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歷史上真有這句話嗎?

少凡君


歷史上確實有這句話,但到了清朝已經被廢除。

清朝為了顯示與前朝的與眾不同,建國時已把跪拜時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這種禮儀給廢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恥辱的禮儀跪安。皇帝召見一位官員時,官員先跪一隻右腿,然後左腿跪下的同時右腿起立,最後右腿起立,跑到皇帝面前的墊子上,跪著和皇帝說,完事害的跪著退回去。清朝宣揚自己是禮儀之邦,禮儀非常繁瑣複雜有:一肅、一跪、三叩及六肅、三跪、九叩。同時清政府為了彰顯自己滿族優越的地位,規定這種禮儀只能適用於滿族和蒙古族,漢族不得使用這個禮儀。

但是當這個禮儀遇到洋人可就不好使,乾隆時期英國使臣想要拜見乾隆皇帝,因為不肯行跪拜禮儀造成雙方僵持,最後乾隆妥協允許英國使臣行單膝跪拜禮儀。到了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經歷第一次戰敗見識到洋槍火炮的厲害,道光皇帝竟然不敢見外國使臣,因為害怕外國使臣連單膝下跪都不需要做,直接行使鞠躬禮儀覲見。堂堂天朝皇帝天潢貴胄怎麼能和番外蠻夷同起平坐,如果這樣做豈不是被天下臣民所恥笑。

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到同治皇帝時期,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找了個理由認為外國人是禽獸,不要和他計較允許外國使臣行跪拜禮儀。


陸棄


沒有這回事哦。

在歷史上的清朝,臣子們見到皇帝是不能呼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這都是清宮劇的杜撰。

清代沒有在行禮時喊“萬歲”的制度。

  • 如果皇帝想要召見某位大臣,這位大臣在覲見皇帝時,先進入皇帝辦理政務的殿閣內。

  • 大臣跪下請安,通常會說“臣XXX恭請皇上聖安”,或者“奴才XXX恭請皇上聖安”。


隨後,大臣起立,然後走到皇帝坐的炕前,在鋪好的厚墊上跪下,聆聽皇帝的訓示。

皇帝和大臣交談完畢後,讓大臣退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跪安”。

至於比較重大的禮儀,如皇帝、皇太后過生日,或者大朝會的時候,也不會喊萬歲。

根據《清會典》規定:

  • 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

在行禮的時候,通常會有引導禮儀的官員發出指示,讓大家“跪”,然後叩頭三次;接下來發出“興”(起立)的指示,大家站起來;如此反覆三次。

總而言之,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歷史上沒有發生過。


HuiNanHistory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萬歲”作為吉祥祝福語,在歷史上是肯定存在的。


關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有一段演進的歷史。

古人飲酒、祝壽啊等喜慶場合,都可以高呼“萬歲”,也就是“萬年”的意思。“萬歲”這個詞,最早見於西周春秋時期,在一些巫祝儀式上也很常見,現在一些詞語比如“萬壽無疆”,和它的意思比較接近。至戰國時期,人們遇到什麼開心事,需要祝賀時,也都會呼喚“萬歲”表示高興。


我們都知道藺相如送秦王和氏璧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記載,當藺相如手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時,“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秦王接到和氏璧十分開心,展示給身邊的美人以及左右人等觀看,眾人為秦王開心,於是在這個喜慶的時刻大家高呼“萬歲”。

曾經的“萬歲”一詞是可以上下通用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萬歲”並不是僅有皇帝才可以用,而是不論貴賤都可以百無禁忌。

大呼“外歲”作為臣子對皇帝朝拜禮儀的一部分,最早是從秦始皇開始。《史記》有記載秦始皇登殿,令群臣“上壽呼萬歲”一事。只是這個儀式未能成為定製傳承下去。


到了漢代,漢武帝劉徹為了顯示皇帝地位的尊貴,就利用“萬歲”精心炮製了一個關於“三呼萬歲”的神話。《漢書》有云,元封元年,漢武帝正月去華山巡幸,到達中嶽時,隨行人員都聽到山中有三呼萬歲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山神。

於是武帝和山神進行了一場人神對話,真實玄之又玄,神之又神。


其實最可能的情況是,漢武帝到達華山,假意聽到了“萬歲”呼聲,轉身跟左右人說,“你聽到沒?有什麼在叫我萬歲哩!”有大臣聰明機靈,腦子轉得快,就附和說:“是哩,我聽到了,應該是山神吧!”。於是眾人皆頓首稱是。

