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什么这几年突然活跃起来了?

昨日大魔王


以前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现在终于轮到中部崛起了,武汉坐了四十年冷板凳,现在终于要发威了。


劈英斩美


这个问题,我来解答下,你们看权威不?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经济版图上有三个经济G点:北京、上海、广深。号称目前中国经济三极。那么,中国经济第四极会在哪里? 打开地图,毫无疑问是“武汉”!10年后,除北上广深外,武汉极有可能是中国经济第四极!


成都、郑州、重庆、天津与武汉比,差距还是巨大的;杭州、南京、长沙、合肥之流还得靠后。 此话怎讲?不服来看:

武汉交通发展便利程度全国第一

1.武汉的地铁的发展速度“前所未见”!从2012年开始,每年至少开通一条,未来地铁密度将超过北上广。 2、武汉高铁也发展迅速成“米”字形,坐高铁5小时之内能到全国各大个城市。 3、天河机场,吞吐量也极大,不仅国际航线不断增开,已达到39条,直通 5大洲,三号航站楼已投入使用,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武汉人都可以说走就走了!


武汉新建住房成交量居全国第一

武汉的房价算不上贵,可牛逼的是,2015年起,连续三年武汉成功摘得全国住宅销售套数第一名的“桂冠”,并连续7年年刷新年度纪录。

武汉大学生数量居全球第一

武汉是被称为大学城的地方 ,有全国知名学府武大、华科等顶尖学府。高校数量多,随之而来的大学生也多,大学生数量高达110多万,全球第一!


武汉医疗水平居全国第一

武汉医疗水平雄居全国四强,是可颁发国际认可的创伤急救资质证书的城市,被誉为中西部“医都”,医术已达发达国家水平,武汉医院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44张,稳居全国第一!

武汉在建工地全国第一

武汉每天开工的工地数量超过12000个,在建工地居全国第一,密度达到1.3个/平方公里!


新建购物中心面积排全球第一

武汉伢可以逛的地方可谓是特别多!2014-2017年武汉就新增了58家商业体,面积总和超过570万平方米。

全国机遇之城排行第一

武汉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充满了种种新的机遇。不光创业成本比较低,还有“青桐计划”、“十百千人才工程”、“黄鹤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简直是属于想闯出一片天的有志者的天堂~


万维财经


1.曾几何时,全国范围内称得上大的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把武汉甩的远远的,就连中部的长沙,郑州都有大超武汉之势。一时间,武汉再也没有昨日的辉煌,再也不能让国人记得武汉曾经的历史。脏乱差,全国最大的大县城成为人们给武汉打下的印记。

2.武汉在睡梦中惊醒,奋起赶超。武汉这座城的优势太多,地理位置九省通衢,长江航道经过武汉,上百所高校提供人才支撑,国家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沌口车都等等。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满城挖成了武汉的代名词,城铁,地铁,高架,BRT在武汉三镇同时开工,整个武汉像是要被翻一遍似的。大江大河大武汉,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口号在武汉三镇的老百姓耳边战彻云霄,激励着热血男儿干事创业的氛围已经悄然形成。仅仅几年的时间,武汉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方法,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地铁通达在武汉三镇,一座座长江大桥变通途,东湖绿道,中法生态城,光谷广场改造,光谷火车站,地铁南湖线,江夏线,汉南线,阳逻线,左岭线,城际铁路,四环环线等正如火如荼的在建设中。目前的武汉基本形成了以光谷东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光谷南江夏为主形成了大学城,以汉口北片区为主形成了大的批发市场,汉南形成了以长城汽车东风汽车为主的车都,以东西湖吴家山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物流中转中心一句话总结我们现在的大武汉。

之前的武汉你爱理不理,如今的武汉你高攀不起。


星星之火可以撩然


从满城挖当市长时就在全城开始建设一直到调任云南,武汉一直在大兴土木,真TM堵了十来年,现在二环三环都修好,四环也差不多,二七桥,天兴洲大桥,过江隧道鹦鹉洲长江大桥,杨四港已通和青山大桥也快了,规划的地铁马上开通了加上武汉的地理位置想不突出都难,感谢满城挖和后来的一新书记,马书记加油😊


橙色的记忆a


主要是武汉和河湖北的省市之争在老俞头来了后给调整过来了,解放后武汉一直是不受湖北管的化外之地也就是计划单列,离直辖只有半步,湖北省政府只是租武汉地盘的机构而已,不信去看看武汉市长多半比湖北省长还有资历和背景。,而且湖北的很多农业地区的开销都是武汉承担大部分(现在叫转移支付),但是九十年代后期所有的内陆城市都收到沿海的冲击,国有企业大批破产,导致了武汉的元气大伤,大批内陆有能力的官员都去沿海和中央任职,进一步削弱了武汉和湖北的实力对比,这个时候湖北省觉得可以和武汉较较劲,也就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两千年初,这几年武汉最黑暗,大批下岗工人和一蹶不振的企事业单位,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湖北的企业武汉不管武汉的企业湖北不管,然后相互拆台,黄石宜昌的轻工业产品不准武汉销售,武汉的机床湖北企业不用。最后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导致了长沙郑州都能和武汉摆摆手腕。好在中央派了俞头来了,上来第一步就是治理机关作风,理顺省市关系,武汉借助湖北省的资源,做大做强,什么一加八城市圈,一头猛进两翼齐飞的政策和东风迁址武汉都是那个时候的事情,如果武汉还在和湖北闹估计东风会搬去广州,广州花都都把土地留好了。不要说武汉抢了东风而是十堰无法留住东风,东风合资品牌的营销和研发团队都在上海和北京就是佐证,山沟沟里面怎么给全国卖产品。武汉的光谷也是借助这十几年基建的发展产品大卖,彻底激活了武汉的技术和实力底蕴,现在武汉发展很良性,没有太多的依靠金融和互联网等较虚的产业,多半都是工业制造为主的产业,而且省以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躲过了08金融危机。


非要我改名字


因为阮哥大力发展城建,上万工地同时开工,然后灰尘漫天飞舞,又正好赶上雾霾受大家重视,话题自然就跑到武汉上来了,为啥雾霾这么重阿?因为武汉到处挖,灰大。。。这样武汉就慢慢被议论多了!!!

