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中醫。(外感咳嗽——風燥傷肺症)

症狀: 乾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幹痛,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黏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乾,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幹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證機概要: 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治法: 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代表方: 桑杏湯加減

本方清宣涼潤,用於風燥傷津,乾咳少痰,外有表證。

常用藥: 桑葉、薄荷、豆豉疏風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肅肺止咳;南沙參、大貝母、天花粉、梨皮、蘆根生津潤燥。

隨證加減:

津傷較甚,乾咳,咳痰不多,舌乾紅少苔,配麥冬、北沙參滋養肺陰;熱重不惡寒,心煩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梔清肺洩熱;肺絡受損,痰中夾血,配白茅根清熱止血。

涼燥證:

臨床表現: 燥證與風寒並見,表現乾咳少痰或無痰,咽乾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乾等症,

用藥原則: 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

代表方: 杏蘇散加減。

常用藥: 蘇葉、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

隨證加減: 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解表發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