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中國古典文學以詩文為正統,而詩詞的奧秘歷來為人津津樂道,其真諦正在可談與不可談之間,即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可千百年來詩評詞評不絕於耳,均為各執一牛罷了。在此對宋代詞人行為鏈條的分析,亦不過如憨山大師所說的“乾坤馬一毛”而已。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詞言情,亦言志,而其二者均於詞句出,均於境界出。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因而宋詞之傳情言志作品比比皆是,在這許許多多的作品中,詞人之感情心態從詞句中所反映的形為表現出來,而在所有行為之中“飲酒”“登高”“斷腸”是最值得注意的。詞人因感情的驅使而“飲酒”“登高”,不得之際的直接結果便是“斷腸”。因而眾多的詞句放在一起“飲酒”“登高”“斷腸”這一詞人行為鏈條便突現出來了。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中國文化自古以詩酒著稱,李白斗酒詩百篇自是佳話。而宋詞中話酒的詞句亦有許多。晏同叔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句(《浣溪沙》),通過去年聽歌飲酒與今日之人卻杳然相對比,吐露了詞人難以藏抑的懷人之情;范仲淹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句(《漁家傲》),表現了詞人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的心態;易安詞亦有“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句(《醉花陰》),描寫詞人黃昏時賞菊東籬,借酒澆愁的情景;而柳永也不甘人後,他的詞中許多名句都離不開酒,如“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句(《風棲梧》),詞中,詞人企圖把心中之春愁盪開,放縱一下自己,但依然離不開酒。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另外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問留晚照”(宋祁《玉樓春》)等等名句,也都提到了酒,可以說酒是詞人揮灑愁情永遠離不開的載體“飲酒”是詞人隨時隨地,喜怒哀樂必行之行為。


在話酒的句子中,更多的是表現思鄉懷人,抒情言志的。詞人身處異鄉,思鄉之情處處有之,懷人之思時時生髮:佳節來臨之際有之,即“每逢佳節倍思親”;黃昏來臨之際有之,所謂“日之夕矣,牛羊而下來”;花開花落之際有之,即思花開花落之無可奈何,喻人青春年華的流逝。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總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詞人都有可能產生思鄉懷人之情,當此感情來臨之際,詞人能夠想到的第一個最直接的辦法便是飲酒。如范仲淹的兩句詞,一句是“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御街行》),另一句是“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這兩句詞,把詞人複雜的心情由酒及淚,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如周邦彥的詞“正單衣試酒,帳客裡,光陰虛擲”(《六醜》),寫詞人在百無聊賴之際,用酒來打發光陰,閒愁之無奈卻也頗耐人尋味。李易安詞中也有類似的句子,如“惜別傷離分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蝶戀花》)。顯然,詞句並未離開酒事。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這些詞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詞人都是在離亂之際,借酒來排遣心中苦悶,可“酒入愁腸愁更愁。”在歡聚的時候,酒能助興;在他鄉孤獨寂寞的時候,飲酒不但不能排遣心中的苦悶,反而會使他鄉人舊愁未解又添新憂。所以詞人必要謀另一種排解辦法,行為上表現更多的便是登高望遠。


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文人之行為正在於“不平則鳴”,在其所表述的思想感情中,能夠化入詞句的並不一定是多數“登高望遠”便是化入詞人詞句中,能夠表達詞人之深刻思想感情的行為意象之一。司馬遷論孔子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止,然心嚮往之”(《史記·孔子世家》)。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論及對人的嚮往,宋詞中詞人對家鄉的懷想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晏同叔詞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詞中寫登高遠望,難遣離愁,整句看似平淡,卻已傳抄千古;一代名相寇準有詞“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踏莎行》)。詞中寫一神情悵惘的女主人公,黯然無語倚樓遠望,那綿綿不盡的情思,隨那綿綿不盡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心上人所在的那遙遠的地方,可謂絕妙;與之相比,少遊詞句“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減字木蘭花》)。雖角度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中寫一婦人登高倚危樓,目睹鴻雁來去,帶著理念上的失望,帶著幾分感情上的希冀,等待著,直到倚遍危樓,直到飛鴻過盡。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這樣令人賞心悅目的詞句在其他詞人的詞中亦有。柳永《八聲甘州》中有“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句,在大開大合之際,用呼應之句,即景抒情,把詞人離別之思,表達得無限柔情。晏殊《蝶戀花》中亦有“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句,與柳詞相比,雖無柳詞之大氣,卻在小處把柔情寫盡,同柳詞取得同樣絕佳的效果。


旅人登高所望是望斷青山,家鄉與家鄉那所思所念之人,俱在青山之外;思婦登高所望卻如“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至此,詞人孤獨、寂寞,傷情至極之情,聚結成一個極誇張,又極具表現力的行為結果,即“斷腸”。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斷腸”是詞人在實踐了“飲酒”“、登高”等多種排解心中煩憂方法之後,所表現出的一個更直接的行為結果。“斷,猶盡也;煞也;極也;住也” (《詩詞曲語辭匯釋》)。有目斷、心斷之說。而“斷腸”在宋詞中是一個極具張力和感染力的詞,代表感情的極至。歐陽修有詞句“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晏幾道有詞句“卻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蝶戀花》),葉嘉瑩先生分別予詩,加以評價,其中論歐陽修有詩“莫怪樓前詠風月,人生自是有情痴”;論晏幾道有詩句“人間風月本無常,事往繁華儘可傷。一樣純情兼銳感,叔原何似李重光?”可謂中肯。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前者詞句寫柔腸寸斷之人,痛心流淚,登高遠望,望及離愁之無窮無盡,非“情痴”者莫能;後者詞句表現由於感情悲苦,箏也隨之弦緊音急,箏柱移破,彈奏如風雨驟至,聲情自然激亢悲涼,非“純情兼銳感”者莫能。


在宋詞中,這樣的詞句亦不在少數。蘇東坡詞句“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通過想象寫那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長著小松林的岡壟上,妻子定會年復一年地為思念丈夫而傷悲。極寫對方因懷念自己柔腸寸斷,也正表現了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悼念,在這首詞中,以景結情,可謂餘音嫋嫋。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秦觀詞句“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虞美人》),意蘊何其豐厚,情感何其沉痛。詞句大意說酣飲入醉,固然可以暫拋卻現實,解憂消愁,然而一旦醒來,想到現實依然如故,卻會感到更加煩惱,乃至五內俱焚,柔腸寸斷,正是作者的心酸自白。


又如“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李清照《孤雁心》)“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心》)等等,無論寫閒愁也好,寫刻骨銘心的思念也好,寫國破家亡之哀嘆也好,這樣的詞句,恐怕只有在中國漢文化之中能讓人理解。“斷腸”之於人的生命無關,更多的是表現在心理上,可以說“斷腸”是詞人沉鬱於心中的一種感情的極至,是極具表現力的詞彙,使人感覺已再沒有比之更能表現人之悲傷至極了,這是中國古詩詞的獨創。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從“飲酒”到“登高”遠望,只能表現詞人離家在外,離人思鄉,思婦懷人等一般行為,而思鄉懷人的行為結果則用“斷腸”這一詞彙充分表達出來,這是一種最高境界的審美觀照,也是宋詞之所以吸引人的最獨特的地方之一。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轉自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

原標題:《中國古代的酒旗文化,你造多少?》,

轉載本文是出於傳播信息的目的,特此致謝,侵刪。

頭圖來源老樹畫畫,特此致謝。

往期精彩:

飲酒、登高、斷腸是宋朝人的“當代行為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