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纵观现实,城乡一体化的“桃花源”感

《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所著,在距今1600多年前,作者能设想出这个理想的田园美景家园,真是难能可贵。

读《桃花源记》纵观现实,城乡一体化的“桃花源”感

读后感慨万分,这也是作者预示着,未来社会一定会朝自己描绘的,理想的社会蓝图去发展,并会得到实现。

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社会气象。纵观当今社会,花园城乡一体化建设。到处都是“一江两岸,公园绿化”景象。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进步。犹如《桃花源记》中田园风光,人间仙境就在眼前,并有身在“桃花林”其境的感觉。

为此,把《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家园,结合当今社会城市花园美景,人们的创业精神,和谐可亲的人文气象,分别来论几点感想。

01,桃花源理想,现实花园城市

“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者构思,以人身在其中,眼见为实。把桃花美景描绘得活龙活现,把渔人带入到了人间仙境。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好像就是当今的“一江两岸”城市化建设格局。花草树木,两岸成排,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能把时间倒过去,渔人能在这样的溪水中行船,肯定也会“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读《桃花源记》纵观现实,城乡一体化的“桃花源”感

02,桃花源的勤劳,现实的勤劳致富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就是作者描绘桃花源的田园风光,劳动人民勤劳耕作场面,房前屋后鸡犬欢跃,大人小孩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阡陌交通”也合乎当今社会,农村的园田化景象,园田化形成农耕道路。村村通水泥路,家家门前过,买房买车出入乡村和城市之间十分方便。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合乎当今社会人们的形象。机械化耕种,劳动强度减轻,农民和市民洁净一身,跟城市中的市民穿衣打扮一样,没有了城乡差别。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合乎现在农村也没有了脏,乱,差。并且也享受着社会公共服务,村村都有健身器械,充实农村人的生活。老人们都是儿孙满堂,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读《桃花源记》纵观现实,城乡一体化的“桃花源”感

03桃花源的热情好客,现实的和谐稳定。

“见漁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问所从来”这是作者描绘桃花源中人,由于社会封闭逼塞造成与外界毫无知晓。对外界人感到好奇,希望得到外界世俗,再说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就是桃花源中人,希望外界不要来打挠他们的自由,自在,自乐的生活。

当今的现实社会生活富裕,热情好客更是有加。从大街小巷,饭店,洒店,小吃店到处都是,这足以说明今天的社会招人待客,相比之下更高胜一酬。

如今,社会开放,自由平等。人们的来往,甚至通婚,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交际盛广密切,五湖四海一家亲行成一种习俗,相比之下更加注重与外界的交往。

招商引资谋求发展更体现了,社会开放,社会的公平,公正。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全国各民族人民更加团结友爱,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发展致富。

读《桃花源记》纵观现实,城乡一体化的“桃花源”感

综上所述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自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而且也有着预示社会发展方向,将理想变为现。

纵观当今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进步,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越来越好。

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是作者理想社会的设想,已成为后世人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实现“桃花源”目标而努力。

读《桃花源记》纵观现实,城乡一体化的“桃花源”感

总而言之

相比之下,今天的现实社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桃花源”,人美,水美,山美,不但达到了桃花源理想家园的目标,而且还超过了这一目标。

当然,文学家陶渊明著作《桃花源记》是1600多年前设想的理想家园。而得到实现,甚至超过,不足为奇。也应该达到,而且还有伟大的中国梦去实现去努力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