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电影《大赢家》在头条号独播,这部电影说了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职员严谨,人如其名,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做事严肃、谨慎、认真,不懂变通,被领导、同事、家人所不喜欢。

警察决定和银行合作演习抢劫,严谨被挑选来扮演劫匪。做事一板一眼的严谨,真的像个劫匪一样,认真的计划、踩点、锻炼。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为了抢劫后能拿动300万元进行锻炼

相对他的认真,警察和其他银行职员敷衍了事,高低立现,最后严谨抢劫成功,成为了大赢家。

从剧情中,大家看到这是一部喜剧,有好多能让人捧腹大笑的点,我却只看到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很多人觉得严谨太过刻板,不懂变通,被领导、同事和家人嫌弃。可是这样的严谨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父母的家庭教育而来的。

严谨的父母在剧情中出现镜头只有四次,可严谨父母说的话都是我们中国父母天天在说,天天在强调。

而这些天天强调的话,都带着功利性,是功利性的家庭教育,只教会孩子读书,教会孩子工作,唯独没有教会孩子快乐地生活。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01、严谨爸爸说了一句让孩子累死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被绑架的人质初三男孩,爷爷说他好久没有来看他。

男孩说每天都要上各种补习班,没有时间,这次来看爷爷也是好不容易才挤出来的时间,结果被银行的演习耽误,回去要扣零花钱,还要被责骂。

初三男孩说话的时候,脸色很阴郁,没有一点小男孩的阳光。

他的父母,就像很多中国父母一样,只注重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看重成绩,看重孩子是否乖乖配合,不看重孩子快乐与否。

从孩子在妈妈的肚子开始,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措施不断:胎教音乐、胎教故事、早教、兴趣班、补习班等等,只要求孩子聪明些,成绩能比别人高一截。

开始孩子还小,可以任意父母摆布,父慈母爱,其乐融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性强,不怎么配合,父母就只能是责骂加恐吓,鸡飞狗跳。

到 初、高中就两级分化:要么父母失败,孩子堕落;要么父母成功,孩子成为学习达人。

至于这个学习达人是能力被激发出来成长,还是拔苗助长成长,都不在父母的考虑范围中。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阿豪觉得阳光24小时照耀着自己

台湾电影《阳光普照》中的阿豪非常的听话,成绩非常优秀,但是他很不开心,觉得父母的期待,如同阳光一样,24小时照耀着他,让他无处可逃,后来他选择了跳楼,来逃避这样的期待。

能考上北大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还考上了国外的名牌学校,更是学习能力超强。可是北大学子王猛,在留学后的十年不回家,只写了一封万字的信,痛诉父母对他各种限制,让他只有痛苦。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话,让无数的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只能日复一日地学习再学习,如同看不到底的洞,吞噬着孩子的童真和快乐。

像王猛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只沉淀在孩子成功的喜悦中,根本看不到孩子的伤痕,还很奇怪儿子这么优秀,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为什么会怪他们呢?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不快乐,长大后就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是没有幸福感。

严谨,他能自学成金融硕士,应该有很多大成就感。可是从剧中看他并不开心,也没有成就感。

严谨的爸爸说的这一句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很多孩子痛苦,那另外一句话,就让很多小孩受伤。

02、 严谨爸爸对儿子说:你一定要严肃认真的完成任务,不要放弃,不要投降,负隅顽抗,坚持到底

严谨的爸爸,被警察请来劝说严谨投降,可是严谨的爸爸却跟儿子:儿子啊,你一定要严肃认真的完成任务,不要放弃,不要投降,负隅顽抗,坚持到底。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父亲的劝说

我们看到这个情节,估计都是大笑不止,觉得严谨爸爸太好笑。如果这个情节跟父母和孩子的教育联系起来,估计我们也就笑不出来。

严谨是退伍的老兵,退伍后靠着自学,考上金融硕士,肯定是非常不容易。我相信他爸爸一定是天天在他面前说坚持。

99%的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平庸,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要跟上同学的进度,至少要名列前茅,不然就很没有面子,是的,是没有面子。

有一对夫妻都是名牌学校毕业,又年纪轻轻在单位位居高位,可是女儿却平庸得让妈妈很没有面子。妈妈杨青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给女儿请名师教导,一路花钱进名校。

女儿每次跟妈妈说她能力有限,实在是坚持不下去。妈妈都鼓励她:一定要严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何作业,不要放弃,不要投降,坚持到底。

女儿坚持了下来,还考上中国政法大学,毕业进了妈妈靠关系要来的工作,全国排前三的律师事务所。女儿想这次终于可以不用坚持了吧,可是女儿想错。

名牌律师事务所竞争非常大,带女儿的那个律师更是非常出名,出名的人都是严纪律人,女儿又一次觉得自己踏在刀尖上了。

女儿跟妈妈商量:“我去做个教师可以吗?”妈妈断然拒绝地要求女儿坚持到底,可是二十多年的坚持,女儿已经伤痕累累。

当再一次被上司骂的时候,她留了一封信很短的信告诉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再也坚持不下去,”她纵身从21楼跳了下去,终于获得了解脱,不用再坚持。

