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護士長的“速度與激情”

【一線抗疫群英譜】

光明日報記者 溫慶生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永飛 許溟

江城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進窗戶,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防護裝備,即將奔赴她的戰場:“紅區”。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汙染區,因其感染風險極高被稱作“紅區”。這裡,就是李曉莉每天奮鬥的地方,是她演繹“速度與激情”的戰場。

來自火箭軍某醫院的李曉莉,個頭嬌小,短髮齊耳,說話如蹦豆,走路帶陣風,幹事就一個字:快!她說,這是在部隊一點點練出來的。

當兵31年,從事臨床護理26年,參加過國際維和,執行過抗震救災、泥石流搶險等軍事任務,見過了太多的“生死瞬間”,李曉莉更加清楚:“救人如作戰,勝負分秒間,多出一秒,我們就多出一份救治勝算。”

速度就是生命,救治就是打仗!戰疫月餘,李曉莉經歷著一次次“生死時速”。

一天上午,李曉莉查房時發現85歲的鄭大爺目光有些呆滯,生命體徵檢查卻基本平穩,她便叮囑當班護士多留意。不出所料,晚飯時鄭大爺突然併發症急性發作,血鉀減至正常人一半,血氧飽和度急速下降到56%。李曉莉結合醫囑立即實施急救:靜脈補鉀、高流量吸氧、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療準備。

一連串有序的救治操作,把鄭大爺從死亡邊緣拽了回來。鄭大爺的兒子也在同屋治療,見證了這驚險一幕,激動得不知說啥是好,只是一個勁兒地致謝。

“作為護士,不是量體溫、測血壓、打針送藥那麼簡單,關鍵時候要有與死神拔河的本領。”李曉莉說。

李曉莉的父親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她離家當兵時送了她一句話:“真的勇士,上了戰場應該興奮,這樣才能打勝仗。”這些年來,父親的“精神衣缽”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傳承。

此次支援湖北前,李曉莉雖然已上報了退休,仍帶領科裡護士集體遞交請戰書。到了武漢,她擔任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是全科護士中年紀最大的。主管護師喬惠霞與李曉莉一起共事13年,對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護服就像充滿了電,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勁兒。”

在護士站,有個小小“督導欄”,裡面每天貼著不同的紙條,這是李曉莉查房後列出當天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次日逐條逐項“掛賬銷賬”。

採訪中,李曉莉拿起一張紙條,上面寫著12條“提示”:首次入院評估有缺項、手消毒液開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靜脈置管需重點監護……李曉莉逐一檢查,又開始記下當天的“問題清單”。她說:“別看問題小,弄不好都會‘針尖大的窟窿颳起斗大的風’。”

採訪中,記者發現一個現象,護士進病房從不叫床號,而是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患者聽了喜笑顏開。護士移倩倩說,李曉莉的這個“特殊規定”,已經堅持10多年了。

92歲的王奶奶,是李曉莉重點護理的患者,出院當天,李曉莉惦記著臨別前跟她說上幾句話。一進病房,發現王奶奶已坐在床邊等她:“閨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看你一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