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一·西周青銅器的概述

關於西周青銅器的分期,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我們依早、中、晚三期說。早期指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時期;中期指穆王、恭王、懿王、孝王時期;晚期指夷王、厲王、宣王、幽王時期。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戈己雙兔耳簋

西周時期,由於禮樂制度的發展,青銅器鑄造業較商代更為興旺發達,不但青銅器的數量更多,而且在鑄造技術方面也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從青銅器本身特點上看,西周早期,因承襲商代後期特徵,青銅器的主要風格仍是莊嚴、厚重,大量的長篇銘文已經出現;西周中期,則形成本時代特徵,銘文有了規範的格式;西周晚期,青銅器的形制、種類沒有明顯增加,紋飾開始走向簡化,長篇鉅著性的銘文較多。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水鼎

二·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1)器形種類及組合

西周王朝吸取殷商滅亡的教訓,對於飲酒作出了種種限制。因此,青銅器的組合與商代晚期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西周早期建立了重食器的禮器體制,因此,在青銅禮器的組合中,食器所佔的比例大於酒器。食器主要有鼎、簋、鬲、甗、豆、盂等,中心組合是鼎和簋;酒器有尊、卣、爵、觚、觶、觥、斝、方彝等;水器有盤、盂、盉等。西周中期的銅器種類有較明顯的淘汰和更新趨勢,酒器中的觚、爵、角、斝、觶、觥等趨於減少和退化,同時出現了自銘“飲壺”的新型飲酒器;重食禮制更為完善,鼎、簋、鬲等器相應於等級制度的組合業已規範化;列鼎制度最遲在本時期形成,簠、匜等新器重開始出現;編鐘也在此時期普遍形成。西周晚期的器物組合基本延續中期。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早期虎父乙鼎

(2)造型特點

①鼎:西周早期,基本上保持立耳、淺腹、柱足的商代式樣,主要造型有方鼎、淺腹扁足鼎、分襠柱足鼎和圓腹鼎四種。西周中期的鼎主要有兩種形態:扁足鼎和柱足鼎。扁足鼎的形制為淺腹,三扁足間帶有盤、雙立耳,比西周早期的扁足鼎多了一層盤。柱足鼎腹部比早期更淺,整體呈下垂之勢,形體穩重;常在口沿下飾一週鳥紋或竊曲紋帶。除了這兩種流行的鼎的形制以外,此時期還出現了垂腹柱足方鼎和淺垂腹蹄足圓鼎兩種形制。西周晚期流行蹄足鼎,常見的形制有垂腹蹄足鼎和球腹蹄足鼎兩種。垂腹蹄足鼎的造型為淺垂腹、雙立耳、三蹄足。球腹蹄足鼎為深腹,圜底呈半圓球狀。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早期有盤鼎

②簋:西周早期,有圈足簋、方座簋、四足簋、三足簋、高圈足簋幾種造型,其中最流行的是方座的四耳或雙耳簋,數量最少的是高圈足簋。西周中期,主要流行圈足簋、三足簋和方座簋,另外有少量高圈足簋。西周晚期時,中期的方座簋還有所遺留,如害夫簋,腹部及器座飾直稜紋,雙耳上端有透雕大龍首,高出器口,其下有珥。但晚期最流行的形制是帶蓋雙耳三足簋,如頌簋、史頌簋等。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早期堇臨簋

③尊:流行於西周早期和中期前段,常與卣配合,有時二者的銘文相同,紋飾風格一致。西周早期主要是觚形尊,尊腹下移,圈足變矮,微侈,多有折邊。尊於西周晚期消失。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早期微師耳尊

④卣:是西周早期數量最多的酒器,形制演變很有規律,由高體向寬矮發展。成王之後,兩端有獸頭的扁體提樑卣大量流行,蓋鈕呈花苞狀。西周早期後段,器體趨於低矮,蓋鈕流行勸狀,蓋的兩端出現“犄角”。卣在西周中期早段繼續存在,形制為帶蓋、垂腹、器形較矮,蓋上有角,提樑兩端有獸頭。蓋面和腹部滿飾鳥紋。卣在孝王、夷王時逐漸消失。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早期頂卣

⑤鬲:西周早期流行立耳、直頸、高襠鬲,與商代鬲一脈相承,差別僅在於袋足下不作錐足而作柱足。西周中期的鬲有立耳、附耳、無耳三種。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中期師趛鬲

⑥爵與觚:西周早期,青銅爵仍然使用較多,但是它的形體逐漸蛻化,杯體縮小,鋬部收小,或僅可容一指;爵在西周中期逐漸減少。和爵相應的觚,在西周早期已逐漸被淘汰,但是在西周早期稍晚,周人新造的一種中段極細的觚,器壁極薄,造型簡潔而優美。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早期魯侯爵

