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故宮的風花雪月之咸豐帝王

咸豐帝奕詝,是大清王朝的第七位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大清王朝是內外交困,結果是更加沒落了。

說起咸豐帝奕詝,是道光帝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鈷祿氏。由於鈕鈷祿氏猝死,當時年幼的奕詝,被道光帝交給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撫養。那博爾濟吉特氏,對奕詝也是十分關愛,沒有因為寵愛自己的兒子奕訢而冷落奕詝,很好地盡到了繼母的職責。那奕詝與奕訢也成為了十分親密的好兄弟,每日朝夕相處、十分融洽。

然而,裂痕卻在兩位皇子慢慢長大間開始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長大的兩位皇子都是有資格做大清朝的接班人。那奕詝雖然是嫡子,而且在皇子中也還算比較優秀的,但弟弟奕訢則是更加聰明過人、文武雙全,自然比哥哥奕詝更有優勢和才幹,也更討道光帝歡心。可略顯次著的奕詝在師傅的輔助下,以藏拙示仁的方式,最終贏得這場儲位之爭,獲得了道光帝的認可。最後,道光帝臨終,以明詔的方式宣佈奕詝為皇太子接班人繼承皇位,奕訢則被封為親王,與皇位失之交臂。

談起故宮的風花雪月之咸豐帝王

登基後的奕詝,時為咸豐帝。但他從父親手中接過的不是一個國泰民安的江山,而是一個內外交困、極其動盪的局面。當時,一方面南方半壁江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太平軍氣勢洶洶,連佔江南大片領地,甚至出兵北伐,一度打到天津的靜海附近,威逼京師。而另一方面,以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又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帝,雖然不算是個昏君,繼位之初還算勤政,也曾改革祖制,重用以曾國藩為首的漢臣,對付太平天國起義。但他沒有應付複雜局面的才幹與手段,更加做了許多錯誤的決定,加速了大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英法聯軍攻近北京的時候,他沒有天子守國門的氣魄,反而是溜之大吉,帶著後宮嬪妃跑到了承德避暑山莊避難,把這個混亂的朝政推給留守北京的弟弟恭親王奕訢處理。而到了承德後,面對著複雜混亂的局面,咸豐帝不但沒有積極應對,重新振作起來,反而是沉溺於酒色之中,日日笙歌豔舞,無心朝政。結果,把自己的身體也撮壞了,不到一年就逝世了,可見咸豐帝算是不負責、不合格的君王了。

說起咸豐帝后宮,最有名的還是那兩宮太后,慈安與慈禧。特別是慈禧太后,實際上統治大清王朝的近五十載,深刻影響了王朝的進程與命運。

談起故宮的風花雪月之咸豐帝王

我們先說慈安太后。咸豐帝在皇子期間,曾有一個嫡福晉薩克達氏,只不過薩克達氏早亡,沒有等到咸豐帝繼承皇位,而且她也沒有子嗣,最後,咸豐帝繼位後將其追封為皇后。而慈安則是咸豐二年入宮的,先是被封為嬪,可不到半年的時間,她就被咸豐帝冊封為皇后了,足見她的容貌是不俗的,吸引了咸豐帝。雖然,慈安一生沒有生下子嗣,可這沒有減少咸豐帝對她的恩愛之情。那慈安還是能很好處理與丈夫之間的關係,做個好賢內助。此外,在處理後宮妃嬪關係上了,慈安也沒仗著自己皇后的權勢,打壓後宮的妃嬪,咸豐一朝的後宮在她的統攝下,還算是比較和睦的。人品的貴重,自然也加重了咸豐帝對皇后的良好印象。所以,咸豐帝在歸天之際,令兩宮太后輔政時候,特別令慈安太后位在慈禧之上。相傳,為了防止慈禧多度干政篡權,咸豐帝還親自手書一道密旨,讓慈安關鍵時刻拿出來,處置不聽話的慈禧。這些都反應出的了咸豐帝對慈安的愛意。

兩宮垂簾聽政之後,自知才幹不如慈禧的慈安,加之對權力不感興趣,她主動退居幕後,讓慈禧在前臺表演,以大智若愚的姿態,安安穩穩地來享受自己皇太后的殊榮。而且,慈安對慈禧一些政治舉動也是支持,比如剷除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載湉繼位,都離不開她的支持。正是慈安與慈禧關係的相對和諧、融洽,保證同治、光緒初年間,清王朝上層的相對穩定。

