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滇缅公路上的老照片,寻找消失了半个世纪的“24道拐”

一,消失的“24道拐”

2001年年底,中央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计划拍摄一部反映滇缅公路历史的纪录片,一幅滇缅公路上的老照片再次成为疑点。这就是连接滇缅公路的重要节点“24道拐盘山公路”的黑白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24道拐”可以说是中国抗战的一个标志。从二战以来,“24道拐”这张照片被国内外媒体反复无数次地登载,而且无论传媒或专家都表明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云南的书报杂志上,或者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为索引在网站上査找,都能看到这张黑白老照片。但半个多世纪来,这条路仿佛失踪了似的,没有人确切知道它在哪里。

一幅滇缅公路上的老照片,寻找消失了半个世纪的“24道拐”

历史老照片“24道拐”

二,云南电视台拍摄组寻找未果

时间推回到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计划拍摄一部滇缅公路的纪录片。摄制组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员,在云南省内外拜访了无数可能知道此路的人,包括作家、老军人、老司机、老飞行员等,试图沿着滇缅公路老路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然而,摄制组在滇缅公路老路上奔跑几个来回,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

一幅滇缅公路上的老照片,寻找消失了半个世纪的“24道拐”

24道拐,第一拐

三,云南学者破译“24道拐”

直到2002年初,一则新闻消息报道震惊了世界。许多媒体报道“云南学者破译24道拐”,说云南学者戈叔亚经历10年苦寻,找到了真正的“24道拐”。

云南“二战”研究学者戈叔亚开始滇西抗战的研究以来,一直在寻找这张老照片上的公路。他査找的大约20种书报杂志和中外文网站,都明确地说这段路在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甚至云南保山历史博物馆和腾冲的国殇墓园还将这张老照片放得很大,并注明“在我县境内”。他也曾经和各界朋友以及中美日老兵、学者沿着滇缅公路考察无数次都没有找到。戈叔亚走遍了整个滇缅公路全线,包括184公里的缅甸路段,依然没找到与老照片相同或者类似的路。2001年10月,戈叔亚拜访的日本老兵和学者大都说“24道拐”是在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上,只有一本由森山康平编辑的介绍滇缅作战权威的写真集《太平洋战争写真》,刊登过这张老照片,书中意味深长地写到“在前往困惑于物资不足的重庆的途中,正在通过中国安南附近恶名昭著的“21道拐”险路的美陆军输送部队的卡车。它位于新设的利多滇缅公路的前端”。由此戈叔亚判断“24道拐公路”有可能是在贵州。

一幅滇缅公路上的老照片,寻找消失了半个世纪的“24道拐”

24道拐,第11拐

于是戈叔亚决定到贵州走一趟。他在贵州的长途客车站向挂着“安顺一晴隆一盘县”牌子的客车的老司机打听,结果非常简单,大多数人都明白地告诉他这地方就在晴隆县。2002年初,戈叔亚终于在贵州省晴隆县找到了“24道拐”。当他历尽艰辛爬上晴隆山山顶,亲眼看见这个闻名于世界的“24道拐”,它与60年前一模一样。紧接着,他发现这里不仅让人心跳,还令人头晕目眩,因为要完全看到完整的“24道拐”,就必须站到距离峭壁边缘不到30厘米的地方,再往前就是万丈深渊,风吹得脚下的石头都在摇晃。他的心不禁一颤,这才感到当年拍摄这张老照片的记者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幅滇缅公路上的老照片,寻找消失了半个世纪的“24道拐”

戈叔亚找到真正的24道拐

四,“24道拐”建设始末

“24道拐”公路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927年,以贾善祥为首的公路勘测队,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政局局长马明亮(字怀冲)之命,来到晴隆山间勘探。1935年由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多次勘测设计。同年,由民国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正式动工,1936年竣工,成为黔滇公路的必经之处。“24道拐”弯道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路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乘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全程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它由12个“之”字形的弯道构成,择“之”中而破,便形成24个弧形拐弯。由关口向下俯视,“24道拐”公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24道拐”公路犹如巨龙盘山,高耸入云端。抗日战争时期为修筑滇黔公路的“24道拐”,在抗战期间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