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貨幣解讀世界——《世界史就是一部貨幣史》序

摘要:歷史給了我們答案,我們要照抄答案嗎?不!我們要在學習別人的同時,也自己進行創新。書的最後告訴我們,今天的“一帶一路“”上海經合組織“等都是中國在貨幣新歷史進程上創新的結果。作者認為,在不久的未來,貨幣史的下一章估計就一定要由中國人來書寫了。

用貨幣解讀世界——《世界史就是一部貨幣史》序

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讓我為引進的日本著名作家宮崎正勝所著的《世界史就是一部貨幣史》,贅述幾句。我作為一個經濟學者,沉思良久後,寫下了上面這個標題——“用貨幣解讀世界”。

刻在貨幣上的王朝烙印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都能看到一個共通的現象:那就是每個政權在剛剛建立之初都會做兩件事,一個是立刻收集前一個王朝的官府卷冊;另一個呢,就是發行自己的貨幣。即便是明末李自成那個僅存在了不到兩年的大順朝,也造了一種“永昌通寶”,來替代明朝的紙幣和銅錢。

第一個大家肯定明白,收集官府卷冊為的是快速瞭解前一個王朝的政府機構設置以及居民情況。但發行貨幣又為什麼呢?要知道這時候市面上可是不缺貨幣的,是不?挖掘深層次原因就會發現,發行新貨幣代表了真正的改朝換代。用新的貨幣將舊的貨幣剔除掉,以此來表示新王朝的合法性和正統性。

的確,用一種東西掃除前朝的陰霾,最好和最簡單的東西莫過於發行新貨幣的同時廢除舊朝貨幣。貨幣,也就是錢是人民買賣東西必備的,使用新貨幣就等於讓人們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中知道,哦,我們已經改朝換代了,現在皇帝位子上坐的人變了。

如果放眼到外國,也幾乎都是這個樣子,你比如在這本書中就說,在古希臘或古羅馬,每逢新君主登基,一般都會發行新的貨幣,就是在貨幣上鑄造一個自己的頭像,表示前一個君主已經遠遠離開大家了,現在是本君主管事兒。

再比如書中的另一個例子法國,從14世紀法國開始用的法郎,鑄幣上面的頭像也是仿照國王的樣子來的。到19世紀的拿破崙三世時期更是將自己的各種頭像往鑄幣上放,帶鬍子的、不帶鬍子的、帶橄欖枝的啥的都招呼上去了。總之就是告訴大家一點,現在是我拿破崙三世掌權,其他人都是過去時了。

如果你有收藏的興趣,在中國按年號;在外國按君主名,真的能排出一個歷史年表,甚至還能根據貨幣的成色確定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條件來呢。所以說,貨幣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文明的歷史!

英美費力不遺餘力地前赴後繼製造世界貨幣到底為了什麼?

這本書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講述世界貨幣的形成和發展。的確,在歷史上曾有過一系列“準世界貨幣”,如腓尼基人的腓尼基金銀幣、希臘和羅馬的法定貨幣、中國的銅錢等,它們都具備“世界貨幣”的某些特性,但問題是他們都不具備條約保證,也不能在全球範圍內通用。隨著各國貿易的發展,中世紀以後,黃金逐漸取得世界貨幣的壟斷地位。最後,到19世紀,由於英國國力強盛、貨幣幣值穩定,作為紙鈔並與黃金掛鉤的英鎊成為了第一種非金銀的世界貨幣。20世紀初,美國則因為經濟的全球一枝獨秀,其法定貨幣美元成為繼英鎊後的第二種世界貨幣。

既然它們能成為世界貨幣,那麼英鎊和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有其特殊性。

在這本書中就為大家總結了,他們至少:

1、能與黃金掛鉤;

2、可兌換性強;

3、貨幣的價值具有相對穩定性;

4、能為一些國際性團體以資金保護;