雖然說慈安主動讓慈禧掌權,但不等於就是嚥氣吞聲、裝聾作啞。在某些時候,她也會發表意見和發火自己的影響力。慈禧的寵宦安德海,持寵自驕、胡作非為、肆無忌憚。引起同治帝、恭親王等君臣的不滿,結果他們利用安德海出宮之際,令山東巡撫丁寶楨逮捕安德海。最後,慈禧有意袒護安德海,還是在慈安太后的支持下,同治帝最終處斬了安德海。

同治帝大婚,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同樣,同治帝喜歡阿魯特氏,如果沒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會依慈禧的意思選了別人為皇后。這些都反應出了慈安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是慈禧也是不敢輕易小覷的,表面上的尊敬還是給有的。

談起故宮的風花雪月之咸豐帝王

然而,慈安的死卻成為了大清朝後宮裡又一起謎案了。光緒七年,慈安突然崩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慈安之死,事先沒有什麼明顯徵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體稍感不適,第二天晚上就死了。於是,慈安猝死就成為了清朝的一樁懸案了。而慈安之死,按照官方說法,自然是死於急症。而民間傳說卻是慈安死於慈禧之手。一說,慈安為慈禧逼迫,氣憤之下自縊而亡。另一說,慈安為慈禧下毒致死。相傳,慈禧給慈安送來下好了劇毒的糕點給慈安吃,慈安不曉其情,吃了下毒的糕點,毒發身亡。但慈禧害死慈安的說法,沒有歷史的實證,多是野史傳說,但慈安的猝死確實讓人非議,所以,慈安之死就是成為一樁謎案,有待進一步的實證、史料佐證,目前只能是存疑了。不過,慈安的死,最大的收益者自然是慈禧了,她毫無爭議的成為了紫禁城的主人了,缺少慈安支持的恭親王奕訢也是越發孤立無援,最終在和慈禧的較量中敗下陣來了。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爭議最大的女人慈禧太后。慈禧,她本是滿洲鑲藍旗人,出於官宦人家,父親為朝廷道員。17歲的時候,還為少女的她,卻不得不告別了少女純真的年代,按照祖制要求,進宮選了秀女。而當她邁入紫禁城的這一步,不僅僅是改變她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王朝和中國的命運。慈禧入宮後,被冊封為懿嬪,號蘭貴人。很快,慈禧靠著自己出色的容貌,得到咸豐帝的寵幸了,並於咸豐六年三月,給咸豐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載淳。母以子貴,慈禧在後宮的地位節節攀升,被冊封為懿貴妃,成為了整個紫禁城內後宮裡,僅次於皇后的二號人物。應該說,作為帝妃的這段時光,慈禧應該是輕鬆幸福的,她的容貌和才情,都令咸豐帝對她另眼相看,十分寵愛,兒子的出生,不僅令她有初為人母的喜悅,還給她帶來了萬般的榮譽。而後宮其他妃嬪的相對遜色,也讓她沒有經歷太多的勾心鬥角,她也開始逐步享受著皇室的殊榮和富足的生活。

談起故宮的風花雪月之咸豐帝王

然而,幸福的時光終究是短暫的。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整個大清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她在皇宮裡平靜祥和的生活也隨著被打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當英法聯軍一路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慈禧她隨著咸豐帝,和皇子載淳,不得不逃往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到了避暑山莊的日子裡,心力交瘁的咸豐帝沉溺酒色,無心政事,而此時對朝政敏感的慈禧,開始幫助自己的丈夫批閱奏摺,一點點接觸大清朝政和權力。然而,咸豐帝卻因為日日酒色,而把身體作踐壞了,不久就於1861年8月在熱河去世了,而慈禧也經歷人生的又一次巨大的痛苦——青年喪夫。

但來不及沉浸在喪夫之痛的她,就馬上扶持自己六歲的兒子載淳登上了皇位。但咸豐帝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用以輔佐同治帝處理朝政。此時,已經對權力開始迷戀的慈禧,自然不滿肅順等人操控一切。最終,機敏過人的慈禧,聯合了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弈訢,利用梓宮回京的機會,成功發動了政變,處決了肅順等人,結束了八大臣輔政的局面。而慈禧也在這次政變中,初露鋒芒,顯示其過人的政治權謀,她也從此登上王朝的權力的巔峰,俯瞰天下的臣民,直到生命的終結

