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同名漫画,该片为日本导演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曾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在日本的沿海小城镰仓,香田家的三姐妹相依为命地生活着。15年前,她们的父亲与情人远走,母亲无法接受现实也选择离家。大女儿幸、二女儿佳乃、三女儿千佳跟随外婆一同居住在镰仓老屋。外婆去世后,大女儿幸承担起更多家庭责任,像女主人一样操持着整个家。一天,三姐妹接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葬礼上她们遇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玲。玲为父亲与情人所生,玲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又迎娶了第三位太太。父亲离世后,玲面对与继母共同生活的现实。三姐妹看着15岁的妹妹心生怜爱,便将玲带回了镰仓老屋一同生活。

就这样,四个人开始了相互融合的新生活。如常的生活琐碎中,姐妹们逐渐建立起浓厚的亲情。四季更迭,不止是四姐妹的生活徐徐展开,整个"海街"的故事也在向我们娓娓道来。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整部影片由三场法事(父亲的葬礼、外婆的七年祭、海猫食堂店主的葬礼)分为三个自然段落,借由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线索,向我们叙述了由小家到"海街"镰仓的各种感人故事。正如是枝裕和本人所说"这实际上不是一部家庭电影,称为叙事诗或许稍显夸张,但是不将它放在更长的时间上去理解,就无法领略原作(漫画)丰富的内涵"

于是,相较于以往诸如《无人知晓》《步履不停》等极具是枝裕和特色的家庭电影,《海街日记》向我们呈现了更宽广、更全面的叙事视角和"生命"主题。无论是基于对原作漫画的尊重,还是出于是枝裕和对"职人"电影的更深理解,《海街日记》中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城市"和"时间"格局。

所以,我们不妨从四姐妹的家庭故事为起点,逐渐将视野从"小家"关照至"海街",跟随四季更迭的节奏,慢慢领悟影片所传递出的那份蓬勃昂扬的生命力。

一、三场法事:从"小家"到"海街",感受"生命"的逝去与传承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是枝裕和这么理解吉田女士的漫画书名,"书名取的是'海街日记'而不是'镰仓四姐妹物语',它不是讲述家族的故事,而是海街的故事。"

影片中讲述了三场法事,分别穿插在前中后三个位置。第一场法事,四姐妹父亲的葬礼,父亲丧礼后遗产如何分配是这个复杂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第二场法事,姐妹外婆的七周年忌辰,在这里母亲提出要将老屋变卖。第三场法事,海猫食堂店主宫二阿姨的葬礼,女店主去世前一直在讨论遗产分割的问题。

每一场法事,都伴随着死亡带来的悲伤,或是当下的或是曾经的。每一场法事都带来新的问题,或是继母继女的复杂关系、或是生母女儿的矛盾、或是关于临终问题的探讨。

每一场法事都与"钱"存在关联,使得影片更加具有现实感,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下所迸发的"生命力"更具感染性。三场法事不仅是剧情联结的纽带,也带来了关于逝去与传承的思考,更将整部影片的格局由四姐妹的"小家"延展到整个"海街"城市。

  • 1.父亲的葬礼:父亲逝去,血脉传承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影片开端于父亲的葬礼。15年前,父亲出轨造成家庭"肢解",三个姐妹从此相依为命。大女儿香田幸担当起了家长角色,三女儿千佳对父亲了解甚少。三姐妹从镰仓来到小镇山形,在这里她们第一次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玲。

三女儿千佳的成长虽然缺少父亲的参与,但是在她的话语里却听不到对父亲的埋怨,反而更多的是对父亲的好奇。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她像述说邻家故事一样,边吃饭边谈到"听说爸爸在温泉旅馆工作。"三姐妹就这样在餐桌上聊着父亲的"八卦",父亲一生经历了三段家庭关系,姐妹们对父亲的评论只是一句"挺厉害的"。

三个姐姐在小镇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玲,大抵是"血缘"的吸引以及对妹妹身世的同情,她们不忍心看着妹妹与继母委屈生活,便将她带回镰仓。

