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两次争权夺利战争,构成了成语乱七八糟,你了解吗

乱七八糟是一个成语,形容毫无秩序及条理,乱糟糟的样子,出自清·曾朴《孽海花》。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块,构成了这一句成语。

历史上的两次争权夺利战争,构成了成语乱七八糟,你了解吗

乱七八糟

“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

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经过几朝的演变,到了文帝时期,已崭露头角的晁错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扩大,必然对汉朝中央政府带来严重的威胁。

便向景帝刘启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到景帝时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

历史上的两次争权夺利战争,构成了成语乱七八糟,你了解吗

七国之乱

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以减少诸王的封土,从而巩固中央政权。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诸王强烈反对。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慌张听信馋言,诛杀晁错,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继续挺进。景帝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得很多,只得败退。

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冲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被杀。这时候,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这就是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乱七”一词,即产生于此。

历史上的两次争权夺利战争,构成了成语乱七八糟,你了解吗

周亚夫平七乱

“八糟”,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担心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并规定享受许多特权。

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为人庸愚弱智,实际朝政大权落入他外祖父杨骏的手里。这引起司马炎的妻子贾后的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之后,贾后请了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

司马亮上台后,也是独断专行。因此,贾后密诏司马玮将司马亮杀死,由司马玮出来辅政。可是,司马玮也不是对贾后言听计从,贾后便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

历史上的两次争权夺利战争,构成了成语乱七八糟,你了解吗

八王之乱

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后毒死。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遹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

因为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和东海王司马越。因此,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历史上的两次争权夺利战争,构成了成语乱七八糟,你了解吗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这次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远比“七国之乱”时间更长,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也更加深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八王之乱”被形象地称为“八糟”

历史上的两次争权夺利战争,构成了成语乱七八糟,你了解吗

五胡乱华

此后,人们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块,构成了一句成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