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命運的價格


包法利夫人:命運的價格

劇照:包法利夫人

想必大家都熟悉下面這句話: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為“斷頭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在傳記中感慨她早年奢華生活的一句評語,實際上今天被化用得更廣,其中就包括對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愛瑪的評價。


包法利夫人:命運的價格

“斷頭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作為奠定福樓拜文學聲譽和文學史地位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的創作飽經挫折,一如作者本人。


包法利夫人:命運的價格


1856—1857年間,法國《巴黎雜誌》連載的《包法利夫人》轟動文壇的同時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被司法當局提起訴訟,並指控“傷風敗俗、褻瀆宗教”,福樓拜為此攤上官司,這場無中生有的“鬧劇”最終以福樓拜無罪釋放結束,福樓拜也由此名聲大噪,《包法利夫人》以 “鬧劇式”的出場向文壇宣告了它的地位。


包法利夫人:命運的價格

書影:包法利夫人


很多人只看到了《包法利夫人》一時無二的風光,卻不知福樓拜創作時的艱辛。

福樓拜在創作《包法利夫人》之前已經進行過兩次創作,對應的小說分別是《情感教育》和《聖安東尼的誘惑》,很遺憾都失敗了,此時的他一事無成也一無所有,沮喪感如同夏日大雨前的黑雲,沉沉的壓在心裡,幾乎讓他喘不過氣來,他在1852年1月16日致路易斯·科萊的信中如是說:“要麼成功,要麼從窗口跳下去。”

為此他不得不全力以赴:從1851年開始,5年的筆耕不輟使得這本小說得以面世。

在此務必提到他的朋友路易·布耶(1822-1869,法國詩人、劇作家,福樓拜好友),倘若沒有他的建議,那福樓拜不可能進行這一次嘗試,很可能這部偉大的小說就不能誕生。

1849年,在福樓拜完成描寫兩個年輕人的學習生活和感情經歷的《情感教育》和以基督教隱修士傳說為題材的《聖安東尼的誘惑》後,把好友路易布耶和迪康找來聽他朗讀了整整四天,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寫得糟糕”,因為此時的福樓拜剛開始創作,寫作手法尚未成熟。

同年,他與迪康結伴遊歷,歷時將近兩年,1851年返鄉。

返鄉後的福樓拜在遊歷途中積累了大量素材,創作慾望更強烈了,可是此前的兩次失敗陰影一直籠罩著他,他猶豫著要不要動筆繼續創作,於是他鄉路易·布耶訴說了心中的苦惱。作為摯友,路易·布耶當然鼓勵福樓拜繼續創作,於是在他的建議下,福樓拜以德拉馬爾為原型,創作了《包法利夫人》。

你也許會疑惑,德拉馬爾是誰?她有什麼故事?

且聽我慢慢說來。

德拉馬爾是福樓拜父親的一名醫生學生,曾供職於魯昂市立醫院,他續絃的妻子是個文藝青年,喜愛閱讀浪漫小說,嚮往精神上的浪漫與物質上的享受,因丈夫不能提供她理想中的生活而偷情,在被兩個情夫拋棄後負債自殺,這也誕生了《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愛瑪,以及它的丈夫夏爾·包法利,當然還有商人兼高利貸者勒儒、莊園主魯道爾夫、大學生萊昂等人物。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明白《包法利夫人》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受過良好教育的愛瑪看不起鄉鎮醫生的丈夫,因為他不能給她帶來想象中傳奇的愛情,於是她想通過婚外戀(偷情)的方式達到心中所想,不料反被情人利用,最終成了高利貸者剝削的對象,不堪重負服毒自殺而死。

實際上小說劇情非常簡單,可是讓人們津津樂道的,不是故事情節本身,而是福樓拜敘事“冷漠”的態度:以近乎“客觀”的筆尖揭示了包法利夫人悲劇成因以及社會風氣和現代人心的巨大變遷,這讓我想到了作家餘華一向“冷峻逼人”的敘事風格。

然而矛盾的是,有這麼一則故事似乎與這種“冷漠”相違背:

傳說,某天一個朋友去拜訪福樓拜時看見他坐在門前嚎啕大哭,朋友趕忙詢問原因,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一時驚愕,待回過神後恍然大悟,說:“你可以讓她不死的。”福樓拜回答:“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經無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說完後又繼續痛哭起來。

我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因為在查找了資料後我才知道福樓拜在小說中“徹底排除了主觀抒情成分,形成一種獨創的客觀主義風格”,這也意味著他創作個性的成熟,同時也是他遠超於同時代作家的主要原因。

19世紀法國評論家勒·德·戈爾蒂埃提出的“包法利主義”概念指出主人公愛瑪的心理特質是“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人樣子的能力”:即一個人幻想過一種與現實完全兩樣的生活,像愛瑪一樣幻想著改變生活強加給人的命運、迷戀於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命運。

包法利夫人的心理並不是個例,放在我們今天也依然如新,這就有了開頭的那句話: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包法利夫人:命運的價格

瑪麗·安託瓦內特傳記


期待您的關注,我是不知史,一位在讀研究生,希望與您一同交流分享更多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