹲,謂之“十八羅漢”,是白蓮教起義軍的據點遺址。

鎮西一山聳峙,狀若金字塔,其名二仙山,山腰一洞,乃遠近聞名的仙人洞。該洞不僅景物別緻,且有"一局殘棋說爛柯"的神奇傳說。洞內刻有明朝狀元、著名學者、地圖學家羅洪先詩句。二仙山頂有一寨桃花寨,是明正德年間鹽工鄢本恕、廖惠起義的遺址。

鎮南半山腰上的女王寨,是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將賀珍紮營抗清18年的山寨,寨牆山門尚存。

鎮北寶源山麓有龍君廟始建於漢代,歷代維修,今建築為清代穿鬥結構建築,建築基址和東廂房尚存。主要建築因1958年大鍊鋼鐵被毀壞。寧廠鹽泉在龍君廟內,有一洞嵌於其上,洞口有一石龍,清泉從龍嘴噴出,這便是地地道道的自流井--白鹿鹽泉,龍池、龍頭及分滷眼板是北宋淳化二年(991)由大寧監雷悅創建。1989年龍池及其附屬建築被列為巫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先秦時代,獵人袁氏逐鹿至此,鹿忽不見,只見一洞,清泉湧出,口渴飲泉,水味極鹹,知為鹽泉,消息傳出,人們便取水熬鹽。從此,這裡便成了我國早期製鹽地之一。在清乾隆年間,有鹽灶三百三十六座,煎鍋一千零八口,號稱“萬號鹽煙”。


上古的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寧廠古鎮


撰稿人:若水如你

撰稿時間:2020年3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