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朝十二帝(3)走向倾覆

(接上文)

8.旻宁:壮年继位,节俭治国,迂腐透顶,摇摆不定。旻宁可谓是乾隆末年最宠爱的孙子,可以说“含在嘴里怕化了,握在手里怕碎了”。乾隆禅位,顒琰继位,作为皇孙的旻宁,被封为亲王,尊号曰“智”。在嘉庆年间,旻宁的主要才能在于保卫了北京城,击退了天理教,并且因此受到了嘉庆皇帝的特别注意。嘉庆皇帝驾崩之后,38岁的旻宁登基为帝,然而此刻的朝廷已经是贪污横行,官员们的生活极其奢华,相对的,国库已经捉襟见肘。为了充实国库间接的整治贪污,道光皇帝采取了非常表面的“节俭措施”,可是这种措施造成了得不偿失的结果,官员们为了展示自己的节俭,穿着补丁衣物,攀比着自己如何如何的清贫为官,进而导致了更大规模的贪污腐败。旻宁在位末期,英国发动了以鸦片为借口战争,因为清朝从乾隆时期就开始妄自尊大,导致军备废弛,所以清朝战败,被迫割让香港岛,签订了《江宁条约》。见到清朝战败,美国和法国也施加压力,相继和清朝签订了《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晚年的道光皇帝变得昏庸,以至于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大的错误,也间接导致了清朝向着更大的深渊冲去!

特点:①旻宁的幼年和嘉庆的幼年几乎一样,长在深宫之中,所以对一些政治事务、军事事务并没有很大的了解,这也造成了旻宁在政治事务上面的立场摇摆不定。

②旻宁作为亲王的时候,虽然有打退天理教的功劳,可是这些功劳是建立在旻宁亲临战场,而且天理教徒都是农民组织的基础上的,所以旻宁更多的是依靠“农民军战斗力”的不精良打退了天理教。

③旻宁继位之后,采取的整贪治污运动,带有“表面性”,节俭一两顿食物、一两件衣物,对大局无关紧要,旻宁的“节俭”措施如果用在一个小家庭中,或许会有成效,可是治国与治家不同。

④面对外国侵略,旻宁的命令显得有些不坚决,立场时常动摇。在大战开始的时候,旻宁派遣侄子奕山签订《穿鼻草约》,可是在看到草约有损自己面子的时候,立即命令林则徐等将领前去削英国人。然而在英国在北方登陆的时候,旻宁却因为心中的恐惧,撤查了林则徐,并把他贬到了新疆地区。战后旻宁派遣耆英和伊里布签订了《江宁条约》。

⑤旻宁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展现出了自己迂腐的一面。选择太子,旻宁还是按照传统的“推长而立”(虽然他心中的天平还是属意六子奕訢),选择了软弱的奕詝作为太子。

⑥旻宁年轻的时候脾气暴躁,导致了大阿哥(也就是第一任太子)奕纬的去世,这导致了旻宁人到中年无子可立(次子、三子都过继给旁支王爷),老年的旻宁更是把“对自己的感情”摆在了“继承人是否孝顺”的前面,所以错误的选择了奕詝。

9.奕詝:青年继位,军阀初置,灭亡肇端,蒙尘皇帝,最后长君。少年的奕詝是不受道光皇帝待见的,因为体弱多病和性格仁弱,道光皇帝常常会偏爱六子奕訢。老年得子的道光皇帝已经做好立奕訢为太子的准备,却因为奕詝的师傅一个计谋改变了立场。奕詝的师傅让奕詝效仿曹丕对曹操,对着道光皇帝出征的背影拭泪,导致了老年的道光皇帝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道光驾崩后,奕詝成为皇帝,咸丰元年就发生了洪火秀(洪秀全的原名,因避上帝“爷火华”、也就是“耶和华”的名讳改名)领导的金田起义(清方称之为叛乱),派林则徐去平定,没想到林大人走到半路病死了。没办法,咸丰皇帝请曾国藩出山,组建第一支军阀部队——湘军,正欲平定太平军,捻军又于咸丰二年发动起义(清方称之为叛乱)。好不容易用湘军暂时牵制住了太平军,英法联军又借着“马神甫事件”侵略中华,四年抢夺仍觉不够,又冲进雍正皇帝曾经住过的“园子”——圆明园,一把火烧毁了大半,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捯气去了(毕竟身体不好,马上要挂)。在圆明园被烧的两年前,清朝和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两年之后四个不要脸的国家逼迫清朝(清朝方面主要是奕訢)签订了《北京条约》,获得了“公使进京”的权力。奕訢在签署条约的时候,大概已经问候了自己的那位四哥无数个mmp了(君之责任,吾却背锅,岂有理乎?)。

特点:①错,个性懦弱,却为天子。幼年丧母,导致了咸丰极度缺乏安全感,咸丰十岁那年,英国挑起战端,同年生母去世,这对于一个孩童来说是一个大的阴影,从此他被康妃抚养长大,和兄弟兼日后的对手奕訢一起长大。他和奕訢相比,没有什么才能上的长处,唯一的优势就是他是老四,奕訢是老六。由于师傅的一句话以及他的仁慈,他成为了太子,最后成为了皇帝。