好吧,作為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吧。

此後,“萬歲”一詞就成為皇帝專有了,臣民百姓頂禮膜拜皇帝時都得“三呼萬歲”,成為對帝王的特稱、尊稱。

“萬歲”成為朝拜帝王不可缺少的裝X口號。

到了宋代,“萬歲”更是不能喊錯,喊錯或不喊都要被懲罰。雖然並沒有明文法典規定見到皇帝一定得喊“萬歲”,但在歷代朝儀中卻記載很詳細,違反或逾越都將嚴懲不貸。

北宋的大將曹利用的侄子曹訥,在一次喝醉酒後,“令人呼萬歲”,如此作死的僭越行為,在被人告發後,直接杖斃而亡,真是No Zuo No Die。


“萬歲”之後還有“萬萬歲”稱呼, 據說來自武則天。

據說武則天稱帝后,喜歡眾人吹捧,一日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答對子,隨口說句上聯“玉女河邊吹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眾學士雖是滿腹經綸,此時卻有江郎才盡之嫌,此時又來了一位非常機智的馬屁精,對了一句“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哄得武則天那叫一個開心,從此“萬萬歲”也流傳朝野間了。


這當然不是真的,不過是個民間故事,史料中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記載。

但是呼喚皇帝“萬歲”,從漢以來卻越來越盛行,以致於在元代“山呼”禮儀已經非常完備而繁瑣了。“萬歲”也似乎自此變成了一個象徵皇權專制的名詞。

日本也學到了三呼萬歲的精髓。

日本人向來從中國學去不少東西,連三呼萬歲這樣潮流儀式,也學得是像模像樣。

1889年2月11日是日本的紀元節,明治天皇在這一天要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並在代代木練兵場舉行閱兵儀式。

屆時本來預備的儀式是,帝國大學等文部省直轄學校的師生員工們,列隊向皇宮外苑敬禮,但是光敬個禮,連聲音都沒有,看上去未免沒什麼架勢,死氣沉沉。於是教授們開會研討,選中呼喊“萬歲、萬歲、萬萬歲”口號,以壯大氣勢。

“萬歲”一次大概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日本,那時倭王武大王,也就是雄略

天皇在公元478年,還向南朝的宋朝遣使進過貢。

(雄略天皇圖)

1919年3月1日朝鮮民眾高呼獨立萬歲,舉行示威遊行,對這次的反日運動也叫做“萬歲事件”。再之後, “天皇陛下萬歲”,又變成了“民主主義萬歲”,也不過是一夜之間的事了。

如今遇到什麼歡慶、幸運的事,我們偶爾也會喊聲“萬歲”。記得高考後那日,大家從二樓把學習資料、書本盡數扔到樓下,一邊飛撒一邊呼喊“萬歲”的樣子,正是青春最美好的回憶了!


山主有言:所謂“萬歲萬歲萬萬歲”只是一句口號,但這句口號卻承載了近三千年來的政治變遷。皇帝消失了,皇權編織的神話已經記憶深刻。


莫山主說青史


有兩個說法。

一是秦始皇開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要求文武百官在朝拜時齊聲高呼“萬歲”,自此遺留下來。

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相傳武則天稱帝后,喜歡別人吹捧她,藉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因為她“名不正”。但武則天又不好直接吩咐下人拍自己馬屁。有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說出了上題: 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眾學士搜頭腦風暴,對答了很多句,武則天都不甚滿意,直覺掃興。這時,有位慣於溜鬚拍馬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后興高彩烈,推為傑作。從此,“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便在朝野之上遺傳推廣下來。



老黃曆史觀


“萬歲”在我國來歷來已久,但是據記載,在戰國時期,“萬歲”就已經正式用於君王,表示慶賀。

“萬歲”是什麼時候開始用在皇帝身上呢?

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後,群臣上朝時就要山呼“萬歲”。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記載能夠證明。

而漢朝時期不光是皇帝,就連皇太子都能稱“萬歲”,甚至漢和帝的弟弟就叫“劉萬歲”。

從漢朝一直到唐朝時期,對於“萬歲”這一稱呼的管控並不嚴格,沒有達到“上綱上線”、意圖謀反的地步。

“萬歲”什麼時候成為皇帝的專用名詞?

在北宋時期,對於“萬歲”的稱呼就已經極為忌憚。

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曹訥,喝醉酒發酒瘋“令人籲萬歲”,被殺。可見宋朝皇帝是極為小氣的。

到了明朝時期,就更嚴格了,就連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賢都只敢稱“九千歲”,可見管控極為嚴格。

“萬歲萬歲萬萬歲”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據說武則因為得位不正,再加上是“女皇”於禮不合,因此特別喜歡別人的吹捧。

甚至於武則天專門出了一個上聯“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讓滿朝文武出下聯,但是沒有一個讓武則天滿意的。直到有一個善於揣摩上意的大臣對上了:“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極為高興,這個“萬歲萬歲萬萬歲”開始流傳開來。

