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合作是化解全球疫情危機的良藥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李俊卿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已經是世人必須正視面對的現實風險,同時帶來了對全球化“去”“留”問題的尖銳討論。有人稱當前為全球化的休克期,亦或是一次去全球化的實驗。不可否認,疫情造成的結果揭示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造成了對經濟的巨大影響,引發了對全球化的“反衝”。而疫情的肆虐正好處在“逆全球化”思潮較盛之時,給“全球化”帶來雪上加霜式的衝擊。然而,全球化給人類帶來了發展與財富,不能受悲觀情緒的影響丟棄這些益處。實際上,從全球化初始發展至今,各國之間經濟連接、人員流動以及信息交流的規模之大、程度之深,難以用簡單的方式加以逆轉。疫情全球化衝擊了全球化的格局,對於控制疫情短期隔離至關重要,但長期的孤立主義將導致經濟崩潰,對抗擊傳染性疾病的傳播也毫無助益,而為解決當前的全球疫情危機,合作恰恰是真正的解藥。

3月26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當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願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疫情全球蔓延中的中國行動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蔓延,由於各個國家國情、體制、社會習慣不同,醫療基礎各異、做出的防護措施選擇也不同,有的採取的策略是嚴防死守,有的甚至建議“群體免疫”。由於控制疫情的行動能力、意願、對疫情危機認識的程度各國之間存在落差,處在不同的層面,導致的結果明顯不同。中國通過嚴密的隔離,已經控制住了疫情,現在重點是防禦輸入病例,並等待有效疫苗的快速開發。中國的抗擊疫情給世界其他國家留下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同時,其超強的社會動員能力、對不同地區採取“差異化”防控措施、科技驅動等構成了疫情防控的亮點,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抗疫模式”。同時,中國以負責、有擔當的大國應有的姿態,以身作則推動國際合作,已經在第一時間向世界分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引物和探針,與全球100多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分享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等多份技術文件,並且向多個國家提供物資幫助,向疫情較重的國家派出專家組、通過視頻會議向疫情嚴重國家介紹患者臨床表現、治療方案、護理經驗。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主席始終高度重視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工作,保持同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的頻繁交流。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表示,在中方最困難的時候,國際社會許多成員給予中方真誠幫助和支持,我們會始終銘記並珍視這份友誼。的確,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在中國疫情艱難的時候,世衛組織派專家團隊到中國協助抗疫,許多國家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的支持。現在,在積累一定經驗後,中國正向世界的朋友們表達真情與善意、施以援手、友好互助,共同構築抗擊病毒的共同防線。

建立國際協作化的全球防疫“共同體”

唯有團結協作才能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挑戰。目前,疫情已經成為了全球面臨的挑戰。加強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成為疫情防控的當務之急,需凝聚全球抗疫合力,進行優勢互補。中國兩個月的有力防控是對世界公共衛生秩序的重要貢獻,在未來國際防疫中,需要各國進一步共同合作與協調治理。事實上,我們已經在中國的艱難抗疫中感受到了國人的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目前,在全球疫情危機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中、日、韓三國外長已經召開了聯防聯控的視頻會議,共商戰“疫”良策,也希望這種地區間的防疫合作能夠擴大至世界範圍,各國應本著同舟共濟而非以鄰為壑的原則,摒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爭執,共同應對疫情。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強調,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凝聚起戰勝疫情強大合力,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

著名的《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在最新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和病毒的鬥爭中,人類需要嚴守邊界,但這不是指國與國之間的邊界,而是人類需要守住自己和病毒區域的邊界。所有國家都應該攜手共同保護這個邊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21世紀全球化最具發展前景的方案 。在這場國際化的抗疫中,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秉持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毅然扛起了全球合作的大旗,發揮重要的國際擔當,相信通過防控過程的全球合作和共同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更加深入人心。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