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公关益脑,过度公关伤身:警惕过度公关

古话说的好,物极必反,就是说不论做什么,都要有个度,一旦超过限度,事情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公关也是如此,正当适度的公关,可以为企业在品牌塑造、销售转化、用户积累等方面提供有益帮助。但一旦公关的力度超过了应有的界限,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给企业的经营留下隐患。


适度公关益脑,过度公关伤身:警惕过度公关


1


华为推出P20的时候,为了体现手机强大的拍照功能,在拍摄广告片的时候,就用相机代替手机去拍,这件事被曝光后,引发网友对P20真实拍照效果的质疑。其实,华为P20的拍照功能是很好,但正是在公关宣传方面用力过度,非要抖这个机灵,导致了这场不大不小的危机。


还有一个案例是很多年前了,有位朋友刚入职甲方,负责新媒体运营,那个时候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只有一个微博,微博营销正搞的热火朝天。在一场活动中,他把企业官微运营的特别好,参与的人有好几百。在当时,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效果了,但为了给领导汇报的时候数据漂亮点,就自己花了一点钱找人刷了一些转评,凑了个1000整。谁知道刷转评的人太“专业”,不到一分钟就刷好了大几百的量,内容是清一色的“转发微博”,与前面正常的转评形成鲜明反差。自掏腰包不说,还挨了一顿训,被怀疑为爱耍小聪明,最后不被信任,选择了离职。


2


实际上,比上述这些过分和夸张的案例有很多。今年以来,就有不少在公关上用力过猛的案例,窃以为应当适当收一下力。


在前些年营销环境宽松的时候,很多企业把炒作当做了主业,你方唱罢我登场,把很多正经企业也拉下水,陷在炒作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立二拆四,芙蓉姐姐,干露露等第一代网红,就是那个套路下的产物。


适度公关益脑,过度公关伤身:警惕过度公关


后来,立二拆四被抓,芙蓉姐姐转型,干露露消失,一票网红或功成身退,或沉寂陨落,但很多企业却从中尝到了甜头,把炒作当做一步登天的利器。那几年,炒作几乎成为所有公关营销的标配,不讲几个成功案例都不好意思和同行说话。


确实,在那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刚刚崛起的时代,超低的炒作成本和海量的品牌曝光,对企业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这对于刚从传统媒体一成不变的营销模式中解放出来的一批公关营销人,无疑于找到了新的光明,由此,也创造了那个时代性价比最高的公关模式。


公关从此转型,同时也成为炒作的代名词,被打上虚假、夸张而且不受约束的标签。


3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管制和净化,无论是媒体环境还是商业环境,都已经不再适合炒作那种老套路了。以往被广泛应用的公关套路,正成为现如今公关中必须要警惕的不安定因素。广为人知的斯巴达勇士案例,放在如今做的话,不等监管机构出马,分分钟就被网友给拍灭了。


对于一些小品牌,尤其是初创品牌,为了提高知名度,搞一些抓眼球的公关事件,还可以理解,但对于一些颇有知名度的品牌,如果还在公关上抖机灵,那就只能是给自己埋雷了。


企业做公关,无非是为了通过公关建立自己的品牌标签,给公众留下一个好印象,最后再把好印象转化成利益收入囊中。但如果一场公关做完,不仅没有给用户留下好印象,反而因多了一些画蛇添足的行为,导致公众对品牌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对品牌的诚信产生怀疑,那就更得不偿失。


4


过度公关不仅表现在做的“过”,还表现在做的“假”。


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在自己的每次公关活动、公关话题炒作后,留下的都是好印象。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印象危机的考验。一旦无法满足好印象的需求,企业就会觉得浑身刺挠,就想把它给搞圆满——在这方面,所有企业几乎患上集体洁癖,一定要都搞成清一色的“优秀”才心安。


为了这种圆满,就开始自欺欺人,动用各种水军,到处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制造虚假的品牌声誉。很多企业因为从中尝到了甜头,终日不思进取,深陷在自我作弊的梦幻里不能自拔,越来越上瘾,从此让自己走上不归路。


随着社交媒体的日趋活跃,品牌对公关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但

对很多刚接触公关的品牌来说,比做公关更重要的,是先理解什么是公关,先参透公关,然后再谈如何用好用对公关不迟。




公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种,还很考验判断力,不仅仅是怎么写好文案和产出创意,更要把握好施力的力度和时机,懂得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该收手,遇到危机时如何断臂求生……


公关就是在舆论的刀尖上行走,每一次成功都能赢得喝彩,每一次失败也可能引发危机,只有把基本功做扎实,才不会在遇到危险时失足成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