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前言

一直都說未成年人是祖國的花朵,需要更多的雨露和陽光,需要更多的呵護。但作為“弱者”的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來自社會和身邊的不善,也許他們成長的環境要比我們想象的陰暗。

最近看到太多的未成年人被侵害的事件被侵害的程度不敢想象,一直認為這不是未成年人所能承受的。最令人吃驚的是,這些施暴者絕大部分就來自於被侵害人身邊,有些甚至是最親近的人。筆者對所瞭解的案情進行統計,發現未成年人被侵害的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受性侵害,一類被家暴,還有一類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校園暴力。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看到這些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案例,不知道作為子女或初為人父母的你們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思考。會不會想起自己兒童時期的經歷,或是想今後要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

或許大家不禁想問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怎麼未成年人的世界充滿著家暴、校園暴力、性侵犯呢?該怎麼防止這些問題呢?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並尋找答案。接下我們一起探討。

一、未成年人都會受到哪些方面的侵害

未成年人從身體發育和社會經歷來看都屬於“弱者”一方,他們的侵害來自於各個方面,有家庭的,有同齡的,有社會的,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1,面對家庭的侵害

來自家庭的侵害簡單來說就是家暴了,不管是從肢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給予未成年人足以影響身心健康的程度就是暴力。

根據《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調查與研究報告》顯示,在未成年人遭受的家暴中,除父母施暴外,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其他家庭成員施暴的案件佔12.05%。從家暴持續時間來看,17.22%的未成年人長期反覆受到侵害,持續時間最長的達14年。

想要探究這個原因可能還要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種“殺子”文化。比如“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易子而食”,“海瑞殺女”,“殺妻求將(包括兒子)”,“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等等,還有流傳推崇很久由歷代添加整理完成的《二十四孝圖》都滲透著濃厚的“殺子文化”。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現在的觀念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但是“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深入人心。有些人覺得現在這兩句很有道理,就像古人推崇“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二十四孝圖》一樣是正確的,當然無論對錯,個人選擇,不再贅述。

另外一方面也有家長自身性格導致,有句話說是這樣說的“小孩遭受的家暴,源自於大人的放縱”,細想是有些道理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支配,在外面受氣後隨意撒在孩子身上,夫妻之間有矛盾也會將情緒撒在孩子身上,將孩子成為自己肆意宣洩負面情緒的工具。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2,面對同齡的侵害

來自同齡之間侵害,最多的就是校園暴力了。校園暴力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去年《少年的你》熱映更是將校園暴力推上全民大討論的話題。

《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中顯示其中涉搶劫罪校園暴力案件超八成被告人為未成年人,涉強姦罪和強迫賣淫罪校園暴力案件中16至18週歲未成年人佔比最大,呈作案年輕化趨勢。

從校園暴力案件發生場所來看,宿舍、教室、廁所、走廊樓道和操場是暴力行為的高發地。在校園暴力案件中有67.44%是日常瑣事引起,21.74%是因為感情問題。

未成年人在身心健康和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還在成長階段,某種程度上來講遇到情緒性事情,仍會動用最原始的本能來解決,有時成年人也會大大出手。

但是就是這種本能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教育,才使得未成年在處理日常瑣事和所謂的感情的上沒有正確的方式方法。

另外,在16歲到18歲這個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因為生理特徵逐漸成熟以及荷爾蒙的萌動,這個年齡階段在性犯罪方面也是校園暴力佔比很大的一方面。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3,面對社會的侵害

來自社會的侵害存在各個方面,不同的年齡階段所遭受的侵害也有明顯的劃分,但在面臨社會方面的侵害中最多的還是性侵犯和暴力侵犯。

從人員上,不僅有老師、生活保姆、保安、門衛等在身邊經常遇到甚至很熟的人。也有社會閒散人員,突發性或偶然性的人員,這類人員多是不固定人員,事發時很難尋找。

在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受到最多的是猥褻和身體暴力的侵害,8到15歲的未成年人受到最多的是身體暴力和金錢方面的侵害,16到18歲的未成年人在遭受的侵害中除了金錢方面的以外,還有一部分是性方面的侵害。