父亲虽然逝去,但是玲作为父亲血脉的传承加入了镰仓之家。玲与姐姐们存在十多年生活的断档,自然很多回忆是不共享的,然而她们又在生活琐碎间逐渐填补了彼此的记忆空白。

三女儿千佳对钓鱼充满兴趣,经常在家中比划"钓鱼"动作,直到有一天,玲告诉她,父亲也爱钓鱼。千佳听后露出了十分满足的表情,她终于在妹妹的口中感受到了自己与父亲的联系。

玲的母亲曾经破坏了这个家庭,她一直带着歉意与姐姐们共同生活。刚到家中的时候,她很少提及关于父亲的事情。姐姐们带她品尝沙丁鱼刺身,她起初说这是第一次吃。熟悉之后,她渐渐卸下心房,她向姐姐坦言父亲曾经也这么料理过沙丁鱼。虽然父亲离开了这个家,但是"味道"成为了姐妹间的传承。还有一次,玲喝多了梅子酒,昏睡过去,姐姐们端详着妹妹的模样,发现玲的耳朵与香田幸很相像,幸会心地摸了摸自己的耳朵,这里更体现了一种血脉的传承以及浓浓的亲情。

一位父亲的离去,直接影响了家中两个女儿的成长。一个是因父亲离家,自小缺失父爱的三女儿千佳;一个是因为父亲离世,与同父异母的姐妹共同生活的小女儿玲。但是尽管经历了亲人的离开,我们也没有从两位直接当事人身上感受到悲凉或者沮丧,反而在千佳的乐观、玲的乖巧中看到了一种生活朝气和生命活力。借由姐妹间彼此生活的融合,完成了家族血脉的传承,又进一步弥补了三女儿一角残缺的父爱,安慰了小女儿些许不安的内心。

  • 2.外婆七周年忌辰:祖母逝去,习惯传承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直到剧情进展至外婆七周年忌辰的法事,我们才看到那位狠心离家的母亲,即三位女儿的亲生母亲。相比于出轨的父亲,似乎大女儿香田幸对于母亲的抱怨更多。幸在家中更多地充当了"母亲"的角色,而她们的母亲则因受到婚姻打击,连带着这个家一并遗忘,或者说逃避。

老屋仅限的空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位置,而母亲的到来却打破了家中原本的空间平衡。幸在屋中与母亲擦肩,多次险些触碰,大女儿作为"主人"的掌控力与母亲作为"客人"的"疏离感"形成鲜明对比。

连外婆葬礼都缺席的母亲,在七年忌辰之际突然造访,必然有其目的。果然,母亲提出要将老屋出售,幸强烈反对。幸认为母亲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不配支配老屋的未来。外婆逝去七年,母女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化解。

母亲多年未归,是出于对失败婚姻的厌恶与以及对现实的逃避,姨姥姥的一句话点醒了她,"离婚,也有你的问题"。幸则在抱怨母亲的过程中,忽视了母亲也曾是一位受害者,佳乃在与姐姐争吵中点醒了姐姐对于"主权"的执念。母女二人就这样,分别在姨姥姥与妹妹的劝导下逐渐反思自己,更在扫墓的过程中上,化解了多年的恩怨。母亲放下了长辈的姿态,流露了歉意;女儿放下了敌意,展现了温情。在这份"母女"羁绊中,我们看到了幸对整个老屋的感情和责任,在母亲的"服软"态度下看到了她对女儿们的内疚,更在她对玲的态度上看到了她对过去感情的释然。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一场围绕老屋回忆展开的法事,一场关于过去的和解与祭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几位女人在生活和情感中展现的"生命力"。母亲在札幌开始了新生活与过去告别,大女儿承担家庭责任努力生活,这是一场因"男人"的失误而造成的悲剧,却成为了女人们成长的转折点。

在努力的生活中,我们更看到了那份生活习惯的传承。大女儿一直延续着外婆在世时酿制梅子酒的习惯,庭院中的那颗青梅树竟然与母亲同龄,而且家中还留存着外婆当年酿制的梅子酒。在与母亲和解的那天,大女儿将最后仅剩的"外婆"味道带给了母亲。