但是在清朝的各項記載裡都沒有顯示,上朝的時候要喊“萬歲萬歲萬萬歲”。

反而是在明朝時期,舉行“大朝儀”的時候,會有專門的太監組織文武大臣“山呼”“萬歲”。

太監喊一聲“山呼”,群臣喊“萬歲”,第三次的時候喊“萬萬歲”,合起來才成為“萬歲萬歲萬萬歲”。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一、萬歲的演化

“萬歲”本是萬年、永遠存在的意思,後來演化成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辭,在隨後演化成上天及皇帝的別稱。

①《戰國策·齊策四》記載,“﹝馮諼﹞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這裡“萬歲”就是祝賀、稱頌的意思。

②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記載,“臺中走出一群宮人攔住道:‘此花乃萬歲栽種與褒娘娘不時賞玩,休得毀壞,得罪不小!’”這裡“萬歲”就是對皇帝的別稱。

“萬歲”其實最早還不是皇帝專用名詞,只要做了值得稱讚的事情,就會用“萬歲”來表示稱讚,《史記》中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人稱呼為“萬歲”;“萬歲”也有用作人名,漢和帝的弟弟就叫“劉萬歲”被封為廣宗王。

宋朝以後,“萬歲”成立皇帝專用名詞,大臣、民間不得擅用。據說北宋大將曹利用從子曹訥,在一次酒醉“令人籲萬歲”,被人告發,杖責而死。明朝魏忠賢權傾朝野,自詡為“九千歲”都不敢稱“萬歲”。這時,“萬歲”就是最高封建統治者代名詞,老百姓必須在頂禮膜拜時呼喊,否則就是大不敬。

二、“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由來

“萬歲!萬歲!萬萬歲!”據說來源於武則天。

武則天登基稱帝后,為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就曾多次改“年號”。“天冊萬歲”“萬歲通天”“萬歲登封”這些年號都冠以“萬歲”,以表示登基即位順應天意。

“萬萬歲”的來歷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恭維,以此證明自己即位合法性。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后都不滿意,直覺得掃興。這時,有位慣於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后頓時興高采烈,推為佳作。從此,“萬歲!萬歲!萬萬歲!”便流傳於朝野之上了。



安定郡小書生


《武則天巧出對,學士拍馬喊萬歲!》

這句話在古代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這樣的。從哪個朝代開始的正史上還真沒有確切的記載。不過在民間倒是流傳著許多傳說。傳說雖然不是正史可信,但也不是空穴來潮吧!


武則天在宮廷政治風雲鬥爭中,取得了最後勝利。登上了大唐至高寶座。對於,“萬民眾星捧月,百官朝拜“。武則天感覺欣喜若狂激動不已“。武則天心想:“還是做皇帝好啊!今非昔比天上人間呀!”武則天漸漸的喜歡上了被別人吹捧了!

為了讓往日看不起我的大臣們,徹底的臣服於下。就必須要樹立自己的威嚴。抬高自己的尊貴,掩蓋名不正的地位。必須重整朝綱制定新的朝規。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心計的女性。處事總是有巧妙的手段。話說某日,武則天宴請翰林院眾學士。武則天說:“爾等都是才學之輩,朕今有一上聯不知哪位卿家可對答否?“武則天隨口說出上聯:“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哈哈!眾學士都爭先踴躍的搶著獻聯對答。武則天都面色不悅搖頭表示不滿。


忽有學士參透武則天用意,來到近前跪倒參拜:“微臣不才,有一下聯不知可否當講。”武則天說:“卿家不妨請講”。學士便脫口而出:“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則天龍顏大悅拍案叫絕:“妙!妙!妙!卿家快快請起,這才是絕妙的好對!“群臣這才解開武則天的用意。於是萬歲!萬歲!萬萬歲!從此可就在朝野成了慣用的固定語言了!我們在看電視劇時,一定要把他和正史開來。文學創作者也絕不能,對正史的每一個細節都考察的那麼清楚。文學作品是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加工改造的!


o星火燎原o


有這句話,但是清朝沒有這個禮儀。據《大清皇室的祭典禮》,百官上朝時是不用“三呼萬歲”的。

首先,介紹下三呼萬歲的由來。

元封元年,漢武帝想長命百歲,於是就到嵩山祭天。隨行的百官,為了讓漢武帝高興,就一起高呼“萬歲”。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喊了三次萬歲。喊完以後,百官還假裝不知道是誰喊得。百官都說是嵩山喊的,不是人喊的,這是上天“祥瑞”跡象。哄得漢武帝很高興。這就是“山呼萬歲”的出處,又叫“嵩呼萬歲”或者“三呼萬歲”。

也是因此,後世臣子再覲見皇上時,也採用“山呼萬歲”的理解。

但是,這個制度在明朝時只適用於大朝時。

也就是說,在明朝時,只有三節兩壽等重大節日時,百官才會為皇帝“跳舞”,高呼“萬歲”。三呼萬歲時,會有人喊“山呼”“山呼”“再山呼”。百官隨著指揮依次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而到了清朝時,只用“三跪九叩”禮儀,不再喊“萬歲”!