可當她掌握了王朝的最高權力時,卻發現眼下這個王朝卻是千瘡百孔,內有太平天國、捻軍之亂,外有列強入侵,而這時候,她又與自己的小叔子恭親王弈訢,在權力之上又產生了矛盾。而她自己的皇帝兒子,又是如此的頑劣不堪,難堪大任,並在親政1年後,又身患重病的暴斃了,無疑兒子的死亡,讓年近中年的她,再受打擊, 一個女人,沒有了丈夫又失去了兒子,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裡,我們不知該她是靠著怎樣的毅力度過那漫長的一天又一天的。

談起故宮的風花雪月之咸豐帝王

載湉

當帝位再次面臨傳承的時候,慈禧再次顯示了自己在權力鬥爭中過人的智慧,她毅然改變了皇位父子相傳的制度,先發制人提出了立自己的外甥(侄子)醇親王的兒子載湉為帝,而這一切都能夠繼續讓她得以太后的身份,再度垂簾聽政,來掌握這個國家的最高權力。也是就是這樣一個女人,依靠著自己的權力和智慧,硬是將一個沒落皇朝覆滅的日子往後延長了三十年之久。洋務運動、建立水師、幼童留學、戊戌變法、立憲新政、重用漢臣……,一系列新政的舉措,都和她一定程度上支持,是分不開的。但連年的戰亂、列強接二連三的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華民族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局面的時候,她雖然有出色的駕馭朝政之能力,可她卻出於一生只對權力有著病態一般的追求、迷戀,不諳世事,更不瞭解世界潮流,她希望的僅是能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就好,因而導致了國家境遇和民眾生活每況愈下,整個王朝也再難走向復興。其中戊戌變法的例子,就足以說明了問題。當時,面對朝事的艱難,她也是支持變法,可當變法觸及到她的統治權力時,她卻從不肯讓步,毅然做出了逮捕黨人、囚禁皇帝的做法,終止可以讓國家走向富強的途徑。儘管她延長了晚清覆滅的時日,但這段光景卻也是國家最為屈辱的一幕,大清朝靠的是一點點出賣自己主權,來換的苟延殘喘的機會。此外,慈禧生活奢侈、熱衷權力、在處理對外關係上也是失誤不斷,這些也都是加重了王朝的危機。

最終,當革命黨人風起雲湧的時候,已近暮年的她,再也沒有能力挽救大清走向滅亡的命運。慈禧太后死於光緒三十四年,享年七十四歲。而在她臨終前再次安排自己的親屬,外甥載灃兒子溥儀繼位,而且還殘忍地將光緒帝毒殺了。可見,慈禧貪戀權力一直到自己閉上雙眼的那一刻。可就在慈禧死後的第3年,那些滿清後裔的紈絝子弟,無力擔負國家的使命,伴著武昌城起義的槍聲,最終將這個滿清王朝覆滅了。

慈禧走了,帶著身前無限榮耀和權力走了,可她卻在男權社會里將女人做到了極致,風風光光,揚眉吐氣,連其死後都要享受皇帝葬禮規格的女子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然而,她的一生卻也是十分悲慘的,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國家內憂外患……,這一切,都讓她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

談起故宮的風花雪月之咸豐帝王

如果說,她生於太平盛世,也許她的境遇完全不同,她名聲也不會這麼差。可是慈禧人生最大的悲哀,無疑是當中國處於千年未遇之變局,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卻把那國家興亡的重任,完全託付給她這個,在封建社會成長,僅僅諳習權謀,眼界低淺的女人。她,註定成不了彼得大帝、明治天皇,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出色政治家,也註定成不了大英帝國下的維多利亞女王。她,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就讓這個自己在有生之年,牢牢控制著王朝的最高權力,並使這個王朝的生命再延續幾年。而當王朝覆滅之後,她身上也開始揹負了大多的爭議和惡名。但慈禧她的一生儼然是一部傳奇,愛也好恨也罷,欽佩也好唾罵也罷,慈禧就是慈禧。

儘管八十三年前的那場東陵浩劫盜搶了全部奇珍異寶,但定東陵的殘磚片瓦依舊彰顯著墓室先前的奢華。一個女人,統治著一個搖搖欲墜的末世皇朝,臨死前卻叮囑道今後要謹防婦人干政。種種的種種,都講訴著一個不平凡的女性。她那傳奇性的一生,道出了一段婦人由貴人至皇太后的巨大發跡史,同時也哀嘆著她一個生不逢時的末世女人。而她的是是非非,也只能在百年之後,伴著紫禁城的餘暉,任由後人評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