哈哈哈,刚开个玩笑!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最近几年,武汉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地铁的快速修建,高铁的成型,高新产业的大力发展,特别是光电子行业在全国属于顶尖之一。。。当然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自古以来武汉就是一座老牌大城,且先天条件好(九省通衢,拥长江汉水,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本身在全国认知度就很高。

21世纪啥最可贵?当然是人才阿!!武汉高等学府众多,在校大学生人数上百万,这些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绝对动力。当初武汉忽视(当时也确实也留不住)了这些资源,人才外流严重,导致了城市产业转型困难发展缓慢,现在武汉重点关注了这块,出台了很多政策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如今武汉潜力被发掘,当然就会吸引大量人气。人都有集众心理,好比哪家吃的做得好,大家都去排队吃,某路人路过一看,心想人气旺肯定有干货,他也往里面去挤!当今这样形容武汉也差不多吧。


欢喜驼糯米鸡



昔日武汉跟上海齐名,全国唯这两个地方敢称大武汉,大上海。后来,舅不疼,娘不爱,武汉落后了,成为全国最大县城。悲夫!悲哀啊!

如今中部大开发,时机成熟了,武汉要展翅高飞,凤啸九天了。

武汉天赋异禀。

从地理来说,武汉九省通衢之地,得武汉得中部,兵家必争之地。从人才来说,唯楚有才。武汉拥有全国最多大学,比北京上海还牛。从人口来说,武汉有1000多万,名至实归的超级大城市。从工业来说,武汉造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的。

武汉早该发达了,现在都有点晚。起个早集,赶了晚场。

雄起武汉人!


醉剑书


因为武汉阳了。其它地区痷了。

武汉,是中国创新经济的引擎。中国工业的摇蓝,中国革命发祥地,中国先进交通的杻纽,中国教育的母机,中国大江大湖的地理山川和追求卓越的革命人文精神。武汉是从谷底实现的超越和反弹的传奇,是武汉市宪生市长,成发书记,一新书记广等几届政府卧薪尝胆的奋斗努力,是政府的追求卓越和敢为人先,不畏人言的革新勇气和奋斗史诗,是技术为王的褚时健和任正非,是以技术和科教为王的城市雄风。

总之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北方风沙满地,南方加工低迷,唯有科教神器,不问南北东西。

自古为中国具有革命气质的武汉大城,阴气己退,阳长猛长,在以高技术为竞技场的今后将一路高歌一往无前。


轻律量先


该问题已有许多人回答了,就不多讲。




有人从历史上讲,有人从地理上讲。有人说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及产业的转移升级,甚至有人说,不就是大搞基建,吸引资本炒地炒房嘛!

个人认为大家讲得都有理都可以接受嘛!武汉一直是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区交通上的重要枢纽,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句话叫“货到汉口活”赞美了武汉这座充满商机的城市,武汉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物流、运输等的重镇。尤其近年來国家大力推动中西部及建设长三角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中,武汉被定位为中心城市便可见一斑!除了这些,武汉近來发展迅猛也跟武汉的教育与创新有关。武汉的高校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培养了一批批创新型人才。政府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社会呈现一种以科技兴市的良好气氛以及一种良性的竞争。因此在人才、资本、创新中,武汉的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升级,当然也包括了房地产(资本投资)。那么这些年武汉的经济发展快就不足为奇了!这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取向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政策的倾斜性与特殊性所造成的。
谢邀!

嚁月



武汉这几年的突然活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自然过程,是抓住重大发展机遇,踩对发展步点的奋斗结果。


2014年,国家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新常态”的理念。如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就是区域发展分化洗牌的过程,对任何地方而言,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幸运的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市近几任领导班子都能奋起勇气与担当精神,不怕人议“满城挖”,牢牢抓住了发展机遇,开创了武汉近几年跨越赶超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


武汉.中国光谷是武汉企业转型升级,“以改革激活创新源头”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光电子产业已发展为世界级产业群,代表我国在光通信领域参与全球竞争。正在建设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投资达1600亿元,将填补我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的空白。光谷也将形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同时,武汉正以信息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迈入中国“智造”时代,昔日以“货到汉口活”著称的武汉,正悄然塑造政策、环境、服务新高地,发力打造创新创业创富“新码头”。从“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2017年签约项目总投资13014亿元)到“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今年快前三季度吸收大学毕业生超过20.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8万的目标),从出台突破性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到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改革,武汉赶超发展的系列创新之举,无不领风气之先,吹皱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小米、顺为资本、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接踵而至,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或研发中心,给了武汉一个大大的“互联网+”。

每年开通两条以上地铁线路、园博园、江滩、东湖绿道、中山大道商圈……武汉也以一年数个的“大手笔”工程让人眼前一亮,走在武汉的大街上,人们仿佛能听到经济增长的拔节声。“武汉,每天不一样!”是武汉人,也是外地人对武汉发展的印象。我们为武汉的发展点赞!我们祝福武汉发展更快!更好!更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