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胜袁绍

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胜袁绍

建安元年,袁绍任命长子袁谭作为青州的都督,袁谭在青州扩张其势力范围,接连击败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和刘备推荐的青州刺史孔融,曹操任命袁谭拜为青州刺史。在其间得到了曹操的大力支持,被正式授以青州刺史。毕竟此时袁绍与曹操的关系还比较好。与此同时,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平定吕布之后进一步控制了徐州。

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

曹操平定吕布,得到徐州之后,分置新郡,以车胄作为徐州刺史,进一步招揽臧霸等青徐豪强,给他们授予官位,青徐之地。

东安县原属琅邪郡,琅邪郡属徐州,并非青州。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认为:“盖汉以青州寥阔,分琅邪置也。”琅邪本属徐州,怎么会因青州寥阔,去析分徐州之琅邪郡呢?吴增仅的判断显然有误。那么所谓“入青州,破东安”又当何解?建安元年(196),袁绍授长子袁谭以青州都督,仅有平原一郡之地。随后,袁谭在青州扩张势力,接连击败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和刘备推荐的青州刺史孔融,被曹操拜为青州刺史。至官渡之战前夕,袁谭掌控了整个青州。东莱太守管统,对袁谭忠心耿耿[1]346。由东莱析置的长广郡,太守何夔为袁谭征辟。臧霸入青州,破齐、北海,则此二国也曾为袁谭控制。乐安更是袁谭势衰后抵抗曹操的重要屏障。

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

所授守相,有北海、城阳、东莞、琅邪、利城,东安居于这些郡的包围之中,都未提到。后又有臧霸破东安,可见东安实为袁谭控制。于是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东安郡在建安三年(198)前已经设立,并被袁谭控制;二是东安郡在建安三年至建安四年之间设立,并被袁谭控制。其中,前者更为可信。因为从曹操在建安三年析分诸郡以及设置守相就能看出,他从青州的北海国析出一些县,设置城阳郡,并任命孙观为北海相,还委臧霸以青、徐之事,把手伸向了袁谭的青州,显然是要与袁谭争谭争夺青州。这种情况下,原本为曹操控制着的琅邪郡、东莞郡是不会轻易地被袁谭撕开一个口子,割出一个东安郡的。实际情况是,在建安三年以前,徐州为吕布控制,袁、曹两家友好,曹操主攻吕布,袁绍作为曹操的协助方,同时也想分一杯羹,便从青州往南渗透,取得了东安县等地,从琅邪郡析出东安郡。直至吕布平定,官渡之战爆发,东安郡仍然被握于青州刺史袁谭手中,这才有了臧霸“入青州,破东安”的典故。

东安本是袁谭嵌入徐州的一颗钉子,奈何曹操控制着汉献帝,手段更为高超。在建安三年(198)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曹操不仅削弱了东安郡,还连同北海郡一并削弱,将效力于自己的青徐豪霸的势力渗入了青州。在青徐的争夺中袁谭虽暂处下风,但很快予以反击。因为与此同时,刘备也试图重新占据徐州。建安四年(199),刘备从曹操处逃出,至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又联合曹操所置东海太守昌豨,并遣使与袁绍联合,袁绍亦派兵支援刘备。建安五年(200),曹操终于击败刘备。刘备北上投奔袁谭,袁谭“将步骑迎先主”,刘备赴邺城时,“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可见刘备所受礼遇之丰,与袁氏关系之亲近。在刘备失败后,袁氏在青、徐彻底丧失优势,形势开始倒向曹操。此后不久,袁绍便出大举南下,进攻曹操。

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

诸家分析战争前夕的形势时,大多数认为袁绍占据了局面上的主动权,曹操先后面临徐州的强敌吕布,四处骚扰的刘备,西南面盘踞一方的张绣,显得应接不暇。

建安三年十月,曹操消灭吕布,比袁绍率先一步战胜了劲敌。曹操明白,等北方的战事结束,自己与袁绍之间必有一战,而袁绍要强于自己,想要取胜,就必须抢占先机。曹操战胜吕布,在青州与徐州分析新郡,安排守相。这是他发挥自己“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变更行政区划,调整行政长官,削弱了东安郡、北海郡,将势力渗透到袁绍控制下的青州,欲断袁绍之左臂。

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

而此时袁绍正与公孙瓒展开大战。战争从兴平二年(195)持续到了建安四年(199)。最终在建安四年(199)三月,袁绍成功突破防线,消灭了公孙瓒。消灭公孙瓒后,袁绍旋即下令,挥师南征,但实际上是到次年二月,先头部队才渡过黄河,与曹军交战。而在此之前,曹操在东线又获得了新战果,即建安四年(199)八月,臧霸率军进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臧霸军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是因为袁绍南征时将袁谭部也调集到大部队中,青州空虚。可以说,曹操在此时已经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

反观曹操,则非常善用分兵策略。首先,作为防守的一方,布防压力更大,需要部署兵力的地方就比较多。除布防所需之外,曹操还善用袭扰战术,尤其是袭击袁绍军的粮草辎重。于禁、乐进“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在后勤补给方面,曹军也胜过袁军。除了前文提及的,曹操析济阴郡六县之地新设离狐郡,以当地豪强李典为太守,负责转运粮草军需外,还有被曹操委以关中之事的钟繇,在袁曹官渡对峙时“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在许昌负责屯田事务的典农中郎将任峻在官渡之战其间“典军器粮运”。李典、钟繇、任峻,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为曹军运输物资,而且三条道路都比较通畅,与官渡战场的距离也不远,运送效率比较高。即便拥有如此优势,在官渡对峙的最后阶段,曹军仍然军粮告罄,所谓“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多亏了后勤线的高效运转,曹军才得以支撑。

攻城掠地官渡之战,曹操

反观袁绍,大战前夕,袁绍握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沮授就曾说“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建议与曹操进行持久战。粮草物资,本是袁绍的一大优势。但由于大军深入敌后,战线拉得过长,袁绍又不善于分兵把守要害,保护军需,致使军粮辎重屡屡被曹军劫掠、烧毁,以致最后军心瓦解,决战溃败。

东安、离狐两郡的兴废,都在汉末乱世。当时中原地区战火连天,郡县残破,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新设郡县的原因不会如往常那样是以经济发展、人口滋长为主,一定有其特殊原因。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可以推断这两个郡的兴废与曹操、袁绍两大割据势力的扩张与对峙有关。东安郡的设立缘由是袁氏从青州向徐州扩张的信号,此后该郡的削小又反映了曹氏在与袁氏的战前对峙中占据了上风。而离狐郡的设立,是曹氏在官渡之战中为了充分调动地方豪强的力量,以帮助后勤物资的运输所采取的措施。这两个郡的兴废,反映了行政区划的调整被曹操、袁绍等政治力量作为扩张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曹操更善于利用这种手段,为他在官渡之战的侧面战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是他最终统一中国北方的助力之一。

参考历史典献:

《论语》

《尚书》

《礼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