在以上來自三個方面的侵害中,最難發現的要數來自家庭方面的,最難處理的是社會方面的。但是在實務中真正處理起來,基於未成年人的心智完整程度等各方面原因,在取證和其他證據方面都面臨著種種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第二部分要講的內容。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二、現在面臨的問題

在《報告》中據統計,施暴方受到刑拘、逮捕、提起公訴和受到刑事處罰的案件444件,佔63.70%,但有200多例案件無處理結果或者處理結果不詳。

未成年人在遭受上述的侵害案件有備案處理解決的數量是驚人的,但未被處理或發現後處理不了的案件數量更是巨大的,我們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下面我們具體探討這個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的原因出在什麼地方。

1,觀念問題

首先還是源於我們的觀念。在家暴方面,很多案件的發生並不是施暴人心理變態或對未成年人有傷害的故意,很多往往是源於內心“扭曲的愛”。這種愛的表現就如上文所說的“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這種傳統觀念。

就像前文提到的5歲男童長期遭父親棍棒毆打這個案例,最後處理的結果是,父親覺得學校管的太多,直接將兒子轉學都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

另外一方面,即使有其他家屬或鄰居認為這樣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很多都認為這種行為是家事而不認為是違法甚至是犯罪的行為。其實家庭暴力就是違法行為,嚴重的還可能構成犯罪。

在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方面,阻礙問題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家醜不可外揚”這種心理觀念了。大部分父母覺得鬧大會給自己的子女造成不好的輿論,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並且傳的沸沸揚揚,親戚朋友人盡皆知,等孩子大了怎麼嫁人。有些父母則是考慮到自己的所謂的面子問題。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在校園暴力方面,是一種狹小的社會觀念,更多的則是一種現象,觀念類影響不大,在實際案件中阻力較大的就是校方了。

2,取證問題

在問題的解決中,阻力最大的還是取證難的問題。對於取證上面臨的問題有幾個方面,首先是證據蒐集方面,在實施侵害的環境地點上看,家暴和性侵幾乎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取證比較困難。

其次在證據保存方面,家庭暴力和校園暴力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很大一部分肢體傷害案件中,因為沒有及時的固定證據導致證據的滅失,對於冷暴力在證據收集上就更是無從下手。性侵害案件中,由於不及時的固定證據導致生物性證據的滅失,雖然物理樣態可以固定,但在舉證證明時的證明力要弱很多。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在受害人的供述方面,由於未成年人在心智和頭腦的發育尚不完備,很多案件的受害人存在表述不清晰,不完整,語言碎片化等特徵,在法庭採納上受限很大,另外在證人證言上也是極力的缺失。

最終案件在認定上往往是,結果的發生和行為的實施者兩者之間很難認定有因果關係。即有能力認出惡魔,但沒有足夠的證據指控惡魔。

3,法律保護問題

第一,法律的完善對應的配套執行手段得不到統一。這就導致很多法條和對應的權益在擱置和封存,現實中有很多受某一法條規範的案件發生,但這些法條很多年都沒有被適用過。類似於《反家暴法》中的保護令的問題,公安機關有責任來處理,但在實務中發現很少有通過這個渠道得到解決的。

第二,法律觀念的缺失。有些人認為家暴行為是私人家事,並不違法更不會犯罪,鄰居街坊也會認為是某某某在教訓自己的孩子,而很少認為某某某在傷害自己的孩子,是違法的。

第三,學校的法治教育課程的不完善。父母很少會成系統的教授相關的法律常識,甚至自己都不懂,那麼對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責任主要在學校。學校的法律課程作為通識教育類,很少學校能夠做到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法律意識來約束學生的行為,當然也不排除有學校每年會舉行相應的大型法律講座,但這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具備的條件。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第四,法律宣傳的缺失。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自己的生活中幾乎沒有遇到過有專門對未成年人法律的普及,甚至在街道辦事處或居委會都沒有見過相應的傳單等。但是對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宣傳和普法實踐中確實有這類工作,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普法力度是小眾的,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和目的。