就像女儿对妈妈说的那样:“聪明的父母生出不聪明的孩子,就算再怎么坚持也是变不出聪明来。”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12岁开始练习魔术的魔术巨人大卫·科波菲尔

相反,魔术巨人大卫·科波菲尔就很幸运,他从小学习都是落后人很多,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如意,经常给人嘲笑是笨蛋。

有一天爸爸带他去波士顿,半路的一个小站,爸爸假装买东西忘记上车,后来爸爸骑马到达波士顿。

爸爸告诉大卫说:“乘车不行可以骑马,你学习不好,可以换种方式,你照样可以成功。”

大卫·科波菲尔醒悟,原来条条道路通罗马,他信心增倍,专心钻研魔术,成为了魔术师巨人。

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开始,像大卫·科波菲尔一样,不一定要在学习上一路走到黑。

可父母带着功利性地要求,孩子在学习之路上杀出血路,能坚持再坚持,不能坚持也得咬牙坚持,反正是绝对不能停止。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大部分是没有什么韧性,坚持不下去,就很容易走向绝路。

一浙江大学毕业的学子,从小成绩非常的优秀,人也很听话,美国名牌学校毕业后,在知名的公司上班。

可仅仅因为公司领导否认他在一个项目的几个月艰苦付出,34岁的他跳楼了。

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学子在职场上郁闷自杀?为什么这么认真、努力的严谨没有获得大家的喜欢?

因为他们缺乏情商,没有情商的人,不懂得跟人家沟通,也不会圆滑的处理人际关系,只会干活不讨好,像严谨一样。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严谨讲述领导误解,同事排挤

严谨的妈妈说,严谨非常的聪明,学东西一学就会。智商得到发展,是父母全力追求来的结果。

情商,被很多父母忽视,恰恰是这个情商,是社会生活和社交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生活和职场会变得异常艰难。

2019年10月14日,一浙江博士候某失联,最后找到的是他的尸体。他觉得自己非常不适应这个世界,所以决定消失。

一路读书都是在象牙塔里,有父母保驾护航,有学校老师看护,到了博士,社交就不能再逃避,他才发现自己情商几乎为零,不懂跟别人相处,连说话都不会了。

一直优秀的人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短处,加上韧性差,绝路成了定局。

该怎么去改变这样的情况呢?

03、如何改变这样的情况?

①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一个理念:“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詹青云就是受父母无限宠爱的人,她在小学到高一,成绩一直不理想,还因为调皮捣蛋被迫转学了6次。

她自己难过的问妈妈:“妈妈,我什么时候能跟上同学的步伐?”

她妈妈从来没有逼迫她,只安慰她说:“我掐指一算,你初二能跟上。”后来又掐指一算高二能跟上,果然詹青云高二的时候成绩日进千里,高三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后来又考上了哈佛。

她用两年的努力获得,别人12年苦逼学习,更高的成就。父母无条件的爱,让她在爱中懂事,迸发出无限的潜能。

现在的詹青云,哈佛毕业后,成为了最厉害的辩手。

她前面不努力的十几年人生,一直在看书,在父母的宠爱下无条件的看了无数的书,现在这些书都成了她成功的垫脚石。

不是孩子想来这个世界,是你带他来的,你就无条件的爱护他吧,不管他的成绩,表现如何,只因他是你的孩子,所以请你发自内心爱他吧!

②多给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培养情商

北大学子王猛,他在信中说,父母只要求他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能跟同学出去玩,偶尔地放松,都会换来父母的责骂。

在偶尔去亲戚家中,亲戚问的问题,都是父母抢答,根本不给他机会跟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他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话。


从《大赢家》中看,中国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

后来出国读书,才知道自己的情商几乎为零,满腹只有伤痕,几度绝望要自杀,还是在心理学老师疏导下,才慢慢好起来。

智商要培养,情商也要培养,孩子只有跟孩子沟通,才能获得交流的能力,也能获得处理事情的能力。

③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在孩子0-12岁这段时间,最好让孩子在身边长大,陪他阅读,陪他玩耍,陪他散步,这些高质量地陪伴,会成为他生命的源泉,让他在困难的时候,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这次疫情暴露,原来我们国家有1.5万小学生在英国学习,最小才11岁,这么小父母就把他送到国外学习,不管国外的教学资源多么好,也抵不过父母的高质量陪伴。

结语:

李嘉诚先生说: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上的失败,我们应该把教育孩子当做了自己的事业来做。

让孩子在无条件的爱中翱翔,除了教会孩子学习外,也要发展孩子的情商。情商是孩子社交的基础,没有情商的孩子,路是走不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