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公子与辁才讽说之徒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做人格局要学祖逖

《庄子》一书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庄子那恣意汪洋的想象力,除了著名的“鲲鹏变”之外,庄子还有一则气势恢宏的寓言。

任国一位公子制成了巨大的鱼钩和很长的钓线,又用五十条壮牛晾制的干肉做成肉饵,蹲在会稽山上,鱼钩甩到东海。然后,天天地那里专心地钓着。整整一年过去了,还没有钓着鱼。

后来,终于有条大鱼吞食了鱼饵,牵着巨钩负痛直下,潜入海底。只见它东冲西撞,上下翻腾,奋鳍挣扎。海面上,白浪如山,海涛呼啸,好象神呼鬼泣,声震千里。任国公子捕得这条大鱼后,将它分割腌制成干肉。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最后全都吃腻了。

在这则寓言的最后,庄子评论道:“后世一些饶舌的庸人们(辁才讽说之徒)都大惊小怪,奔走相告。那些成天拿着短竿细线,跑到小水沟旁,守着鲵鳅小鱼的人,想钓到大鱼,是完全不可能的。”

任公子与辁才讽说之徒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做人格局要学祖逖


在这里,庄子分别通过“任国公子”和“辁才讽说之徒”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给予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虽然我们处身在同一个繁复的世界里,但依然需要让自己拥有一个不同的“怀抱”。

其实任公子与“辁才讽说之徒”正代表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像大鹏一样拥有极高的境界,他的人生目标绝不会停留在眼前;而另一种人就像晏鸟那样,鼠目寸光,他的人生成就也就仅限于在草丛中跳跃了。

任公子垂钓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我们能走多远,人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对人生的怀抱。

远大的怀抱是人生境界的重要表现。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和一个混吃等死,及时享乐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是截然不同的。

南北朝名将宗悫,还很小的时候有人问他有什么志向,小宗悫大声地回答:“愿驾长风,破万里浪!”。长辈们都觉得这个小孩儿将来肯定不简单。

比宗悫早一些的晋朝名将祖逖也是如此。

祖逖年轻的时候和好友刘琨一起在司州当秘书,当时的西晋王朝正好处于“八王之乱”的前夕,贾后乱政,朝野乌烟瘴气。祖逖对这种局势充满了担忧,常常和刘琨议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任公子与辁才讽说之徒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做人格局要学祖逖


一天半夜,祖逖睡下没多久,就听见院子里的公鸡开始打鸣了,突然心有所思,起床叫醒了刘琨,说:“你听见这个公鸡打鸣声没有?这可是个好声音啊!以后我们每天早上听到公鸡叫就起来练武如何?练就一身好武艺,如果将来天下乱了,我们便去杀敌报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刘琨被祖逖宏大的人生理想说的热血澎湃,一拍即合,从此,每天天不亮,两人就跑到院子里去练剑。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历。

果然,几年后,“永嘉之乱”爆发,洛阳沦陷,衣冠南渡。祖逖也随着王室来到了江南。但是,当其他贵族都在忙着求田问舍,兼并土地的时候,祖逖却毅然挥师北伐,带着几千将士连战连捷,击溃了北方的豪强石勒,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可惜的是,就在准备渡河的前夕,祖逖病危,农历九月,病死在了河南雍丘,终年五十六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祖逖的一生,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一生。那些声色犬马的东晋士族理解不了祖逖,因为祖逖做追求的人生目标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境界。因此祖逖的人生价值人生格局,也就远远高于那些腐朽的贵族。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既然有幸能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总该做出一番像样的事业,活出些精彩留给世人和后人。一个没有远大怀抱,没有崇高理想的人,一辈子庸庸碌碌,一无所成。而他的人生,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如电光火石一般,留不下任何痕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