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诗意的世界,一起走进这片桃花源


读万卷书│诗意的世界,一起走进这片桃花源

《大家小书:好诗不厌百回读》,袁行霈著。


袁行霈先生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的编委会主席,也是该书的作者。本书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对自《诗经》至《纳兰词》五十首古典诗词的赏析。袁行霈先生在书后附上了他本人两篇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方法论文,结合全书来看,书中的诗歌鉴赏遵循了他提出来的方法,故做简单总结,摘录如下:

第一,艺术鉴赏如何可能。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审美能力是从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狄德罗说: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所谓“经验”,不仅指艺术鉴赏的经验,还应当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这三方面合在一起,就构成艺术修养。

1、创作必须有生活,鉴赏也要有生活。一首诗年轻时读来平淡无奇,等年事稍长重新读它的时候,便可能觉得大有深意。因为阅历丰富了,诗的内容也就能够体会得更深了。特别是那些对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诗歌,读者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透彻地理解它和真正地欣赏它。

周紫芝《竹坡诗话》说: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锒铛”,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

2、知识水平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知识和修养十分重要。古典诗歌的鉴赏可以借鉴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的地方就很多。

清人王原祁论山水画说:“用笔须毛,毛则气古味厚。”这句话讲出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对于欣赏诗歌也很有启发。下笔圆润固然表现出技巧的娴熟,但过分的圆润反而会显得甜俗,缺乏风力。用笔毛,画的韵味倒可以古朴些,醇厚些。

书法的道理也是如此,蔡邕《九势》论书法艺术,其中有一势叫“涩势”。涩,是指运笔行墨沉着审慎,不宜一滑而过,唯其如此才能力透纸背。书家有个比喻,运笔如撑上水船,用尽力气,仍在原处,正好解释这个“涩”字。绘画讲究毛,书法讲究涩,作诗则要带一点拙,不可一味求工。

《诗眼》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这段话论工和拙的关系,很有意思。但所谓“工拙相半”却未免有点机械。在一篇作品里工与拙不是一半对一半地加在一起,而是相乘相因,化为一体。工拙相互渗透才是艺术的上乘。

3、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也很重要。诗读多了、读熟了,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

例如,同是抒写忧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李群玉《雨夜》说:“穷愁重于山,终年压人头。”石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说:“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都用山作比喻,但情调、色彩各不相同。杜甫是忧国忧民,以终南山作喻,显得庄重严肃。李群玉是写穷愁,故有压人之感。石孝友是写离愁,那重于山的离愁连马儿都驮不动,这就和行旅境况联系起来了。再比较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写闲愁,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的无名的忧愁。诗人先设问一句,却又不正面回答,而跟以三句景物描写。这三句诗让人感到他的闲愁无所不在,无法衡量。

4、此外,艺术鉴赏的经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

第二,古典诗词分析欣赏的一般步骤

1、从字、词、句入手

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处、原意,以及它在这首诗中的意义。这是进一步分析和欣赏作品的基础。如果字句都不懂,或者是理解错了,哪些地方用了典故也不知道,就谈不上阅读和欣赏了。

(1)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对字词的解释要有依据,不能让诗人迁就自己。

(2)对诗词中的词语,不但要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分辨它们的色彩,体会它们的感情韵味。

2、意脉和层次

字、词、典故和句子都弄懂以后,还要进一步分析全诗的结构。一首诗词,整个地囫囵地读不容易消化。我们可以进行分解,分解成几块,一块一块地研究,然后再综合归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意脉、分层次。

3、知人论世

要想深入理解古人的诗词,仅仅掌握了诗词的字、词、句的种种含义以及诗词的段落层次还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文学主张,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去分析研究,这样才能深入。

例如白居易的《宿紫阁山北村》和《轻肥》,如不结合中唐时期宦官跋扈专权的历史背景,就不能深入理解它们的社会意义。白居易的《卖炭翁》,如不结合有关中唐宫市的历史资料去读,就不能理解这首诗的可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如果不知道它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回时所写,就会把它当成一首普通的写景诗或纪行诗。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会体会到诗人那种轻松喜悦的心情,那种解放感。

4、主题思想

一般说来,一首诗词的字句弄懂了,结构弄清楚了,关于这首诗词的背景材料也掌握了,那么它的主题思想是不难找到的。古典诗词虽然数量很多,写法各异,它们的主题思想也千差万别,但是仍然可以大致地归纳成几类。有的是揭露政治黑暗和民生疾苦;有的是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有的是表达退隐山林、洁身自好的感情;有的是描写自然山水;有的是描写边塞风光;有的是写爱情相思;有的是写社会风俗;有的是写人生的感慨;有的是向往神仙世界厌弃现实社会。以上的分类,当然是不完善的,不能把所有诗歌的主题思想都包括进来,但普遍的主题大概就是这些了。

第三,关于两种不可取的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1、附会政治,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和政治,千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拉扯,不可能讲出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

黄庭坚: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2、不管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逻辑的分析。以这种方法论诗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处处落实。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就这样被糟蹋了。

“白发三千丈”,合理吗?但表现诗人乍对明镜看到白发时的惊讶之情,是再传神不过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村”,合理吗?但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思牵今夜肠应直”,合理吗?但表现那种迷离恍惚的幽思,是再恰切不过的。以上这些诗,如果仅仅用生活的细节去衡量,用逻辑的方法去推断,而不顾诗歌形象给人的艺术感受,便谈不上诗歌鉴赏。

齐白石说:“作画恰在似与不似,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创作。

第四,关于联想。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阅读这些诗,应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

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把“妃子笑”和“一骑红尘”这两个镜头衔接起来,很能发人深思。李贺的《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从马骨形状的瘦,联想到声音的脆。《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由眼酸联想到风酸。《天上谣》:“天河夜转飘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由云的流动联想到云流动时的声音。诸如此类,都是靠着艺术的联想构思而成的。

好诗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