(3)裝飾特點

西周早期青銅器的裝飾是商代青銅器的繼承和發展,紋飾仍然崇尚繁縟,獸面紋、龍紋、不分尾的鳳鳥紋、乳釘紋都較商代有新的發展,附加裝飾的稜脊和立體的帶角獸首形裝飾很流行,以雷紋為地的獸面紋作主題的動物紋樣仍然占主導地位。主要變化在於:①武王、成王時代曾經出現了新穎的蝸紋,但流行時間不長,現今所知康王時代的青銅器上即已少見。②周人是農耕部族,牛頭應是其所崇敬的標幟。牛紋在青銅器上出現相當頻繁,有的簋上甚至布有二十四頭牛,甗和鬲上幾乎是清一色的牛頭紋。③西周早期鳥紋逐漸增多,有作為輔助紋飾的小鳥紋,也有作為主題紋飾的大鳥紋。華麗的鳳鳥紋是成王、康王、昭王時代最為著稱的紋飾。周人在青銅器上酷愛裝飾鳳紋,與周人開國有鳳鳴於岐山之上的祥瑞傳說有關。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早期蟬紋觶

西周中期的裝飾特點,總體來說,花紋由繁縟富麗向簡潔明快過渡;紋飾佈局由傳統的對稱式構圖為主變為以連續式構圖為主;早期流行的花紋或已淘汰,或變形簡化。西周晚期流行的紋樣在這時基本都已出現,如波曲紋、重環紋等。因此,西周中期是傳統紋樣的變化、消失和新的紋樣產生的時期。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中期淊御史罍

西周中期具體紋樣的特點:獸面紋被壓縮到器物的口沿,降為附屬紋飾,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嚴神奇、雄踞器物中心的資格;獸面的各個部位也解體變形,除獸目可辨外,口、眉、爪等幾乎全部消失。鳳紋是西周中期具有特徵性的紋飾,流行回顧式花冠分尾大鳳鳥紋,一般作為主題紋飾裝飾在尊、卣、簋的腹部、蓋頂或者方座上,如豐卣、豐尊、靜簋、冬戈簋、孟簋等許多重要的青銅器,都有這種大鳳紋。大鳳紋至懿王、孝王時期的青銅器上已不易見到。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中期次卣

西周晚期紋飾種類減少,構圖樸實渾厚、簡潔疏朗,刻畫粗壯有力。流行的紋飾主要有波曲紋、瓦紋、竊曲紋、鱗紋等,絕少見繁縟的動物紋,即使王室重器也多為瓦紋。環帶紋和瓦紋多出現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如腹部;竊曲紋、鱗紋則多處於口下、蓋沿以及圈足等次要部位。器物雙耳上的獸頭裝飾在這一時期非常典型。總之,西周晚期的紋飾在具有樸素現實生活氣氛的同時,由於種類減少、缺乏變化,又給人一種單調和呆板的感覺。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西周晚期史宜父鼎

(4)銘文特點

西周早期青銅器與商晚期青銅器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是長篇銘文的盛行。武王時代的利簋銘文記載甲子朝消滅商國的史實(32字);大豐簋銘文記載武王克商後祭天,武王配享,頌揚功烈(76字);小臣單觶銘文記載成王和周公平滅武庚叛亂的事件(22字);何尊銘文記載成王的誥詞,記載武王克商後營建成周以為統治天下的中心(122字);宜侯矢簋銘文記載周康王封建諸侯事(126字);大盂鼎銘文記載康王告誡盂記取殷亡的歷史教訓,佑助王統治天下(291字)。在周人眼中,銘文記事的重要性大概超過了青銅器的藝術欣賞價值,因此,有些長篇銘文青銅器是不施紋飾的。西周早期青銅器銘文清秀雋美,筆道首尾出鋒,有明顯的波磔,其結構嚴謹精列,行款章法自如,其中以大盂鼎銘文最為典型。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大盂鼎

西周中期,青銅器銘文長篇很多,如史牆盤284字(恭王),班簋197字(穆王),永盂123字(恭王),訇毀133字(恭王),大簋164字(懿王),衛盉132字(懿王)、曶鼎434字(孝王)等。銘文內容涉及多方面,如祭祀、德治、土地制度、官職名稱、禮儀制度等,其中多為冊命、封官、世襲等內容。銘文的形式有一定的規範,記錄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有固定的順序。這一時期的銘文成為研究西周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珍貴資料。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銘文向著書寫更為便捷的方向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筆道柔和、字劃圓渾的風格。銘文的書體排列均勻整齊、大小一致,稱為“玉箸體”。恭王之世的史牆盤、永盂、衛盉,懿王之世的師虎簋,孝王之世的大克鼎等銘文,都是這類銘文的卓越者。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史牆盤

西周晚期長篇銘文仍然很多,如毛公鼎497字,是最長的銘文;禹鼎206字(厲王),害夫簋124字(厲王),夨人盤375字(厲王),大克鼎290字(厲王),兮甲盤133字(宣王)等。青銅器銘文的字體趨於規範,比較典型的有厲王害夫簋、害夫鍾,宣王毛公鼎等,字跡優美、筆道圓潤、結構和諧。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農耕為尚,敬德保民——淺談我國西周青銅器的特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