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同事最近中午吃飯的時候和我說,她家的孩子最近老是跟她抱怨:"我明明都每節課都聽了,真的沒睡過覺,下課也和同學一起在講臺問老師問題了,作業也挺好做的,但是每次月考都只能排班裡30名,真的不是滋味。我的朋友也慢慢超過我了,我好煩,好慌……"。

她家孩子現在初二了,也很快要面對中考了。我聽完,覺得她孩子也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孩子,但是無論怎麼努力,成績也平平無奇,上不去,確實讓人感到有點遺憾。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我同事也愁壞了,連連嘆氣:"唉,搞不好要給他報個補習班了,但是一說去補習他又很不開心,老說什麼絕對被看扁了?真是搞不懂他……",我對她說,別急,很多孩子只是一時沒找到正確的學習技巧,絕對還沒到要上補習班的地步。

像我同事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是特例,在中國,因為課業壓力大、考試多,許多孩子都無形地被推向了成績的戰爭中,在家長、老師的多方期盼下,誰都不想落後。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因此,孩子就會不斷付出努力,然而,這些努力不見得都能獲得回報。很多時候明明已經努力了,但成績也是沒有起伏,導致許多家長覺得"孩子靠自己不太行"、"孩子可能沒什麼學習天賦",從而想給孩子報補習班。但通常孩子會因為這個感到壓力倍增,反而學習更差了;又或者是因為自尊心,不太樂意去,最後對學習產生排斥情緒……

很多孩子其實沒必要去補習班,原因有二:

1.孩子學習環境已經足夠好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處在尖子班,或是市內排名很好的學校。在這些地方,往往是高手雲集的,因為大家的起點都很高,基礎也很好。又或者有些孩子是真的天賦異稟,在學習上可以很快理解新內容。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其實本來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這個時候,孩子即使處於中游,但比起同市、同省的其他人,其實也拉開了一大截距離。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時候我們對孩子學習的無端焦慮,就是源於對孩子實力的未知。我們可以找個參照,看孩子的學習水平在哪個檔次,也許就會發現孩子"其實還沒那麼差",這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自由發揮了。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2. 孩子只是學習方法出問題

也有些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但是學習的時候就老是三心二意,不能專注深挖。比如數學,孩子該聽的課聽了,該做的作業也做了,看起來非常認真,但考試為什麼還是7-80分,在及格線徘徊?往往就是因為孩子只是利用短期記憶去解題,解完不復習學過的知識,也不去深挖更加難的應用,更別說簡單應用的變體題目。隨著時間流逝,等到考試,記憶也淡了,知識點又相當於沒學過了。

想知道孩子是不是這裡出了問題,可以問問孩子是否有這樣的感受:"你覺不覺得,每次月考,新學的知識點,基本都拿了分,一開始學的就各種丟分?"如果孩子回答是,那麼很可能就是這種情況了。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作為家長,如何幫孩子改正學習習慣?

學習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下面這兩個金法則,家長們可以閱讀後推薦給孩子。

1.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這是很多人都會推薦的方法,也是最有用的方法。

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孩子簡單瞭解所學的知識點。我們都知道中小學的教學內容都是以知識點的串聯為主,因此學習的內容是很散亂的。一個知識點學不好,就容易導致全盤皆崩。當孩子預習了知識點,就可以清楚哪些部分是已經懂的;那些是一半懂,需要再聽聽的;哪些是看都看不懂,必須認真對待的。這樣孩子聽課的時候有了大綱,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聽課。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課後複習,可以幫助孩子永遠記住知識點。所謂"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才可以確保知識的新鮮度。國外的教育學家也提出過一個"遺忘曲線"理論,表明人的記憶是會隨著時間遞減的,必須各段時間去複習,才可以保證知識一直記住,通常是3-5天為一個週期,往後的週期會越來越長。因此,我們要敦促孩子每隔3-5天就對之前的知識點複習一次,不要太頻繁,也不要太久哦,必須要在記憶適當衰減的時候複習。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當孩子學會了這個技能,就會慢慢在學習上得心應手起來,有了堅實的基礎,才可以應付多變的考試。

2. 效率為先,拒絕假努力

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但絕對不是成功的保證。很多人把"努力"和"成功"之間強行聯繫了起來,甚至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像我同事的孩子那樣,雖然認真聽課,課下也好好提問了,但可能他只是沉浸在努力的過程中,自我感動,沒有對老師說的東西多加思考,也沒有對這些知識去理解、去靈活運用;又或是,作業只完成當天的,沒有找其他難題去提高,因此水平其實達到了,但也只停留在最基礎的那條線。可我們都知道,考試怎麼會如此簡單呢?所以孩子可能努力了,但考試就失利。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我們不妨給孩子買一本提高練習,再買一本錯題本,讓孩子針對每一科都提高練習,走出"舒適圈",讓孩子把錯的題目記錄錯題本上,日後複習只要看錯題本上的題目就可以了,這樣省下了孩子的複習時間,也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複習效率。

不過這些情況下,還是可以考慮給孩子報補習班的。

1. 孩子主動要求報班提高

一般孩子自己提出要去補習班的時候,說明他的學習情況確實有些不樂觀,但是他認為自己目前可以承受去補習班的壓力,還有多出來的作業負擔。這時候我們就儘量去滿足他的需求,不然等孩子的熱情一過,他就會很難再提起興趣去謀求自我提升。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趁熱打鐵"。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2. 臨近大考,孩子學習進度跟不上

孩子要中考或者高考了,但是總是有那麼一兩科跟不上,拖了後腿,怎麼辦?我們都知道"木桶效應",有時候缺陷的短板才是最讓人頭疼的地方。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報個補習班,讓他在短時間內衝刺,雖然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感覺,但為了孩子的前程我們可以用特殊手段。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學習情況不好,但不主動提出報班,可以試著去引導一下話題,詢問一下孩子"有沒有報班"想法,給孩子說明一下現在報班的好處,但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思考之後再給出答案,如果孩子不樂意,還是不能刻意強求。

孩子每天都學到很晚,儘管成績平平,家長們也不必給孩子報輔導班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加思考就得出解決方案:"去報個補習班吧!"。有些時候,報補習班不僅會加重孩子學習負擔,讓孩子的行程排布更加混亂,還會因為孩子心裡一些本能的排斥,起了反效果,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更加自暴自棄。這種遇事則訴諸補習班的心理,其實往往是某些家長不願在孩子的學習上下功夫,是怠惰的提現。

身為家長我們該做的就是因材施教,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實力,給孩子一點時間去改善、去調整他的學習方法。對孩子,千萬不要出現"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的情況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