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再讀《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愛的真相

《包法利夫人》這本小說於1856-1857年間在《巴黎雜誌》上連載,轟動文壇,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法國當局對作者提起訴訟,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並傳喚作者到庭受審,最終以“宣判無罪”收場。

自從這本小說問世以來,不只有一個評論家這麼說過:如果中國有一本小說可以和《包法利夫人》媲美,就是《紅樓夢》,可見對這本小說的評價有多高。

寫到這裡,先講一個關於福樓拜寫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30歲後再讀《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愛的真相

有一天早上,一個客人去拜訪福樓拜。看見他坐在門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來了,還在哭。

朋友問他出了什麼事。他說:“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誰後,笑著說:“你可以不讓她死啊!”

福樓拜說:“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經無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說完,又接著哭去了。

曾有人問福樓拜,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是誰?他答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我大三時第一次讀到這本小說,當時又驚豔又震驚。驚豔的是福樓拜的才華,震驚的是女主人公愛瑪短暫夢幻又悲劇的一生。當時讀到這個又美又蠢的女人服毒自殺,心裡是悲哀的。

評論裡總說,她是作死的文藝女青年。但我覺得她的悲劇和文藝的關係不大。是時代,性格和心智造成的,時代令她深陷無趣味的婚姻,性格讓她做出極端選擇,心智讓她錯把慾望和幻想當愛情,並最終走向毀滅。


30歲後再讀《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愛的真相

我覺得女人讀一讀《包法利夫人》,有利於端正自己的愛情觀。

福樓拜的文字,客觀冷靜真實,代表了一種比較現實的愛情觀,可以給女性以警示,選擇怎樣的人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愛情,這裡沒有諷刺、沒有強加給你是非對錯,只是客觀的陳述一個故事,但我認為更不可忽視的是,我們在隨愛瑪經歷整個過程時,對於自身的反省和覺知。

首先,包法利夫人,她不只是愛瑪,她也代表著這樣一群人:有著不錯的物質基礎,卻不甘心生活平淡如水;讀過一些書,卻沒有轉化為智慧;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卻未觸及到真實的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又敏感脆弱。

她當然不只代表了女人,不過在此,我只想談論女人。一種把愛情看得無限大,卻未看透愛情本質的女人。

當我跟著她的情感,去經歷完她的愛情,我覺得悲哀的不是她最後落魄的慘狀,而是那些在我看來平庸無奇的慾望,被她錯覺成了為之生死,刻骨銘心的強烈愛情。那每一個經歷的心跳和心痛,看似如此激烈,卻最終讓我感覺輕飄飄的。

羅多爾夫不可能跟她在一起,萊昂最終也會因為厭倦離她而去,這種結局是不需要分析的,非如此不可的。


30歲後再讀《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愛的真相

愛瑪嚮往的愛情,在我看來只是一種源於空虛的慾望。

事實上她選擇跟夏爾醫生結婚的時候,就是糊塗的,她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男人,也沒有看清楚夏爾這個人,而是在自己美好的幻想裡,草率的踏進現實的婚姻,結果又很快對婚姻產生幻滅感,並且越來越厭惡夏爾的平庸。

另一方面,包法利夫人所生活的時代不需要女人為了生計操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其實也是造成悲劇的根本性原因,因為女人無需擔心生計,因而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只能談情說愛,以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她極需要找些事情來添補自己無所事事的人生,她不過是選擇了大多數女人都想擁有的事業——愛情,只因為她實在沒有其他想得到的了,狹隘的人生觀給了她這唯一可以實現自我的機會。

對愛情的追逐,證明她活著是有意義的。所以當她孤注一擲走向這條不歸路,最終卻換來情人們的背叛,心裡唯一的信仰坍塌,她別無選擇,再繼續下去的人生,她自己都找不到理由。


30歲後再讀《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愛的真相

當福樓拜寫到愛瑪的死亡,我相信他心裡像某種最珍貴的東西被掏空了一樣,或許是他對自己曾經理想主義情懷的一種告別,那些佔據了他的青春,激情,所謂理想的東西,隨著愛瑪的消亡而消亡,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而已。

然而我也注意到,愛瑪的死亡並不是這本小說的最終結局,結局略帶諷刺的是奧梅獲得獎章。這給了我一個更大的啟示:你的悲劇可能成就他人的喜劇。

當你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單純的要死要活,其他人已經懂得如何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一個“理想主義”的死亡,一個“務實主義”的嘉獎,這才是讓我真正感到悲傷的地方。

事實上,我並沒有覺得包法利夫人有多可惡,那一點虛榮、空虛、貧乏,不過是最常見的人性,反而我覺得她是天真的,傻的,不懂得從教訓中反思成長。

她是被現實所拋棄的人,因為她永遠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別人。


30歲後再讀《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愛的真相

她以為自己的愛情與其他人的愛情有什麼不同,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區別;她自己與其他人沒有區別;她的情人與其他男人也沒有任何區別。

有時候,女人最大的錯覺就在於,總覺得自己是特別的,自己遇到的人是特別的,這無疑是那些戀愛小說最大的謊言,而《包法利夫人》這部小說,正是揭穿了這個謊言,讓你直麵人生和情慾的殘酷和現實。

從這一點來看,它是女人的必修課,欺騙女人的未必是男人,很有可能是女人自己。

慶幸的是,如今這個時代已經開始承認女性的價值和力量。很多女人早已經不再相信那些泡沫肥皂愛情劇,丟掉了那些不合時宜的愛情傳奇,在各個領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我覺得,作為女性,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是看清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價值,這樣才不會將自己的生命依附於他人,才不會輕易被他物擊碎整個人生。

而真正美好的愛情,可遇不可求,它只能發生在兩個人格獨立,相互敬重和欣賞的人之間。

這也是我看《包法利夫人》所體會到的,對我來說最有用的東西。

共勉。


30歲後再讀《包法利夫人》,我看清了情愛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