5、被全世界普遍接受。

成為世界貨幣既需要這幾點,反過來又能鞏固這幾點。英美兩國在各自的歷史時期,分別作為帶隊者,擔當著世界秩序的“維護者“,因此說他們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的貨幣變成世界貨幣,完全是出於自身的考慮,自己的法定貨幣越安全,自己的國家就越安全。

當然了,書中告訴我們,唯一有個例外,那就是兩次大戰期間的大蕭條時期,那時候正是世界貨幣由英鎊到美元的轉變時期。當時各國經濟紛紛崩潰,都只能各想辦法度過危機。英法兩國憑藉殖民地搞內需拉動;美國搞新政;蘇聯搞社會主義五年計劃……但像德國、意大利、日本這類國土面積小的後興起工業國,不得不按照《宏觀經濟學》上說的“如果國內經濟調控扛杆全部失效,就只能發動戰爭”去做,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貨幣經濟問題而爆發了。

中國的人民幣離世界貨幣還有多遠?歷史會告訴我們

當然了,說完了英美,必然還得回來提提中國,畢竟是我們的祖國嘛!中國這30餘年發展極快,許多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年年高漲。而且,最為可喜的是,除了巴鐵以外,一些非洲國家也開始使用人民幣作為區域性國際貨幣使用。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曙光已經顯現。

那麼,如果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的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還有哪些不足呢?

首先就是還不擁有貿易逆差。相信這點很多讀者不會明白,明明順差,為何非要逆差。你想呵,如果不擁有貿易逆差,你怎麼才能讓別國拿到你的貨幣呢?順差拿到的是對方的貨幣,逆差則是讓對方拿到你的貨幣。只要讓對方多多地拿到你的貨幣,那麼你的貨幣就是世界貨幣!中國現在恐怕離這個比較遠,雖然出口產品數量巨大,但卻不足以令這些巨大數量的商品造成貿易逆差。

其次是能成為國際清償手段。實際上國際清償手段的意思就是要成為國家儲備資產,也就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的最高標誌。對國家而言,國際儲備是資產方,成為其他國家的儲備資產,就等於是本國貨幣實際上已經成為另一國國家信用的支柱。說通俗點,就是一國注資給另一國,達到50%以上,已經擁有控股權了。對我們最為關心的個人而言,就等於是本國貨幣信用度更高了,在其他國家不用兌換外幣就能直接用。有趣的是,在非洲一些國家,我們的人民幣真的已經開始成為他們的國際清償手段,就是一種硬通貨似的存在。

最後一個呢,就是貨幣能自由兌換。這裡的自由兌換並不是我們說的去哪個地方玩,然後兌換該國貨幣用於消費。這叫被動兌換。而我們說的是主動兌換,就是沒有出去玩,而是在某國或某人發生不可抗力的事件時,該國會主動兌換另一國的貨幣,用以自保。現在,美元和許多歐洲國家使用的歐元都可以做到自由兌換,而人民幣至今還沒有做到這點,不能不說也是一大遺憾。

雖然現在中國的人民幣還不足以完全拿下這三點,但已經在國際清償手段與貨幣自由兌換上邁出了自己的堅實腳步。因為在歷史上,我們能看到英國美國的法定貨幣成為世界貨幣之前,也是舉步維艱,用了多少年的時間才成功完成。

歷史給了我們答案,我們要照抄答案嗎?不!我們要在學習別人的同時,也自己進行創新。書的最後告訴我們,今天的“一帶一路“”上海經合組織“等都是中國在貨幣新歷史進程上創新的結果。作者認為,在不久的未來,貨幣史的下一章估計就一定要由中國人來書寫了。

另外,我還得說這本書在重要章節的最後,為我們製作了二三十個“解讀貨幣歷史的關鍵”的小提示版,不僅讓我們學到了貨幣歷史知識,還能用這個小提示版串起整個世界貨幣史,的確在製作上很是用心。

2020年03月10日寫於多倫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