那一小瓶梅子酒,色泽暗红,它默默记录着时间、记录着习惯,更记录着这个庭院里女人们昂扬蓬勃的生命力。

  • 3.店主的葬礼:生命终将逝去,但那份味道尚存心间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海街的海猫食堂店主宫二一家,看着香田家三个女儿慢慢长大,后来又迎来了小女儿玲。那份"沙丁鱼面包"创意菜更让小玲意识到父亲也曾是这里的常客。可以说,这间小餐厅默默见证着这座海边小城一家又一家的故事。

无奈的是,店主宫二阿姨身患重病不幸离去。第三场法事即是宫二阿姨的葬礼,前面的法事中我们只看到了继母"演员"般的眼泪,未见女儿们哭泣。但是在这场法事上,二女儿佳乃哭得十分伤心,十分真实。

这是一场关于"海街"的葬礼,宫二一家与四姐妹没有"家庭"联系,但是他们却见证了彼此生活及命运变化。宫二阿姨虽然离去,但"油炸竹荚鱼"还会由宫二先生继续延续下去,这道特色菜已经成为"海街"的味道,成为了每一位与海猫食堂有过交集的人们心中绵长的回忆。

海街就这样每天经历生老病死,看尽人生百态。每个人都将面对"死亡"的话题,无法逃避。但是纵然生命离去,总有一些将得以延续,或许是血脉、或许是习惯、或许是某些熟悉的味道。电影空间格局从"小家"到"老屋"再到"海街",这不单纯是一部家庭电影,更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海街"的世事变迁与生生不息。

二、四个季节:从"秋冬"到"春夏",感受"生命"的张力与活力

影片利用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述说着四姐妹的生活和成长,更通过她们的故事串联起 "海街"生命的张力与活力。

  • 1.秋:相遇与收获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秋天,丰收,她们收获了彼此的亲情。秋天,姐妹们因"宿命"相遇,开始融合的生活。起初的相处中,小玲出于自己尴尬的身份,并不能完全敞开心扉,姐姐们通过日常琐碎将玲慢慢带进家中,让她感受来自日常的那份温情。

三女儿千佳饱满的"食欲"为家庭平添了诸多生活活力和烟火气息。每一次吃饭场景中,千佳吃得都那么真实。尽管千佳自小缺失父母的关爱,但她得到了外婆和姐姐加倍的爱,成长得既健康又乐观。不信你看,她连吃饭这么平常的事情都如此享受。

我想,这正是影片想要通过千佳这个角色所传递出的生命力及真实感吧。没过多久,小玲也跟随姐姐,放肆地用筷子扒饭、在海猫食堂大快朵颐,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像小树苗一般慢慢茁壮成长。

  • 2.冬:蓄能与奔爱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冬天,很冷,那就从奔跑开始。影片中,一个老屋窗户的空镜头将我们带入到镰仓的冬天。姐妹们都穿上了毛衫,二女儿佳乃早上睡过了头,与小玲从家中奔跑而出,奔向电车站台。足球健将小玲在前面努力狂奔,鼓励身后即将迟到的佳乃加油追上,姐妹二人狂奔的长镜头中我们看到了镰仓含蓄又祥和的冬日美景。由此,小玲的视野格局正式从家中转向了外界。

候车站台上,佳乃询问小玲在新班级中有没有心仪的男孩子,然后鼓励妹妹"快点找一个(男朋友)啊,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尽管佳乃这么说,但是她的恋爱之路却不那么顺利。从剧中的细节我们也能感受到,佳乃"识人"能力不是太好,失恋后借酒消愁也是常有的事。

不过那又如何呢,佳乃还是那样敢爱,还是那么向往爱情,这便是佳乃这个角色所传递出的生命力。

  • 3.春:生机与生存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春天,复苏,海街樱花绽放。影片从四个孩子站在海边迎接渔船归来的背影长镜头中拉开了春天故事的序幕。春天是沙丁鱼的时令,也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海街上更多故事慢慢铺陈展开。

