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雲門舞集45週年林懷民舞作精選》香港藝術節


雲門舞集的故事當然要從林懷民說起。本來可以成為文壇的一顆明星的他,受到國外的影響,留學回來成為了舞蹈家。

70年代初,一個全世界年輕人非常活躍的時代,那個時代讓在美國留學的林懷民老師覺得年輕人有責任也有能力來改變世界。很多年輕人受了一點基本的醫學的訓練,就拎著藥箱到山野裡頭,用醫療幫助大眾,這樣的範圍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雲門舞集墨美七城演出

1972年,林懷民回到臺灣在大學裡教書,這時另一所大學的舞蹈系請他去教現代舞。雖然現代舞並不是他的主修專業,但相對於那個年代臺灣的現代舞教學還是綽綽有餘的。

在林懷民教學現代舞時,學生都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次學習,也十分渴望表演,這也激發了林懷民想要創辦一個臺灣自己的舞團的心,給這些舞者一個平臺。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最早加入雲門舞集的舞者只有11人


雲門舞集最初創辦的理念,是要到社區為基層民眾演出,到校園為年輕的學生演出。

舞團發展到80年代時,就專門為清道夫、公共車司機演出。他們所謂的舞臺,就是在學校禮堂、操場,很簡單地搭出一個野臺,用一塊很大的塑膠布擋雨。

有一次演《白蛇傳》,“法海”出場的第一個動作是用法杖捶地,結果一錘就鑽出了一個大窟窿,雨水嘩地流動“法海”身上。

雲門舞集就是這樣一個很純粹的舞團,沒有想過要到全世界去成名。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雲門舞集在池上稻田裡的演出《松煙》

剛成立的雲門舞集很快就跳出了成績,只用了兩年時間《白蛇傳》就受邀到國外演出。

好景不長,1988年,由於受到資金問題困擾而宣佈解散。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林懷民談《稻禾》:我們都有共通的

林懷民25歲從美國回來,26歲創辦雲門,一直在工作。雲門解散時,經理到美國讀書,拿到了EMBA;技術人員、設計家到耶魯學習燈光、戲劇和舞臺的設計;林懷民從西安到洛陽,從敦煌到蘇州,從印尼到印度等等,一路遊歷亞洲,瞭解亞洲的文化……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雲門舞集(現代舞)《流浪者之歌》


三年後,林懷民再次回到學校教課,即使很迷茫,但隱約覺得雲門應該回來,只是尋找不到堅持的方向。

剛回到臺灣那個月,有出租車師傅問他為什麼要停掉雲門舞集。對於瞭解到舞團維持的不易,出租車師傅很同情,但他對林懷民說:“在臺北像他們開車子,在交通裡討生活也是非常辛苦的,每個行業都有它辛苦的一面。”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契機,讓林懷民想起雲門為基層民眾演出的初衷。

用雲端的名字,做最親近的事。(上)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的交換作

1991年,雲門重新被建立,三年的提升與經歷讓這個舞團煥然一新,當這些有夢想的年輕人重新集合,身上有了更多的實務經驗。

從九歌、水月到行草三部曲,一個個震撼人心的作品問世。但在光鮮亮麗的舞臺背後,舞者都是在一個鐵皮房中排練的,在一個冬冷夏熱的鐵皮房裡排練出經典的作品。

2008年一場莫名的大火將這個“鐵皮排練場”燒燬,也讓雲門遇到了生存困境。也正是這場大火讓公眾看到這個“臺灣之光”的困難,於是各方資金湧入,海內外達到了高達4155元的捐款,雲門也蓋起了“新家”。

參考資料/雲門舞集簡史及鄭宗龍和林懷民的專訪

{藝家之言}和林懷民一起探尋寶島頂級舞團:雲門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