這個三跪九叩,就是每跪一次要拜三次,拜時頭要碰地。在三跪九叩的時候,是不用喊“萬歲”的。所以,辮子戲中高呼“萬歲”是違背歷史的。

清朝時,臣子覲見皇上的禮儀是這樣的。首先,進屋站著說:"臣(某人)恭請皇上聖安。"然後跪下磕頭、起立,走到皇帝面前的一個氈墊上,再跪下奏對。如果,皇帝又褒獎。臣子要在原地一叩頭,並說:"謝皇上聖恩。"如果,被皇帝批評了,就摘下帽子,以頭碰地一下,表示知錯。最後,皇帝說:"你下去吧。"臣子再叩拜一次,倒退走幾步,再轉身出門。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看古裝劇,確實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但是並不見得有多麼準確,有時候可能會為了播放效果,進行改編擴大事實。


其實我們大部分看到的電視劇,大多是導演腦海中想象出來的場景,有的人喜歡,但有的人卻不一定買賬。

如果是恰好了解這一段歷史的人,肯定會明白其中的出入,電視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我們也就沒必要較真了。

至於清朝宮廷劇中經常出現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句話的歷史究竟出自何處?

當時究竟有怎樣的典故故事?

或者這種禮儀最先是由誰發明的?

相信在很多人腦海中打上了很多問號,關於這句話,究竟有怎樣的解讀?

我們一一解決這些問題!

漢武帝與“三呼萬歲”的故事

歷史上關於“萬歲”的由來,還要從漢武帝說起,古代說白了就是靠天吃飯,對於自然的把控,極大程度上歸功於祈福和祭天,缺乏合理參考的解釋,所以說古代帝王也都熱衷盛行祭拜天地。

有一次漢武帝去嵩山之上祭拜天帝,但是在祭拜期間,也或許是為了討一個好的徵兆,也或許是為了讓漢武帝高興,當時在場的能文武百官就一起高呼萬歲。

根據可靠史料《資治通鑑》記載:本來是人喊得,但是為了增加它的神秘色彩,完事後漢武帝問起,剛開始誰喊得,當時在場的人也都不知道是福是禍,就異口同聲的把這口鍋甩給了嵩山。認為這是天降祥瑞。這也就是“山呼萬歲”諧音“三呼萬歲”的由來。

畢竟這個莊嚴肅穆的稱呼,在那時候也不是人人想喊就喊,什麼時候想喊就喊的,畢竟天天喊,人人都喊,那也就體現不出它應該有的價值了。

武則天與三呼萬歲的故事

畢竟武則天在繼位的時候,並不被許多人所認可,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既然她能走到那一步,也就有她的獨特之處。

正因為她心狠手辣作風,也是讓很多官員聞風喪膽,為了讓文武百官屈服,武則天也採用了不少手段。為了能夠樹立帝王之威嚴,她在有一次上朝之時,出了一副對聯,上聯:“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文武百官也都蒙圈了,不知道她這是鬧哪樣,自然也不敢怠慢,也有人給出下聯,但是最令武則天滿意的還是:“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明朝“三呼萬歲”盛行,但也僅限於上朝或重大盛典

雖說在上朝之時經常會看見文武百官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但其實這樣的場景,也就只有在明朝才可以看到,並不能算它為日常生活用語。

比如國家要舉行某些重大的盛典,或者是進行某些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才會用的到,並不是說像電視劇上演的那樣,每天上朝之時,文武百官也要高呼“萬歲”。

即使要喊的話,也不是像電視劇上的那樣一口氣喊完。而是在皇帝就坐的時候,由公公先開始“山呼”底下的官員就接著喊:“萬歲”同樣的步驟再進行一遍,第三遍的時候,公公喊完“山呼”文武百官接下來回答“萬萬歲”。

當然這也不能以偏概全,歷朝歷代的叫法還是有一定的出入的,細節方面可能有所差異,請以事實根據為準。

其實到了清朝,這一習慣禮儀已經不再適用,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應該是:上朝經常已經採用了“三跪九叩”的跪拜方式。

並不像電視劇中所演的那般,當時他們說的也不再是“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而是“臣恭請聖安!”大家可不要再被電視劇弄迷糊了了。


大國布衣


漢族人建立的政權,也許會有這句話,滿清的政權怎麼會有這句話呢?大不了叫皇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