第五,情節輕微,公權力無法介入。這個是最實際的問題,任何事情上升為刑法範疇就意味著只適用其他法律已經不能達到行為與責任相統一的效果。但不是每一個家暴或校園暴力都能達到受《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來調整。

很多案件就是明目張膽的實施,證據方面也足夠,只因為情節尚且達不到公權力的介入而適用其他法律,比如口頭訓誡,批評教育等,最終治標不治本,長期下來給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性格上的問題。

4,其他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比如父母自身看護問題,同學相處問題等等,但值得現在社會深思的是我們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沒有缺乏監測發現體系才導致這類案件有滋生的空間呢?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通過全方位的視頻監控,讓學生三點一線都可視化,消除校園視頻覆蓋盲區,對於年級小的未成年人提供行動軌跡,穿戴錄音錄像設備等,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和方向,本文不再細論。

三、嘗試解決的途徑

經過上述的數據支撐和案例分析,還能夠堅持閱讀到這裡的讀者朋友,想必都是一直有關注這個話題並想在這方面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在如何預防未成人不受侵害這個問題應該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路進行探討,不同的工作者都可以通過自身的經歷來總結出自己認為的方法,下面說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解決思路和感想。

第一,對於司法方面的完善

一方面,對於未成年人系列的保護法案,應該積極動用起來,將殭屍條款激活,讓被擱置的權利重新適用起來。同時對職權人員進行相關的業務技能培訓,讓職權人員能有法懂依。

另一方面,是電視公益廣告,車載公益廣告,移動平臺的宣傳。在少兒頻道,法治頻道定期進行有未成年人保護類的節目,廣告和節目效果要達到,最常識性的法律知識熟悉程度達到“今年過節不收禮,要收就收”等廣告詞一樣耳熟能詳。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第二,在機構方面

鼓勵居委會,街道辦等社區機構對該轄區內有未成年人的家庭,進行定期的區內宣傳活動,親子活動,以及定期上門走訪。同時對於社會性的,公益性質的未成年人保護機構,要有權參與,有需求幫助時能及時找到。

另外,激發群眾的積極性,讓鄰居,業主等身邊的人參與到監督中。最終形成以社區、街道為主導的,機構,團體為協助的,周圍群眾自發監督的多方位聯動機制。

第三,在學校方面

未成年人除了在家裡待的時間以外,另外長時間待的場所就是學校了,學校也是預防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重要地點。上面也談到了學校面臨的一些問題,就針對這些問題說一下解決方法。

首先,在軟件設施上可以增設法治活動,一學期除了基礎法治課程以外,有條件的也可以採用現場觀摩,實地教學,開設講座等。

其次,在硬件設施上,除了日常活動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以外,對有隱患的地點也要具備可視化條件。除了視頻監控以外,還可以增設未成年心理輔導室,法律授課老師可以兼職法律諮詢的工作。對教師,行政,保安等學校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法律培訓,降低學校自身的傷害幾率。

性侵、家暴、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呵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第四,其他方面

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除了以上依靠外部的力量之外,還可以從自身的細節做起。比如在穿戴上,幼兒園,小學等年齡小的未成年人,可以佩戴智能電子設備,提供錄音錄像行蹤軌跡記錄,時刻與家人保持聯繫等。初中,高中的未成年人,除了以上方法外,還可以選擇防狼蛋,一鍵報警等智能設備或APP。女性未成年人在穿著上簡單樸素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行的。

後記

筆者最近通過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學習和研究發現,在未成年人的保護方面有太多的無奈和心酸,以上的方法也許已經有實施和落地,也請希望能夠全方面的執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被呵護的,希望不要讓擱置的權利來換取對孩子的愧疚。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為未來的花朵提供乾淨的養分和陽光,因為我們曾經這樣長大,今後我們的孩子也要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