佳乃失恋后找到了新工作,跟随课长评估企业"生命"。一对夫妻面临着破产危机,在课长的专业评估下,夫妻得知自己的企业还尚存生机感到几丝欣慰。海猫食堂的店主也面临着家族遗产纠纷,课长为其出谋划策,提出了一些建议。其实这时候,店主宫二阿姨已经知道自己身体出现了状况,寻求帮助也是便于处理身后事,但她并没有告诉丈夫真相,而是与丈夫谈论着赏花的计划。

小玲与好朋友风太回忆过去父亲生前的故事,父亲病重时曾说可能看不到当年的樱花,但他最终十分顽强地撑到了医院的樱花盛开,这也成为了小玲与父亲最后美好的回忆。风太带着小玲骑行在镰仓美丽的樱花之路,道路两旁盛开的樱花看不到尽头,那透过镜头向我们传递而来的盎然生机是那么富有朝气和生命力。

镰仓的樱花树下,我们感受到了普通企业主坚强的生存意志,感受到了宫二阿姨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到了主角父亲生命尾声的顽强,感受到了小玲和风太暧昧又单纯的初恋味道。

一切似乎都在樱花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美好,即便是面对死亡,似乎都带着一份淡定和达观。海街的人们平凡而普通,但是他们却认真又坚强地活着。

  • 4.夏:生活与活着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夏天,活力,生活仍在继续。初夏采摘青梅果子,是香田一家多年以来保持的"传统节目",正如姐妹们外婆传承下来的口头禅"活着的东西总是费功夫的"。是啊,无论是梅子需要杀虫消毒,还是人们需要为了生活和生存解决各种问题,这些都是"费功夫"的。

夏天的篇章里,香田幸面对爱情做出了勇敢抉择。或许她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也陷入了与已婚男子的不伦恋中。生活就是这么"费功夫"的,尽管自己曾是这类不幸家庭的受害者,但是如今却承受了心理和道德上的煎熬。最终,幸出于对"老屋"的责任选择了放手,没有过多抱怨,没有太多纠缠,就这么平平淡淡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此外,幸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投身到了临终关怀的工作中。

夏天作为影片的尾声,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关于生命尾声的故事。比如外婆的周年祭、宫二阿姨的葬礼以及某些病患的临终事宜。最后,我们看到了姐妹们散步在镰仓海边,走向远方。尽管经历亲人的离别、朋友的逝去、爱人的分别,但是她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海街"的生活仍在继续。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四姐妹的生活既平淡又充实,她们守护幸福、凝望美好。"海街"的生活既朴实又丰富,小城的人们对生存抱有渴望、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命保持敬畏。在时间的维度里,影片突破了"家"的框架,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海街"的生命格局。

三、一个变化:从"作家"到"职人",感受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生命力"

与之前的观影体验不同,第一次观看《海街日记》时,我似乎感受到了另一种"是枝裕和"味道的存在。总体来说,就是《海街日记》让我感到了一种更强的"商业性"。后来,读到导演著作《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的段落,则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这种感觉。

  • 1."不是作为作家,而是作为职人"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是枝裕和在书中曾提到,在创作《步履不停》《空气人偶》等原创作品的时候,自己也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状况,比如发行公司破产,制片人离世等。这些来自精神和经济方面的打击,让导演进一步思考创作的目的和初衷。"用别人的资金拍摄,要是没有商业价值,大家都不会幸福"。原创剧本固然能够传递更多自己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但是在商业环境的现实下,"任性"表达是不是也是对资源的一种占用和私有。

恰恰遇到了现实的难题,促使是枝裕和开始由"作家"到"职人"的身份转变。《海街日记》不是他的原创剧本,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他在吸收原作精神之后展现的更广阔世界观。"相比作家,当个职人在思想上更通透,作品的视野也更开阔。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大的转变"。我们看,现实里是枝裕和的自我转变不也是一种电影人"生命力"的展现吗?《海街日记》的成功也从另一个角度启示我们,影片的商业性与价值观表达并不冲突,关键在于如何"烹调"。料理得当,便是一部"叫好叫座"的好戏,《海街日记》正是如此。

