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竅的石菖蒲——day 1

從今天開始,每日一味本草,堅持一年,就能熟悉365味本草。當然,學而不用,不如不學;用而不知變通,不如不用。明代張景嶽說:"用藥如用兵”。山川,草地,到處是保衛我們健康的“兵”,我們怎麼能做睜眼瞎,對它們“視而不見”呢?為了健康,讓我們從瞭解本草開始。當然,我會附加 上我個人對使用它的“淺見”幫助增加一下印象哦。歡迎關注。

選擇從“石菖蒲”開始,是因為我最近就需要用到它。兒子和女兒都有鼻炎。兒子天生過敏體質,出生就能每次打個“疫苗”都要發燒一次。真是難為為孃的了。可以說,是兒子逼著我走上了中醫藥這條大道的。他們目前的症狀是每天起床會有一陣子鼻癢,然後打幾個噴嚏,流點鼻水。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所以我想到了----石菖蒲。

開竅的石菖蒲——day 1

望文生義,石菖蒲,自然是生在石頭上的。那些生長在水裡的,就是水菖蒲啦。功效是有不同的哦,很多造假的,就是拿水菖蒲來冒充的。區別就是:石菖蒲的根較水菖蒲的小一些,而且葉子中間沒有一條很粗的“中肋”(葉脊)。當然,既然都叫菖蒲,在功效方面是有共同點的,比如化痰開竅。

開竅的石菖蒲——day 1

名字的由來:《呂氏春秋·任地》曰:“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古人認為,凡天下萬物,俱藉陰而生,而陰又必資始於陽,以陰感陽而昌盛。而菖蒲在冬至陽生之後,先百草而生,“昌”又與“菖”相通,故有“昌陽”(《神農本草經》)、“昌本”(《周禮》)之稱。

《本草綱目》雲:“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這麼好的名字,難怪端午節老百姓有把它插在門口避邪的習俗。當然,還因為它有芳香避穢,驅趕蚊蟲的功效。

開竅的石菖蒲——day 1

功效的由來:對於功效,我討厭死記硬背,喜歡推理。下面是我引用張效霞老師對於菖蒲功效的推理。看完就記住啦。

石菖蒲原產於我國,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以南的各省份。常生於山澗淺水石上或溪流邊岩石縫中,喜蔭溼、溫暖的半陰環境,性強健,但不耐陽光暴曬,否則葉片就會發黃。相反的是,特別耐寒冷、耐陰溼,在長江流域可露地越冬。生長於氣候溫暖地帶的石菖蒲,卻怕陽光暴曬而耐寒溼,且冬至陽生之後,先於百草而生,對石菖蒲這些自然屬性稍微加以觀察,很容易就會意識到其自身必然含有一定的溫熱物質,同時“嚼之辛香少滓”(《本草綱目》引《本草圖經》),所以《神農本草經》謂其性溫、味辛。主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開竅的石菖蒲——day 1

“菖蒲能於水石中橫行四達,辛烈芳香,則其氣之盛可知,故入於人身,亦能不為溼滯痰涎所阻”(《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換言之,菖蒲的根莖能在水流中茁壯成長,自然含有利水滲溼之物質,否則自身早就被大自然所淘汰。且“辛能散風,溫能驅寒,芳燥能除溼”(《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而“痺者,閉塞不通,風寒溼三種相合而成”(《本草乘雅半偈》),“去此三邪,痺自愈矣”(《神農本草經疏》);“咳逆上氣者,此毫竅固拒,肺氣壅遏,兩相搏擊,以致喘咳。菖蒲味辛氣溫,宣通開發,使一身之氣,起亟旋展,鬱痺喘咳,當自舒矣”(《本草乘雅半偈》)。所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寒溼痺、咳逆上氣”。其原因在於:“凡物之生於天地間,氣性何如,則入於人身,其奏效亦如之。蓋人者得天地之和氣以生,其氣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無不應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因石菖蒲含有抗水之物質而能利溼,而脾胃乃人體水液代謝之樞紐,主運化水溼,功能失調則溼濁阻胃,脘痞不飢;

