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中國古代大學

太學:中國古代大學



1.太學:中國古代的大學,其名始於西周。《大戴記・保傅》謂:“帝入太學,承師問道。”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設五經博士,弟子50人,為西漢太學建立之始;東漢質帝時,太學生達30000人。從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設,均為全國傳授儒家經典之最高學府。

2.國子學: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晉武帝咸寧二年(276)始設,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時,改名為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唐、宋亦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分別設監領學。明、清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與太學,名稱雖異,歷代制度亦有變化,但俱為最高學府;唯當時兩者並設時,國子學之教育對象,乃屬於更高級統治者之子弟。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設學部,遂廢。

3.國子監:簡稱國學。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明、清承其制。北京內城東北安定門有遺址,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明、清時增修,今為首都圖書館所在地。


太學:中國古代大學


四門:即四門學,中國古代中央官學。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7)創立四門小學,初沒於京師四門,後與太學同在一處。隋、唐四門學為大學程度,隸國子監(寺),傳授儒家經典,性質與國子學、太學同,惟學生家庭官品較低,北宋亦設,旋廢

學館:教讀的書館,類似後代的私塾。《北史・景穆十ニ王傳》雲:“乃置學館於私第,集群從子弟,晝夜開讀,並給衣食,與諸子同。”

學堂:即學校,起源於西漢。西漢景帝末年(前149),文翁為蜀郡守,提倡教化,建學宮以教育下縣子弟,稱文翁學堂。顏師古在《漢書・文翁傳》中注曰:“文翁學堂,於今猶在益州(今成都)城內”,學堂之名自此始。清末,通稱新式學校為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學校。

學制: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亦稱學校系統。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以及他們之間的縱向或橫向聯繫。中國近代教育始於清末,光緒二十八年(1902)公佈了壬寅學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公佈了癸卯學制。辛亥革命後,分別於民國元年(1912)、民國2年(1913),公佈了壬子、癸丑學制;民國11年(1922)又公佈了壬戌學制。共和國成立後,政務院於1951年頒佈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對舊學制進行了根本性改革,制定了新的學制。


此文版權為朱炳國、嶽祖瑞所有,未經作者同意,切勿轉載!文章配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繫管理員,及時刪除。揚州家譜網今日頭條號(主編:微塵,編輯:李格格,審核:歐陽曉曦) 原創美文徵集: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