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


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功。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的,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世界上農業出現最早的地區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

黃河中游地處黃土高原的東端。這裡的黃土由於其風成起因,土壤結構均勻、鬆散,具有良好的保水與供水性能,且土壤中蘊含較高的自然肥力。雖然黃土地帶氣候乾旱,年降水量較少。但雨水集中在夏季,有利於抗旱作物的生長。這些條件,就使得在這裡種植穀物容易獲得較高的收成。總之,黃河中游的地理環境與世界上農業發生最早的西亞地區的扇形地帶接近,具備產生早期農業文化的適宜條件。

對仰韶時期的研究,使人們認識到,這時期的農業是經歷了比較長時期的發展後的階段,黃河流域理應存在年代更早的農業文化遺存。1958 年在陝西第一次發現了早於仰韶文化的老官臺文化。進入七十年代,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發掘了磁山、裴李崗、大地灣、北辛等一系列新石器時代較早階段的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農業遺蹟、遺物,為探索前仰韶時期農業問題提供了大批資料。從地層提供的材料看,這類遺存都疊壓在仰韶時期遺存堆積之下,碳 14 測定數據表明這些遺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 6000 年一前 5000 年前期。

這批早期遺址都處於平原與丘陵或平原與淺山的交界地帶,遺址的範圍都不太大,形成的堆積也比較薄。遺址內房屋分佈稀疏,表明當時的村落規模比較小,人們在一個地點居住的時間並不很長。在這個時期的遺址中,普遍發現了糧食的遺骸,鑑定結果都屬於耐早的粟類作物,這是黃河流域傳統的栽牆植物,至今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遺址裡還有專門用於儲存糧食的窖穴,有些窖穴內還可見到堆積較厚的腐朽穀物。

從遺址中獲得的各類遺物,反映出當時人們所掌握的較多的生產門類。除種植農業外,飼養、漁獵、製陶術、紡織、編織等都成為有一定地位的生產部門。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在石器製作上雖然已出現了磨製石器,但從數量上看,打製石器仍佔相當數量。打製石器的器形相當規範,表面也都修洽得比較平整。磨製石器製作得還比較粗糙,表面常保留製坯時的打琢痕跡,很多器物還只是在刃部略加磨光,通體磨光的數量較少。一般是利用而石加砂、蘸水研磨的方法,進行石器磨光。經磨製的石器,表面較光整,器類依功能而有確定的形制。這階段的石器一般不見穿孔者。將器物刃部磨光或將器身修治平整,都可以減少使用時的阻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工具製作中的一大進步。石器中用於農業生產的已佔大宗,其主要類型是鏟、刀、鐮,木作工具有鑄、鑿,石斧則兼具上述兩種功能。這時的石斧以平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者為主,斧頭多為半圓形。用於穀物加工的石磨盤、磨棒,是這時期盛行而引人注目的工具,磨盤多數是琢制的,平面呈鞋底形或橢園形,長度在半米左右,有的帶三、四個矮足,磨盤表面常有加工穀物時留下的磨蝕痕跡,中部亦較兩端薄。

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


骨質工具在這個時期生產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它們主要用於狩獵、捕撈、紡織、縫紉等部門,主要器類有鏃、錐、針、魚鏢、梭、匕、鑿等。在各遺址中,普遍發現了大量陶器。陶器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自掌握取火技術和飼養家畜、栽培植物之後或同時取得的又一劃時代的進步。在製陶術產生之前,人們主要是食燒、烤食物,甚至以生食為主,陶器的發明,改善了人類致熟食物的方式,使推廣熟食成為可能。在當時條件下,熟食大大加快了人類體質和腦力的發展。同時,陶器的產生及流行,也是人類定居生活穩定性的一種反映。由於陶器在人類智力發展和文化進步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因此,一直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而受到廣泛的重視。

這時的陶器都是手製的,除少量手捏直接成型的外,其餘大多都是採用泥片貼築法制作的。泥片貼築法制作陶器,一般是先從器底開始,逐漸向上貼築。泥片少的有兩層,多則有三四層或更多。陶器顏色以褐色為主,且表皮斑駁不一。這可能是由於露天或在無封閉設置的窯室內燒陶,致使陶器各部氧化不均而產生的現象。陶器種類少,造型簡單,以圜底器、三足器居多,主要器形有三足缽、鼎、小口壺、深腹罐、盂等。陶支座也是這時期的典型器物之一,這種器物的出現,是與此時流行圜底器相適應的,它主要是為了增加圜底器的穩定性。

對炊器來說,支座還有擴大其與火的接觸面的作用。在缺乏支座的遺址中,是以在炊器底部加三足的形式來達到上述目的的。部分陶器表面施篦紋、繩紋、附加堆紋、刻劃紋等紋飾。此外,在陶器底部經常可以見到編織物的印痕。後者與前幾種紋飾不同,前者是有意識地加固或修飾陶器,後者則可能是將陶坯擱置於席、麻編織物上晾乾,無意中形成的印痕。彩陶在這時也已經出現了,但數量很少,通常是在缽、碗類器物的口沿部施一週紅色彩帶。

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


當時人們雖然已經實現了定居生活,但營造房屋的技術還比較落後。房屋的形式和建築方法都比較簡單,基本上都是一種圓形半地穴式的窩棚,室內面積很小,一般只有 5-7 平方米,僅能容納二三人,最大的也只有 11 平方米,房內都發現成套的日用陶器及生產工具。居住在這種房子裡的人們無疑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單位。

定居及農業生產促進了飼養業的發展,家畜飼養在這個時期已經是很普遍的事了,遺址中都發現了為數不少的顯然是經過人工飼養的豬、犬的骨骼。有些地方還出現了用豬骨隨葬的現象反映出豬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它不僅是一種肉食來源,同時,可能還具有財富的象徵意義。

總之,在公元前 6000 年前後,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普遍存在著農業文化遺存,從其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發展程度看,脫離其起源階段已有一段歷程。這一時期陶器的形制比較規整,已脫離了陶器產生的最初形態。在這個區域內,還應存在早於公元前 6000 年的農業文化。真正的早期農業文化的面貌,是一個尚待解析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