燥溼化溼,則其病自瘳。所以後世才謂石菖蒲有化溼開胃之功。亦即“不藉纖毫土氣,生於水底碎石之間,隔水能通,以無竅為有竅,自地接天,以不聯為聯,且其氣芳烈,味辛溫,有陽華達,有陰悉布”(《本經續疏》)之故也。正如張秉成在《本草便讀》中所說:“以其生水石間,故又能散水邪。凡一切心積、伏梁(見注)、癲癇等證,皆可用之。”

  1. 注:心積伏梁,古病名。《難經·五十六難》:“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腹痛,腹瀉,右下腹包塊為主要表現的積聚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克隆病。治用大七氣湯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
開竅的石菖蒲——day 1

石菖蒲屬“水草”類,生境多有蟲類伴生,而不被蟲所噬,於是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具有“殺諸蟲、惡瘡疥瘙”(《本草綱目》引甄權)的作用。石菖蒲全株具有香氣,特別是其根莖更是醇香厚冽,聞之沁人心脾,耳目精神可為之一振,於是因“芳香清烈,故走達諸竅而和通之,耳目喉嚨皆竅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所以,《神農本草經》謂其有“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的功效。“觀菖葉兩歧,菖莖盤絡,悉從中心透發,故能開人心孔,而心孔為諸脈絡之宗主,其攣結屈曲之狀儼似之。背陽喜陰,嗅之爽朗,當補五臟之用,非補五臟之體,以用行則竅通也”(《本草乘雅半偈》)。總之,《神農本草經》“首言治風寒溼痺,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溼壅滯之喘咳,故宜搜滌……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總取辛溫利竅之力”(《本經逢源》)。

此外,石菖蒲之所以能開竅豁痰,還與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有關。其“喜生逆水,根莖絡石,略無少土頗能活。四時常青,新舊相代,新者從莖端抽發,舊者從莖末退去,一葉一節,節稀莖長,節密莖短”(《本草匯言》)。對此,蘇東坡贊曰:“凡草生石上,必須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瘦,根鬚連絡……其延年輕身之功,既非昌陽可比;至於忍冬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豈昌陽所能彷彿哉?”(《東坡養生集》)因此,石菖蒲很早就被古人視為“

仙草”,謂其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仙經》),甚至認為石菖蒲是天上散落的玉橫星(宋王十朋《石菖蒲》詩云:“天上玉衡散,結根泉石間。要鬚生九節,長為駐紅顏。”),並在野史雜記、道教著作中有著眾多服食石菖蒲而得道成仙的記載。今天看來,不免荒誕無稽,不足為據。但可以推知,古人看到生長於山澗之間、四季常青、不資寸土、瀟灑清雅、甘於淡泊,為山川靈氣所鐘的石菖蒲,必定會被大自然中這一鬼斧神工的“靈物”所折服和震撼,特別是看到其發達的根莖牢牢地固著在堅硬的石頭上,並散發出淡淡的幽香,於是從其根固著力、穿透性強的自然特性上,意識到其可能具有“開”、“透”之功,在“香能開竅”的理論引導下,遂謂其能“開竅醒神”,而“痰”這一病理產物能迷濛心竅,於是石菖蒲又有“豁痰”之功。

臨床用於治療由於溼氣引起的各種不通,比如痰溼阻絡的風溼痺痛,動脈硬化,鼻塞,失音,耳聾,視物昏蒙,癲狂,驚癇,痰厥昏迷,胸腹脹悶或疼痛等等。

參考:

1.水菖蒲始載於《別錄》。(1)《本草經集註》雲:“在下溼地,大根者名昌陽。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釐花也。”(2).《本草拾遺》稱:“昌陽生水畔,人亦呼為昌蒲,與石上昌蒲有別,根大而臭,一名水昌蒲。”(3).《本草圖經》雲:“菖蒲,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今以五月五日收之。”(4)《綱目》雲:“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昌也。”以上所言與今用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