  • 2.明媚的演员、梦幻的画面:电影"生命力"的展现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对比是枝裕和前期作品,我们便能看到《海街日记》通过演员、画面传递出的独具特色的作品"生命力"。

四位活力明媚的女主角。《海街日记》电影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早在2007年是枝裕和就有将其改编为电视剧的想法。但是不巧版权在他人手中。直到2012年,出版人将版权收回,是枝裕和才开始酝酿,着手电影改编工作。一方面出于"职人"的责任,一方面出于对原作的喜爱,是枝裕和为了打造四姐妹闪闪发光的形象,在演员的选用和角色的安排上也是十分用心。

是枝裕和是一位看感觉选择演员的导演。早在他的处女作《幻之光》时,他第一面见到主演江角的时候,简短交流30分钟之后,就决定请她出演电影女主角。见到合适的演员时,心中就会有一种"就是他了"的念头,是枝裕和自己提到"根据我的经验,只要有这个念头,一般就八九不离十了。"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

《海街日记》的选角也是如此,尤其是在选定小女儿角色时,是枝裕和几乎是在见面的瞬间就做出了决定。十五岁的广濑铃,当时仅仅拍摄过广告,从没有电影视镜的经验。她不仅有青春阳光的气息,更有一种能够与成年人对峙的"独立"感,这让导演觉得"(四女儿)玲就在那儿。"尤其是,广濑铃与其他三个小演员完成足球练习成电车回程时,她自然地与其拉开了一些距离,这并不是关系不好造成的,而是天然地一种状态。这样一种类似"不合群"的气质本身符合电影中四女儿的特质,同时这也并不是能够"演"出来的,需要天生具备这样的气质才好。

最终他确定了四位主演分别为长女绫濑遥、次女长泽雅美、三女儿夏帆、小女儿广濑铃。十五岁的广濑铃用她特殊气质塑造了影片中成熟又可爱的小女儿,此外也正为有三位姐姐的调动,才让我们看到玲眼中的光。

四位主演在彼此的影响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家庭中四个性格鲜明、层次更富的姐妹形象。对比导演之前作品的演员阵容,《海街日记》既没有低龄儿童演员的写实出演,也没有老"戏骨"的对手戏,连导演挚爱的树木希林女士在这里都是一位配角。四位养眼明媚的女演员让整部影片在温情家庭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分赏心悦目。长镜头下长泽雅美的身材、夏帆的活力,特写镜头中绫濑遥的精致、广濑铃的可爱,一切恰如漫画般美好,富有朝气和生命力。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镜头平稳流畅,画风如梦如幻。还记得《无人知晓》那些手持镜头处理下的片段吗,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是枝裕和习惯用那样的写实镜头来突出现实感。但是在《海街日记》中,我们看到了更多平稳流畅的镜头。镰仓江之岛温柔的海边、冬日暖阳里静谧的街巷、美不胜收的樱花之路、活力四射的海上花火等等,在这些长镜头下,我们仿佛看到了现实下的梦幻,好似置身于如梦的漫画之中。庭院里,身着浴衣的四姐妹仪式感十足地进行着她们的花火大会,手中那闪烁着的烟火,不就是我们不灭的生活希望吗。

四、结语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不止于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记》

"我凝视着脚下与社会联结的黑暗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一面"(是枝裕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是枝裕和感叹,自己在从事电影拍摄的20年间,无论是世界还是自己的家庭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无论是自然灾难、人为事件启发的世事无常之感,还是导演自己经历亲朋逝去之痛,或是自己成家生女的人生喜悦。"我作为个体也发生着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恰恰是这些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于作品的风格、对于创作的理念所尝试做出的改变和反思。

《海街日记》正是他用一种开放态度和辽阔视野"烹饪"出的"职人"作品,我们不仅在作品中感受到了故事和主人公传递出了蓬勃生命力,更感受到了是枝裕和本人所传递的电影"生命力"。愿我们都能一直保持着一种昂扬和通透。

参考资料:是枝裕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