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浅谈中医发展困局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最早见于宋代,是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沿用至今,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已经成了中医行业的口头禅一样。本文起源于笔者和一位县中医院从业50年退休的老中医的日常交流中,我开了一个方子,方子里有细辛12克,一日老中医看到我开的处方,惊呼怎么能开这么多细辛,会出事情的。至此有感而发,感触颇深。


细辛是什么?

细辛是阴性植物,野生的细辛生长在树林下疏松、肥沃的棕壤土上,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灌木,下有繁茂的草本植物,三层植被构成了森林特有的气候类型。长期生活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的细辛,自然就形成了喜阴凉的特性。人工栽培细辛时,必须遮阳,如光照过强,则叶片颜色变黄,发育不良,严重时叶片易灼伤,甚至枯萎死亡。细辛能耐寒,野生细辛在早春于其他植物而生长。当地温上升到8~12°C时,是叶片的盛期,此时若遇到-1°C~-2°C的霜冻,不受影响。开花期的适宜温度在20~22°C,温度低于1°C或者高于26°C,则停止开花。喜欢湿润、阴凉、弱光的生态环境条件,耐寒、怕干旱燥热等习性,特别是遭遇其他植物而在早春即萌苗,足以证明细辛的药性一定是温的。

细辛之根为白色,入肺经,辛能泄肺,又能散表邪;温能散寒,为治疗寒饮伏肺的常用药物。《神农本草经》记载细辛的第一治疗作用就是‘主咳逆’。《长沙药解》:“善降冲逆,专止咳嗽”,细辛直至今日仍为常用中药之一。


细辛的用量探讨:

今人将细辛的最大用量定位不得超过3克,但是在宋代以前,本草著作及方书对细辛的用量与其他常用中药一样,并无任何限制,特别是汤剂更是这样。

在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含细辛的药方有16个,其中细辛用量为六两的有1方,即乌梅丸;细辛用量为三两者有8方,即小青龙汤等;细辛用量为二两的有4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细辛用量为一两者有2方,即真武汤等;《伤寒杂病论》中细辛的用量大大超过了3克的极限。

其实,最早说“细辛不过半钱”的陈承,重要的前提是“用单末”,同时他也承认细辛“本非有毒”。也就是说,单位研末吞服细辛时剂量不可以过钱,并不是说细辛配伍于复方中煎煮时剂量不可过钱。这才是细辛不过钱的本义。由于不理解“细辛不过钱”的本义所以,所以“细心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成了中医药界的口头禅,“一钱”成了细辛不可逾越的极量。

现代研究也证实,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是挥发油——黄樟醚,黄樟醚的挥发性远远胜于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经煎煮20-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即被大量蒸发,毒性减低,甚至消失。

我们先暂且抛开专业性,主要探讨目前中医的发展情况,作为正统派的中医院校,省级、市级、县级中医院,可以说是认可的大牌子,也可以称为是所谓的“正规军”,正规军是国家公共事业,其实必然的结果导向是我在体制内,首先考虑的是安稳,安全,而不是突出的疗效,这是人性使然,换做是谁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要说伟大,医生初心都是善良的,但是环境使然,医疗环境如此,医生也是普通人,谋生罢了。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才会在中医行业这样流行,就像一道虚无缥缈的门,虽然并不存在,但是你也不愿意跨过去,因为你怕,体制安稳的日子经不起折腾。

为什么说中医在民间? 因为机制不一样,说民间的中医是“杂牌军”,其实是环境不同罢了,正如李云龙带着一帮泥腿子可以打过楚云飞的正统军,信念不同,结果不同。民间中医的生存靠着是过硬的疗效,因为你首先不会像大医院一样有源源不断的看着医院牌子来的病人群体,也不会有体制的福利待遇保障生存,你的病人都是靠过硬的口碑积攒出来的,你如果疗效不好,就不会有病人来找你,自然你生存都困难,所以民间中医往往更努力,更刻苦,因为这是人性的求生欲使然。当然在正统军里也有很多敢于求真知的大家,勇于去践行真知,担当风险,但是这部分人往往最终会脱离体制,因为他们有了能力,脱离体制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医的发展,尤其是民营中医机构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如何创造属于“民间中医”的生存环境,你如果竞争品牌你是竞争不过大医院的,老百姓根深蒂固的认知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民营医院想要做好,根本在于疗效,正如民间的中医一样,就是抛开一切去做疗效,疗效是成功的唯一法门,追逐疗效自然会有一条光明大道,也是中医发展的大道,中医的发展势必是有真本事的民营医疗机构的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