②错,嘱托迂臣,幼君登基。所谓“迂臣”,是指一些有了权力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肃顺等人是有真本事的人,可是他们错在行事不果断,如果在承德避暑山庄和东太后钮钴禄氏联合,除掉叶赫那拉氏易如反掌。当然幼君登基,也是一招臭棋,中国的幼君皇帝(除明朝以外),哪个不是被权臣杀死,当然权臣如果恪守臣道,倒还不至于“亡国”(这个词语的意思,请按王夫之先生的解释),可是遇上了刘裕那样的权臣,恐怕就有些危险了。

③错,在生前交给叶赫那拉的事务和权力太多,临终却没看清东宫仁善的面目。奕詝对叶赫那拉氏还是有所防备的,他秘密的将这项“生杀大权”交到了皇后钮钴禄氏的手中,可是钮钴禄氏和奕詝是“鱼找鱼,虾找虾”的类型,奕詝懦弱,钮钴禄同样懦弱,所以这两个人于是都没有主见,这给了叶赫那拉杏贞“乱作为”的机会!

④奕詝的时代,清朝在急剧的下落,因为内忧外患开始爆发,奕詝“按起葫芦起来瓢”,恨不得多长出几双手,来应对这混乱的局面。

10.载淳:幼年天子,两宫垂帘,娇生惯养,作(读作一声)法自毙。生于1856年的载淳继位的时候只有六岁,如果他有一个不“乱作为”的母亲,那么他会成为福临那样的皇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载淳即位之初,由咸丰帝指定的八位大臣在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的联合打击下,瞬间被查办,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开始了。1862年淮军在李鸿章的操办下成立了,洋务运动也在四大军阀的支持下迅速开展着,趁此威力,同治三年,盘踞东南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被消灭,同治五年,为害陕北五年的回族叛乱宣告平定,同治七年,捻军主力被歼灭,清朝进入了短暂的同治中兴时代。同治十二年,两宫太后撤帘归政,可是归政仅仅180天,同治皇帝驾崩,享年19岁。

特点:①幼年疏于管理,成年浪荡皇帝。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和控制欲极强的女子,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可以说做到了娇生惯养,甚至可以说是溺爱。皇帝幼年的时候,朝政有恭亲王主理,后宫有两位太后,小皇帝了的做一位“甩手掌柜”。成年之后的皇帝,已经成为了一名浪荡天子,虽然在政治上想要有大的作为,可是有这么一个权力欲极强的母亲,就别想有多少的作为。

②朝内亲王主政,朝外军阀呈现半独立的状态,却开创了中兴局面。朝中有六王爷奕訢,朝外有三大军阀,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和回乱中,出力不少,营造出了“中兴局面”。

③由于花钱买和平,清朝已经和列强紧密的勾结在一起,虽然有洋务运动,可是最终会被列强蒙骗(当时清朝有商业经验的人太少了)。

11.载湉:4岁继位,希冀革新(夺回权力),囚徒天子,瀛台驾崩。载湉是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是醇亲王(道光帝的七子)奕譞的次子,也就是咸丰帝和慈禧的侄子兼外甥。由于载淳没有儿子,所以堂弟载湉继位(光绪帝)。即位之初,仍然是两宫垂帘听政,然而1881年,慈安太后(东太后)离奇驾崩(可能是慈禧下的手),变成了慈禧一人垂帘听政。1884年,恭亲王被罢官之后,奕譞上台成为内务部大臣,同年,马尾海战,法国战败。1885年,清朝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条约。1888年,慈禧“撤帘归政”,并将有些佝偻的侄女扶上了皇后的位置(这是一种变相监视)。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被日本打败,于次年4月签订条约,赔款2亿三千万(后面汉字部分为这群杂鱼索要的“赎辽费”)两白银。1898年,为了实行变法,夺回权力,载湉联合康有为、梁启超实行维新。由于太过急躁,103天内发布了两百多条命令,有些命令还未来得及实行就被9月21日的“训政运动”(维新派称之为“政变”)消灭了。皇帝被囚瀛台十年,期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清朝新政”、“预备立宪”都与他没有任何实际关系,一切都是那个权力欲极强的老太太执行的。最后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载湉驾崩,享年38岁。

特点:①幼年命运多舛,成天被慈禧耳提面命。从4岁到18岁,十四年的时间,所有决策都是慈禧一人做出来的,如果说用的到皇帝的,那只有在后宫选妃时,需要拿着玉如意按照她的意愿去选。

②少年革新,却无力回天。因为没有实际权力,而且自己和变法派的动机都不纯,过于急躁冒进,甚至在最后的行动中竟然采用“极端手段”(刺杀太后,她不挠你才怪),最终导致失败。

③此时的清朝已经无法在支撑下去了。光绪被囚,《辛丑条约》已经完全暴露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已经从独立思考的“人”变成洗脑之后听话的“狗”了,清朝已经无力回天了。

12.溥仪:三年天子,末代儿皇,宣统落幕,清朝灭亡。溥仪从三岁起就被慈禧选到了宫中,慈禧没料到的是自己会在溥仪入宫的第二天就驾崩了。在朝堂上,因为载沣(光绪帝的五帝)一语成谶,再加上袁世凯已经掌握了清朝的实权,导致了宣统三年清朝灭亡!

特点:①幼年继位,国家已失去半壁。

②列强横行,攫取最后权利。

③革命风起云涌,民国即将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